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C形软环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C形软环成形术患者32例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患者31例,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C形软环环成形组要优于改良DeVega成形组。结论C形软环环成形术和改良DeVega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辫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C形软环环成形术优于改良DeVega成形术。  相似文献   

2.
两种三尖瓣成形技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借助于心脏超声评价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选择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各20例患者,对术前、术后的下列指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 右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和三尖瓣返流程度在术后近期均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远期的以上各指标De Vega成形组要优于Kay成形组。在术后远期两组三尖瓣返流程度有所增加。结论 De Vega成形术和Kay成形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相似,远期效果De Vega成形术略优;两种成形方法治疗功能性三尖瓣返流的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De Vega环缩术与经典De Vega环缩术相比对于治疗重度三尖瓣返流是否具有更好的成形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3月对29例重度三尖瓣返流的患者行De Vega环缩术。其中16例行改良De Vega环缩术,13例行经典De Vega环缩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右心室舒张期末内径,EF值及心功能分级。以秩和检验分析研究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差异,以t检验研究两组患者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EF值变化。结果:术前两组患者一般指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无显著差异。随访经典DeVega组重度返流1例,中度返流5例,轻度返流5例,微量及无返流2例;改良De Vega组无中、重度返流,轻度返流8例,微量及无返流8例。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三尖瓣返流程度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典De Vega组心功能分级I级5例,II级7例,III级1例;改良De Vega组I级7例,II级8例,III级1例,两组患者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右室舒张期末内径及EF值组内比较随访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不同方法选择MC3硬质三维三尖瓣成形环的型号,探讨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左心系统瓣膜疾病并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测量器测量三尖瓣前瓣面积以确定人工硬质三维成形环型号,对照组评估患者体表面积、右心房室的大小及三尖瓣瓣环径选择相应的人工硬质三尖瓣成形环,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64例均成功行二尖瓣置换术并三尖瓣成形术,术中三尖瓣反流试水试验均无明显反流,术后无房室传导阻滞、冠状动脉损伤或主动脉根部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前三尖瓣反流均为重度,术后反流程度及反流面积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反流面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采用测量器测量三尖瓣前瓣面积以确定成形环型号,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更小,更有利于实现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肺动脉高压型胎儿房间隔缺损彩超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伴肺动脉高压型间隔缺损的方法。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胎儿各房室腔大小,主、肺动脉起源,三尖瓣返流及三尖瓣返流压差。将产前超声诊断与产后超声检查结果对照。结果:产前诊断伴肺动脉高压型胎儿房间隔缺损12例,产后11例证实原诊断,1例误诊。认为伴肺动脉高压型胎儿房间隔缺损的主要诊断依据为:右房室腔增大,三尖瓣返流且最大返流压差明显增高,二维超声排除房室腔结构异常。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房室腔大小及三尖瓣返流情况产前诊断伴肺动脉高压型房间隔缺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成形术(TVP)的中期结果 ,比较不同成形方法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术后残余反流(PRTR)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年8月—2007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行TVP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患者222例,其中男性89例(40.1%)、女性133例(59.9%),平均年龄(50.0±12.0)岁(16~77岁)。根据成形方法分为两组:不使用人工环成形环组136例(61.3%)和使用人工环成形环组86例(38.7%)。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变化,总结TVP的中期疗效,比较两组三尖瓣反流(TR)程度的变化,并分析PRTR的影响因素。结果围手术期死亡2例(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 8 8)。术后平均(24.4±10.9)个月(15 d~42月)随访超声心动图和临床结果 ,失访20例(9.0%)。术前平均TR级别(2.5±1.1)+,术后平均TR级别(0.7±0.8)+(P<0.01);术前平均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为(3.1±0.5)级,术后平均NYHA分级为(1.4±0.5)级(P<0.01)。