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266例心电图、心肌酶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8例(A组)AMI并发RBBB(占21.9%)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B者)。且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A组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预示危险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339例AMI患者,共发现RBBB者54例,其中新发RBBB者26例, 陈旧性RBBB患者28例。AMI并发RBBB预后明显差于并发RBBB者。表现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浓度更高,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66.67%)及死亡率(33.33%)增高(P<0.01)。示AMI患者并发RBBB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表1参3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伴随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  2 94例 AMI分为RBBB组和非 RBBB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梗死部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水平、心功能状态、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  RBBB组血清 CK、CK- MB平均峰值为 (2 2 82 .0± 6 74.3) u/ L、(2 5 2 .6±137.3) u/ L ,明显高于非 RBBB组的 (192 0 .4± 5 6 9.2 ) u/ L、(114.8± 5 6 .7) u/ L (P<0 .0 0 5和 P<0 .0 1)。 RBBB组killip平均级别为 2 .33± 0 .5 4级 ,非 RBBB组为 1.46± 0 .6 3级 (P<0 .0 5 ) ,RBBB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5 3.2± 9.6 m m )大于非 RBBB组 (4 5 .8± 8.2 m m,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4 8.9± 7.6 ) %]小于非 RBBB组 [(6 7.0± 3.7) %,P<0 .0 1]。 RBBB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于非 RBBB组 (分别为 70 .8%和 39.0 %,P<0 .0 1;43.8%和 14.6 %,P<0 .0 1)。结论  AMI并 RBBB患者梗死面积大 ,严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患者的临床预后。  方法 收集本院近 10年收住院老年AMI 2 0 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 2组 ,观察组 (伴有RBBB) 2 4例 ,对照组 (不伴RBBB) 179例 ,进行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 ,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观察组再分为 3组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组 13例 ,与AMI伴新出现短暂性RBBB组 6例及AMI既往有RBBB组 5例进行临床特点及病死率比较。  结果   2组一般情况及并发病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2组临床经过及住院病死率比较 ,观察组中的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前壁心肌梗死的发生率、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及房室传导阻滞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观察组中 3组比较 ,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的前壁AMI及病死率比新出现短暂RBBB及既往有RBBB患者显著增高 (P <0 .0 5~ 0 0 1)。  结论 AMI伴新出现持久性RBBB患者临床经过危险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伴发束支传导阻滞(BBB),其发生率约为5.11%。多项研究表明,AMI合并BBB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其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3.3%,1年死亡率高达54.8%。AMI即可伴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也可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AMI时出现新发LBBB提示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心肌缺血严重,预后严重不良,已受到高度重视并给予积极的再灌注治疗。临床工作中AMI伴发RBBB更为常见,发生率为3%~  相似文献   

8.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内传导阻滞是影响AMI病人近期病情发展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我院1985~1992年间收治的117例老年AMI的临床资料比较了有与无室内传导阻滞两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探讨老年AMI时发生室内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92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观察组,47例)及静脉溶栓治疗组(对照组,45例)。测定2组肌酸激酶(CK)及CK同工酶(CK-MB)峰值水平,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K及CK-MB峰值水平明显减低;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对改善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束支阻滞组 ,39例 )及无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35 1例 )心电图束支阻滞有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束支阻滞组左主干、左回旋支 (LCX)及三支血管 [左前降支 (LAD)、LCX、右冠状动脉 (RCA)同时存在病变 ]发生病变比率增加 (P <0 .0 1,P <0 .0 5 ,P <0 .0 5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LAD及RCA发病率高 ,RBBB并发左前分支阻滞 (LAFB)者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者LAD、LCX病变发生率高 ,LAFB者LAD病变发生率高 ,房室传导阻滞伴束支阻滞患者多为三支血管病变。结论 :冠心病伴束支阻滞预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 ,L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左冠状动脉为主 ,R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多累及RCA及LAD ,如存在 2种以上阻滞 ,特别是并发有左前分支或房室阻滞时 ,多提示存在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