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可能的相关发病因素.方法 对60例BPPV患者采用问卷调查加病历分析形式进行相关发病因素的调查,并统计分析其结果.结果 男、女性别比例为23%和77%,发病平均年龄(43.54±13.22)岁,40岁以上...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临床特点。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明确诊断BPPV的患者90例,详细记录病史、伴随症状、既往史,进行耳科常规检查、纯音听力测试和前庭功能检查,使用视频眼震图观察记录视动功能试验、冷热试验、水平滚转试验、变位试验等,计算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值。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2.48±15.43)岁,男女比例为1∶2.1;耳鼻咽喉科首诊36例(40.0%)、神经内科首诊31例(34.4%)。②后半规管BPPV 51例(56.7%),水平半规管BPPV 18例(20.0%),上半规管BPPV 20例(22.2%),混合型BPPV 1例(1.1%)。③行前庭功能检查78例患者中有52例(66.7%)出现CP,当病史≤2周、2周〈病史≤1个月、1个月〈病史≤6个月、6个月〈病史≤5年、病史〉5年,CP所占比例分别为42.9%、61.5%、75.0%、84.2%、62.5%,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7例单侧BPPV患者中,患侧CP25例(32.5%),健侧CP11例(14.3%),双侧CP15例(19.5%)。④行纯音听力测试,67例BPPV患者(68耳)中有21例(21耳,30.9%)伴有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结论 BPPV是常见的前庭系统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和感音神经性聋,临床上应重视对BPPV患者前庭功能和听功能评价,以明确相关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常见的,引起眩晕的周围性前庭疾病[1],主要表现为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1 min,在变位试验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0例符合标准的BPPV患者病例资料并行数据分析。结果 ①男女发病 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②单个半规管受累993例,两个半规管受累7例,管石型818例,嵴帽型175例;③后半规管587例,外半规管402例,上半规管4例,右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左侧;④管石型和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BPPV管石型与嵴帽型复位治疗,1次治愈率分别为62.5%与42.3%;⑥外半规管管石型BPPV患侧、健侧眼震慢相角速度及差值与复位治疗次数无相关性。结论 BPPV具有中老年高发、女性多、单个半规管受累多、后半规管最多、外半规管次之、上半规管最少、右耳易受累、管石型多、嵴帽型平均治疗次数多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患者就诊于神经内科及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其中约80%为周围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临床上常见的眩晕疾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17%~20%,一般认为是由于脱落变性的耳石进入半规管,随头位改变刺激壶腹嵴而产生眩晕[1]。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结果 ,研究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BPPV患者1次CRP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为77.8%和11.1%,伴有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分别为27.8%和44.4%,有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分别为26.7%和40.0%,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的预后和梅尼埃病、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性、水平半规管性及混合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Epley手法或/和Barbecue翻滚法对22例病人进行治疗,每一治疗循环间隔1d。结果:22例病人中21例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5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耳石移位手法治疗各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5%,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半规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类型、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2例诊断BPPV患者,通过Dix-Hallpike及滚转试验同时出现相对应的复合特征性眼震,诊断多半规管BPPV,并进行复位治疗。结果 多半规管BPPV162例(10.8%),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者74例(45.7%),双侧后半规管48例(29.6%),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20例(12.3%),双侧外半规管10例(6.2%),外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6例(3.7%),双侧前半规管4例(2.5%)。多半规管耳石与头部外伤明显相关,多半规管BPPV比单半规管BPPV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及复位次数。结论 多半规管BPPV中最常见的是外半规管合并后半规管,多半规管BPPV通过复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急性期临床特点、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诊断为急性期BPPV患者46例,予口服抗眩晕治疗,分析急性期处理策略、手法复位的相关风险及并发症。结果 46例急性期BPPV患者予口服抗眩晕治疗,1周后复诊时症状消失痊愈18例,症状改善有效27例,无效者1例;对仍有眩晕的28例予手法复位,眼震、症状均消失。另外报道1例急性期BPPV在手法复位过程中,出现腰椎骨折,予对应处理;1例在耳石复位后出现耳石嵌顿现象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  BPPV因发病病程长短、自愈性、急性期BPPV手法复位可能存在的风险,应充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对骨质疏松、围绝经期患者,复位过程中应充分告知手法复位风险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措施,避免副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行手法复位时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356例单侧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治疗中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资料,并进行分型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患者中耳石异常移位发生率为4.78% (17/356),其中管异常移位发生率2.8% (10/356),原嵴帽结石转变为管结石发生率0.84% (3/356),折返回原半规管发生率1.12% (4/356).并发耳石异常移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复位后立即行Dix-Hallpike试验(x2=27.512,P<0.05)和立即再次行复位治疗(x2=26.386,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受累半规管和是否按标准完成复位对并发耳石异常移位影响不明显(Pp均>0.05).结论 BPPV患者在手法复位中会并发耳石异常移位,应及时观察症状并识别眼震方向来判定耳石移位的发生与类型.为预防其发生,不建议在耳石复位后立即行Dix-Hallpike试验或再次手法复位治疗.  相似文献   

1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耳石的移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可以发生耳石的移位,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以及对治疗不佳者进行重新评价足发现耳石移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治疗(CanaIithrepositioningprocedure,CRP)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SC-BPPV)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25例PSC—BPPV患者在CRP前、后进行4种站立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测试,①坚硬平板、睁眼(T1);②坚硬平板、闭眼(T2);③海绵垫、睁眼(T3);④海绵垫、闭眼(T4)。以配对的25名正常人为健康对照组。采用身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的平均晃动速度(swayvelocity,SV)为研究参数。结果①CRP前患者SV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T1时有显著性差异(f=2.442,P=0.022):T2NT4有极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3.529、5.799和4.312,P〈0.01);②CRP后除T1外(f=1.808,P=0.083),T2-T4时,患者身体晃动SV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2.487、2.248和2.897,P〈0.05):③CRP后患者姿势稳定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1gUT2时SV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分别为1.388和2.022,P〉0.05);T3和T4时SV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分别为1.488和2.327,P〈0.05)。结论CRP可提高PSC—BPPV患者姿势稳定性,但与正常人仍有一定差异,提示PSC.BPPV患者可结合CRPgl前庭康复治疗提高姿势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最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外半规管良性阵法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方法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各步骤的意义。方法 建立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并3D打印,通过对外半规管复位方法的模拟演示和观察,分析比较各种复位方法各步骤的意义和不足。结果 翻滚复位法自患侧卧位开始向健侧翻身,步骤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和俯卧位再回到坐位是必要和足够的, Gufoni复位法实际上是翻滚复位法的简化,并无方法学上的优越性,而Appiani复位法仅对于壶腹嵴耳石脱落可能有作用。结论 基于标准空间半规管模型对复位方法进行模拟演示,分析各步骤是否合理,探讨对复位方法评估和改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手法复位的临床疗效及视频眼震图在复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科就诊疑似BPPV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在裸眼下和视频眼震图下通过变位试验共确诊159例并行手法复位治疗,统计裸眼下与视频眼震图下典型特征眼震的检出率及手法复位的临床治愈率及复发率。结果裸眼下特征眼震的检出率为68.50%,视频眼震图下典型眼震检出率为79.50%。手法复位第一次治愈率为77.99%,总有效率为98.11%,复发率为5.66%,复发患者经再次手法复位后均好转。结论视频眼震图在BPPV诊断及手法复位中起着重要作用,手法复位为治疗BPPV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