PRTR 27例(13.5%)。无三尖瓣再次手术者,生存率97.5%。成形环组术前TR程度高于非成形环组(P<0.01),术后TR程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术前TR为3+~4+时,术后成形环组TR程度低于非成形环组(P=0.044)。成形环组TR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非成形环组(P=0.021);术前存在房颤心律(P=0.001)、LA>60 mm(P=0.011)、肺动脉收缩压(sPAP)>65 mmHg(P=0.036)、TR程度3+~4+(P=0.047)时,成形环组TR改善程度显著高于非成形环组。多因素分析PRTR独立危险因素,有风湿性病变(P=0.02 6,OR=9.9)、术后右房(RA)大小(P=0.003,OR=2.9)、术后LVEF较术前减小(P=0.025,OR=4.4)、术后sPAP>50 mmHg(P=0.02 9,OR=4.2)及术后sPAP较术前增加(P=0.020,OR=4.9)。结论 TVP是治疗FTR的有效方法。术前TR为3+~4+,术前存在房颤心律、巨大LA、肺动脉高压时,成形环的效果优于非成形环,可作为使用成形环TVP适应证的参考。风湿性病变、术后RA大、术后LVEF较术前减小、术后肺动脉高压或术后sPAP较术前增加是PRT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在房室通道缺损(AVCD)矫治术中应用自体心包片重建人工隔瓣的方法与结果。并与常规成型术式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16例部分型与4例完全型AVCD伴隔瓣发育不良或缺如者进行矫治手术。其中按常规成型术式进行的8例作为对照组,利用修补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自体心包补片末端作成人工隔瓣,同时修补二尖瓣裂和修复房、室间隔缺损的12例作为实验组。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实验组术后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心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术后三尖瓣返流仅3例变为轻度,其余仍为中到重度.右心功能欠佳。2组术后三尖瓣返流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自体心包重建人工隔瓣比较符合三尖瓣的解剖结构。能有效地消除术后三尖辩返流。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继发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的患者(TVP+组)35例,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直径(TVAD)、舒张期三尖瓣口E峰值流速(VE)、三尖瓣反流束面积(TRA)、三尖瓣反流分数(TRF)、右房内径(RAD)、右室内径(RVD)及右室射血分数(RVEF),重点比较术后与术前、术后1年与术后2周时各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及术后1年TVAD、TRA、TRF、RAD及RVD均显著减低(P<0.05),VE及RVEF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1年与术后2周相比,TVAD、TRA、TRF无明显变化(P>0.05),而RAD及RVD进一步缩小(P<0.05)。结论:继发性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应于左心瓣膜手术同期尽早行三尖瓣成形术,三尖瓣硬质三维环成形术有助于患者右心结构和功能的改善,且术后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护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的三尖瓣手术方法。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5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根据三尖瓣病变类型分为房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67例,二尖瓣病变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73例,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其他疾病合并单纯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根据三尖瓣病变程度分为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85例,中度关闭不全83例,轻度关闭不全87例。所有病例中含再次三尖瓣手术7例。采用的手术方法:三尖瓣De Vega瓣环成形术16例,三尖瓣Kays瓣环成形术40例,三尖瓣人工瓣环成形术174例,3例采用人工腱索,4例采用"缘对缘"技术,三尖瓣置换术18例。同期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术5例。术前、术后均使用食道超声评估三尖瓣形态,综合评估成形效果。结果 255例患者均未出现术中转正中胸骨切口及围手术期死亡,无心包填塞、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再次开胸止血5例。手术时间(185.3±58.6)min,体外循环时间(116.7±4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3.7±61.4)min,气管插管时间(12.6±3.6)小时,胸腔引流液(237.3±308.9)ml,术后住院时间(5.3±2.6)天。住院期间未使用血制品率81.0%。术后5天至3月复查心脏超声结果:重度返流2例(0.8%),中度返流3例(1.2%),轻度返流130例(52.4%)。结论完全胸腔镜技术应用于三尖瓣成形是可行的,对于瓣膜及其附属结构的暴露好,经过改良的成形方法可以运用于复杂的三尖瓣成形手术。该术式对于减低围术期死亡风险、减轻患者痛苦、减少ICU停留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总住院费用以及更好的血液保护预期有积极意义。中度以上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完全胸腔镜下行人工瓣环成形术可作为优先考虑的外科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对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术近期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Ebstein畸形的准确性及其对解剖矫治术的近期疗效评价.方法16例行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术的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评价三尖瓣下移的程度、三尖瓣瓣叶及瓣下腱索发育情况、房化右室的大小、三尖瓣反流的程度,并与术中发现比较.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超声心动图检查三尖瓣前叶均无下移,但发育冗长,瓣叶运动异常.隔叶及后叶均下移,其瓣叶及瓣下结构发育异常.房化右室的大小为2.0cm×3.5cm至6.0cm×8.0cm.