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交通事故的逐渐增多,面中部骨折越来越常见,而且往往表现为上颌骨、颧骨、鼻骨、眼眶骨全面部骨折,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患者面容的美观,而且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障碍。2003年我科收治面中部骨折7例,采用手术治疗5例,非手术治疗2例,均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沈宁  李军  徐孔礼 《广西医学》1999,21(4):726-727
面中部骨骼包括上颌骨、颧骨、颧弓、眶骨、鼻骨,由于面中部骨骼的解剖结构、形态、功能复杂,血运丰富,组织愈合能力强,治疗上不仅要求恢复原有的解剖形态,重建咬功能,还要考虑全身情况,抓住最合适的时间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  相似文献   

3.
面中部骨折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中部骨折是指眶上缘至上颌牙列之间的骨骼发生骨折,包括上颌骨、颧骨颧弓、鼻骨、蝶骨、筛骨和泪骨以及由它们所共同形成的眼眶、鼻腔等结构的骨折,因位于面部中份,故将其称为面中部骨折.面中1/3毗邻颅底、眼眶和鼻腔,此区发生骨折,伤情较重,合并伤多,是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二十年来多数学者关注的焦点.现就面中部骨折临床治疗中的几个问题做一综述,以期为提高面中部骨折的救治质量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期面中部骨折的诊断策略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41例面中部骨折者按骨折情况分型,并对部分病例采用上颌窦骨折复位固定及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复位的方法处理.结果 复位32例,满意30例,基本满意2例.结论 鼻腔鼻窦冠状位及水平位CT为常规检查项目;常规眼科会诊可准确掌握眼部情况,有效减少减轻术后眼部并发症及后遗症;对有额窦、筛窦及蝶窦骨折者应考虑颅底损伤的可能;建议诊疗按骨折情况分型及处理.  相似文献   

5.
霍峰  王笑茹  王嫦娥  陈启新 《河北医学》2007,13(10):1156-1158
目的:总结面中部复杂骨折的手术处理经验。方法:对54例面中部复杂骨折进行切口选择、手术复位、内固定及术后效果评价。结果:49例术后面容和功能恢复满意,3例恢复不理想,2例咬合关系欠佳。结论:面中部骨折手术较为复杂,只有合理的设计和精细的复位、固定,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我院 2 0 0 0年以来收治的 36例面中部损伤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 ,其中部分患者病情严重 ,治疗上有一定难度 ,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8例 ,女 8例 ,年龄 7~ 5 9岁 ,平均 32 .8岁。跌落伤 8例 ,砸伤 12例 ,交通事故伤 7例 ,打架斗殴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面中部复杂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统计我科2002~2008年收治的53例面中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手术治疗。笔者就术前检查、手术径路、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患者均获得较好的疗效,71-3%的患者面形、张口度、咬胎关系完全满意,29.1%的患者基本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治疗应为面中部骨折的首选方法,术前三维CT成像、术中合理选择切口、断端充分松解才能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近5年来我院收治的136例面中部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伤口全部Ⅰ期愈合,面部外形恢复满意,部分患者配合1-2周的颌间牵引,咬合关系、张口度恢复正常。结论:在积极治疗面中部骨折的同时,应注意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面中部骨折常表现为上颌骨、颧骨、鼻骨、眼眶骨等部分或全部骨折。近来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临床上面中部骨折越来越多,如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患者的面容,还会引起其他器官功能的障碍。我院自2002.2-2004.2收治面中部骨折11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治疗特点。方法对46例面中部骨折患者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面中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大部分保守活疗和手术治疗病例一期愈合,术后感染4例,3例经抗感染后延迟愈合,1例发生骨不连,经再次手术后愈合。5例术后咬合关系欠佳,经正畸治疗后得到改善。结论面中部骨折严重而复杂。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修复方法。方法:采用冠状切口或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为41例面中部骨折施行复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及Medpor植入等。结果:41例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面部小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可充分暴露手术野,完成骨折复位、固定及Medpor植入,恢复面部支架及残缺外形,使面中部损伤的外形及功能整复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面中份陈旧性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63例面中份陈旧性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进行治疗。结果大多数患者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外型和功能的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对面中份陈旧性骨折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能恢复患者面中部功能及外形。  相似文献   

13.
廖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0):1275-1276,1279
目的:探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采用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320例,观察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285例按期骨性愈合,3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关节功能评价优266例(83%),良51例(16%),差3例(1%)。结论:可吸收材料治疗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可避免二次手术。对术后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及评价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整复面中部复杂骨折的适应症及治疗方法.方法14例面中部复杂骨折的病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直视下复位,微型钛板坚周内固定,术后1个月及6个月复查,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14例均I期愈合,其中10例在前庭沟行附加切口,面部外形满意,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正常,仅有一例出现面神经额支损伤.结论头皮冠状切口用于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有其独特优点,疗效可靠,其并发症主要是面神经额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头皮半冠状切口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本组10例患者采用头皮半冠状切口行面中部复杂骨折复位,钛夹板坚强内固定。结果采用半冠状切口行坚强内固定治疗复杂的面中部骨折10例,1例出现暂时性额肌瘫痪,其余均一期愈合,面部基本对称,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头皮半冠状切口具有切口隐蔽、面部无疤痕、术野清晰等优点,是治疗面中部复杂骨折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眶上壁骨折的诊断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了15例眶上壁骨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 眶上区瘢痕、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球移位的构成分别为86.7%、66.7%和53.3%;脑脊液漏和视力减失构成分别为26.7%和33.3%。无移位骨折、症状轻的移位骨折采取保守治疗;症状明显的移位骨折采取经颅或经眶复位骨折片,修复脑膜的手术。结论 眶上区瘢痕、眼球运动障碍和眼球移位是眶上壁骨折的常见临床表现;骨折片移位的程度和临床表现是眶上壁骨折选择治疗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应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的16例股骨髁上A型骨折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经膝由髁间窝逆行穿针,治疗股骨髁上A型骨折16例,术后早期应用CPM机锻炼。结果:16例均随访6~24个月,平均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膝关节功能按Kolment评定标准,优良率93.75%。结论:应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A型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内固定坚强,骨折愈合快,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人工网片材料无张力修补成年人疝.方法: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或德国贝朗公司及江苏华利普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无张力疝修补术,修补术式采用Lichtenstein术式.结果:135例成人疝及复发疝患者术后无痛苦,6h后即可下床活动,无切口感染、硬结、疼痛、异物反应,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小,术后恢复迅速,并发疝极少,疗效肯定,是近年才采用的一种新术式,适用于大多数成人疝,尤其是价格低廉,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髌骨骨折1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骨折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6年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58例的治疗情况。结果:保守治疗优良率达83%,改良带圈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达94%,三角形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为91%,网状钢丝张力带内固定优良率达88%。结论:能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者,尽量避免手术治疗;需手术治疗者应根据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内固定,术后都需要早期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一种手术治疗侵及翼腭窝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新术式一面中部掀翻摘除术。方法:总结通过面中部掀翻,经鼻腔、上颌窦摘除侵及翼腭窝鼻咽纤维血管瘤5例的临床经验。结果:5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面部畸形,吞咽、发声功能正常。1例术后出现面颊部血肿,1例术后发现一侧蝶窦有肿瘤残留。结论:以术式面部无切口,术中视野广阔,出血少,可在直视下整体摘除肿瘤。术后患者恢复迅速,面部无手术瘢痕,无吞咽、说话等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