所有病例均有右房扩大、三尖瓣瓣环扩张及三尖瓣反流,其中8例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术中发现2例三尖瓣前叶的后1/4下移(分别为8mm和11mm),2例后叶呈螺旋样下移,其余与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相同.术后1~17个月(平均7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右房明显缩小,房化右室消失,三尖瓣叶均在正常瓣环水平,重建的瓣膜均存活、启闭正常.13例三尖瓣反流消失,1例轻度反流,2例残余中度反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全面评价Ebstein畸形三尖瓣及瓣下结构的发育情况及Ebstein畸形解剖矫治术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后 ,右心房 (RA)、右心室 (RV )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86例ASD患者 ,均实施右心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封堵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经胸壁探查 ,观察心尖四腔心切面 ,比较术前、术后 5min及术后 2月时 ,RA和RV容积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及三尖瓣返流 (TR)的变化。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封堵器位置均良好。其中 83例无明显穿隔血流。 3例因为两孔型ASD封堵其中较大一孔 ,术后 5min残余分流瞬时量平均为 1.6ml。 80例术前与术后 5min比较 ,RA和RV容积明显减小 ,RA容积平均减小了 2 4.4% ,RV容积平均减小了 18.1%。 41例术后 2个月复查 ,其中 3 7例术前轻度肺动脉压力升高者 (小于 45mmHg) ,RA和RV明显减小 ,形态和容积恢复正常。三尖瓣返流明显减少或无。 4例肺动脉压力中至重度升高者 (大于 65mmHg) ,术后RA和RV也有所减小 ,TR减少。结论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的效果良好。彩色超声心动图能证实心脏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瓣环组织位移技术(TMAD)测量两种三尖瓣环成形术后患者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以评价不同三尖瓣成形术后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恢复情况,比较不同成形环的成形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行三尖瓣环成形术患者40例,其中22例应用软环,18例应用Edwards MC3环.应用TMAD技术测量两组患者右心室侧壁瓣环位移、右心室隔瓣环位移,二维超声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两组患者三尖瓣瓣环左右径、三尖瓣穹窿高度、右心室长径、右心室横径,彩色多普勒测量两组患者三尖瓣反流面积,连续多普勒估测两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并进行比较.结果 Edwards MC3环成形组右心室侧壁瓣环位移为(8.73±3.13)mm,大于软环成形组(7.07±1.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Edwards MC3环成形组右心室隔瓣环位移为(7.64±2.70)mm,大于软环成形组(5.89±2.24)mm,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3);Edwards MC3环成形组三尖瓣瓣环左右径、三尖瓣穹窿高度、右心室长径、右心室横径、三尖瓣反流面积、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27.91±5.47)mm、(4.01±2.00)mm、(64.88±8.33)mm、(33.88±4.90)mm、(2.62±1.85)cm2、(29.50±9.14)mm Hg(1 mm Hg=0.133 kPa),软环成形组分别为(27.77±3.32)mm、(4.32±1.52)mm、(64.59±7.76)mm、(35.36±4.47)mm、(2.96±2.06)cm2、(30.72±8.14)mm Hg,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0、0.55、0.39、0.99、0.54、0.44,P均>0.05).结论 Edwards MC3环成形组对三尖瓣环位移的影响较软环成形组小,并且Edwards MC3环成形组患者术后右心室收缩功能恢复较软环成形组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尖瓣成形环在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手术中使用的指征和近中期效果。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患者,根据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心系统瓣膜病合并三尖瓣轻、中度反流分两组,每组60例。第一组在施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时行KAYS成形、Devega成形术;第二组在行左心瓣膜置换同时使用三尖瓣成形环进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完成随访3年,进行心脏彩超复诊观察三尖瓣反流情况。第一组其中有12例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呈中度及以上反流;第二组:使用三尖瓣软环进行三尖瓣成形,结果有3例三尖瓣反流情况达到中度及甚至以上反流,两者相比反流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反流对于中度以上反流的患者应更积极采用成形环,尤其是三尖瓣瓣环扩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和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方法从2015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心脏外科中心接受因功能性三尖瓣返流行三尖瓣成形的146名患者。完成左心手术后三尖瓣缝线成形或成形环成形,并分为缝线组72例,成形环成型组74例。分别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心尖切面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食管中段右室流入道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环,并与术中实际测值比较。结果 79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46.2±14.7)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60.1%,肺动脉收缩压(44.9±14.9)mm Hg。同时进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78例,主动脉瓣置换51例,其中双瓣置换62例,房间隔缺损修复17例。三尖瓣缝线和成形环成形两组间比较,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肺动脉收缩压、左室收缩功能无显著区别,然而,成形环成形组年龄小于缝线组,二尖瓣置换或修复及房间隔修复患者多于缝线组,三尖瓣返流程度较缝线组重。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室流入道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瓣环径与术中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胸超声心动图测值显著低于术中实测值。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提供加准确的三尖瓣环测值,而经胸超声心动图低估三尖瓣环直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 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右室流出道切面测量三尖瓣环径(TVD)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方法 75例因左心瓣膜损害而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反流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心尖四腔观测量TVD(TTE-TVD);术中开胸前分别于食管中段四腔观(TEE)、右室流入(RVIT)及流出道观(RVOT)进行超声成像,分别测量最大TVD,并观察麻醉后与术前三尖瓣反流程度的变化.同时使用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RT-3D TEE)及其瓣环定量软件观察三尖瓣环立体形态变化.结果 75例患者组内对比:TTE-TVD、TEE-TVD及RVIT-TVD测值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TVD均明显大于同组其他切面测值(P<0.05);组间比较:轻度与中度反流组患者同一切面测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反流组与前两组比较则各切面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全麻后三尖瓣反流程度均较术前有一定程度减轻;RT-3D TEE显示三尖瓣环“马鞍状”立体结构演变为狭长的平面状结构,瓣环主要朝向背离三尖瓣隔瓣方向扩张.结论 右室流出道切面所测瓣环径能反映TVD扩张最大程度,并能有效指导患者三尖瓣成形术决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共使用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27例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恢复顺利,三尖瓣返流程度明显减轻,术后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提高Ⅰ~Ⅱ级。结论 SJM Tailor环行三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合并的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观察采用三尖瓣瓣环径结合体表面积作为三尖瓣成形术指征,是否有助于减少二尖瓣置换术(mitral valve replacement,MVR)患者术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icuspid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心外科收治的118例术前TR<中度的MVR患者.术前三尖瓣瓣环径/体表面积均≥21 mm/m2,根据术中三尖瓣成形的有无和术后2年复查TR程度分为成形组(A、B亚组)和非成形组(C、D亚组),分别收集各组术前及术后2年的3-DE检查数据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毎搏量(RVSV).结果 三尖瓣成形组B组患者的术后RT-3DE指标RVEDV(124.9±23.9) ml、RVESV(59.2±11.6) ml 和RVSV(56.9±9.8) ml,三尖瓣非成形组D组患者的术后RT-3DE指标RVEDV(128.7±21.8) ml、RVESV(60.1±10.0) ml 和RVSV(57.8±10.7) ml,两者与术前RT-3DE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C、D组间术后2年的RT-3DE指标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尖瓣非成形组术后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发生率较高.结论对术前TR<中度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环径结合体表面积作为三尖瓣成形手术参考指标可能有效地减少这些患者术后中或重度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房间隔缺损(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后,右心房(RA)、右心室(RV)形态及功能的变化。方法 86例ASD患者,均实施右心导管封堵术。封堵器为Amplatzer式封堵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经胸壁探查,观察心尖四胺心切面,比较术前、术后5min及术后2月时,RA和RV容积大小和形态的变化及三尖瓣返流(TR)的变化。结果 86例患者术后封堵器位置均良好,其中83例无明显穿隔血流。3例因为两孔型ASD封堵其中较大一孔,术后5min残余平均减小了18.1%。41例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37例术前轻主力升高者(小于45mmHg),RA和RV明显减小,形态和容积恢复正常。三瓣返流明显减少或无。4例肺动脉压力中至重度升高者(大于65mmHg),术后RA和RV也有所减小,TR减小。结论 ASD经右心导管行封堵术的效果良好,采色超声心动图能实心脏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亢性心脏病(HHD)患者的心脏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73例HHD和75例健康对照组各心腔大小、瓣口血流速度和瓣膜返流,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并利用三尖瓣返流速度计算肺动脉收缩压.结果 HHD患者82.7%有不同程度房室腔扩大,左室收缩功能大多正常或高于正常;88%HHD存在瓣口返流,其中二尖瓣、三尖瓣中-重度返流; 14例HHD患者有瓣膜增厚,27例可见二尖瓣脱垂;肺动脉增宽和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分别为62.6% 和73.3%.结论 HHD可引起不同房室腔扩大,左房扩大最常见,右室扩大多于左室扩大;HHD常合并瓣膜反流,部分患者瓣膜增厚;肺动脉增宽和肺动脉高压是HHD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