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CT灌注成像是利用CT的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了解组织及病变的血流灌注特性点及血管特性,并可通过色阶赋值获得灌注图像,达到功能性诊断的目的.肝脏由于其双重血供的特点,在灌注及处理的过程中均需采用特有的方法.介绍了CT灌位成像的原理、肝脏灌注成像的方法以及肝脏与部分肝脏肿瘤的灌注特点.  相似文献   

3.
CT灌注成像作为一种非介入性评价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状态的功能成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就肝脏CT灌注成像的基本原理及观察指标、扫描及图像重组、临床应用、优势和限制及有待深入的领域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研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脑缺血 12h内的动态变化以及计算各参数的半暗带阈值。方法 :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 16MSCT ,在基础灌注后于栓塞后 2 0min扫描一次 ,1~ 6h内每隔 1h扫描一次 ,6~ 12h内每隔 2h扫描一次。CT灌注软件可以给出每个时间点的各参数图。在完成缺血后 12hCT灌注扫描后 ,断头取脑 ,进行TTC染色 ,并根据CT灌注各参数图和TTC的染色结果将梗塞侧分为中心梗塞区 ,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 :所有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梗塞后 2h内 :CBV在中心梗塞区明显下降 ,在半暗带区轻度下降或正常 ,在相对正常区轻度上升 ,CBF在三个区域均明显下降 ,MTT和TTP均明显延长 ;②梗塞后 2~ 5h :所有参数均在一定水平上轻度波动 ;③梗塞后 5~ 12h :在中心梗塞区和半暗带区CBV和CBF下降 ,MTT和TTP延长和轻度缩短 ,而在相对正常区CBV和CBF明显上升 ,MTT和TTP明显缩短。在缺血 2 0min时 ,若CBV % <6 6 .5 7% ,CBF % <39.2 2 % ,MTT % >2 .6 3或TTP % >1.97,缺血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 :实验证明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CT灌注检查能够指导  相似文献   

5.
肝脏灌注成像的CT扫描方法及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定肝硬化肝脏血流量的扫描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5例经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其中ChildB级患者10例,ChildC级患者5例。对照组为13例无肝脏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选取同时含有肝脏、脾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层面进行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感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计算各血流灌注参数。结果:单层CT动态增强扫描测量肝组织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血流量(THBF)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正常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8±0.10)ml/min·ml、(1.18±0.40)ml/min·ml、(1.46±0.44)ml/min·ml和(19.73±5.81)%;肝硬化组的HAP、PVP、THBF和HPI分别为(0.23±0.11)ml/min·ml、(0.61±0.25)ml/min·ml、(0.84±0.32)ml/min·ml和(27.16±12.75)%。结论:肝脏单层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各项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对肝硬化患者的量化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家祎  温兆赢  张兆琪  晏子旭   《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89-1192
目的:探讨320排CT全肝灌注成像结合肝脏曲面重组(CPR)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36例患者(正常肝脏20例,肝细胞癌16例)行CT动态容积扫描,经图像后处理分别获得横轴面和曲面重组肝脏灌注图像.结果:正常肝脏在CPR和横轴面图像上测得的肝动脉灌注(HAP)值分别为(29.3±6.3)和(31.1±5.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肝癌64排CT灌注成像特征与病理学相关性.方法 对 46例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行肝脏64排螺旋CT灌注扫描.测量小肝癌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分数(HAF),对比剂的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并获得相应的灌注图,与其病理学对照研究分析.结果 通过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小肝癌灌注参数表面通透性(PS)对判定病理高、中分化有意义,毛细血管通透性(PS)对病理高、中分化有相关性,PS值愈高,分化程度愈差,从而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结论 肝脏CT 灌注成像可提高小肝癌的早期检出率,表面通透性(PS)与小肝癌病理分化程度有相关性,提示预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转移瘤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对肝转移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根据其表现特征,采用校正后的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转移瘤的4种灌注图像。结果富血供转移瘤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呈速升速降型或速升缓降型,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门静脉灌注指数(PPI)明显降低。在HA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类似HAP、PVP。乏血供转移瘤的TDC呈缓慢上升型,其基线、上升斜率及上升幅度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其全肝总灌注量(TLP)、PVP和PPI均明显低于周围肝实质,HPI略高于周围肝实质。在HAP图像上,癌灶呈不均匀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相对较高灌注;在PVP图像上,癌灶仍呈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不均匀高灌注,病灶轮廓更清晰;在HPI和PPI图像上的表现分别与HAP、PVP类似。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同时获得良好显示解剖细节及灌注定量信息的影像学资料,准确地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液动力学特征,有利于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使用CT灌注成像(CTPI)参数监测兔肝VX2肿瘤生长的价值。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开腹手术于肝右叶内注射VX2肿瘤细胞悬液0.1ml。分别在种瘤前、种瘤后第1周、第3周行CT灌注扫描。应用反卷积算法计算肝脏的灌注参数:血流速(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分数(HAF)和到达时间(IRFT0)等。比较在肿瘤生长过程中灌注参数的变化。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只兔中共9只成功建立VX2种植模型。9只种植成功的兔肝中CT发现病灶9个,种植后第1周时扫描9只兔均可见肿瘤,直径约为(0.5±0.1)cm,第三周时肿瘤直径(2.6±0.6)cm。种瘤前肝实质、种瘤后第1周和第3周时肿瘤区域CTPI灌注参数BF、BV、PS、HAF、MTT、T0分别为(172.11±10.87)ml/(100g·min)、(31.02±3.02)ml/100g、(16.82±4.34)ml/100g·min、0.1224±0.0068、(11.24±1.20)s、(5.15±0.26)s;(128±5.04)ml/(100g·min)、(25.15±0.86)ml/100g、(14.79±5.18)ml/100g·min、0.7780±0.0514、(9.82±0.47)s、(3.43±0.12)s与(237.00±8.83)ml/(100g·min)、(33.11±1.89)ml/100g、(18.78±6.25)ml/100g·min、0.9440±0.0124、(10.12±0.21)s、(1.86±0.05)s。HAF、T0、BF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V、MTT、P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TPI参数HAF、T0、BF值可监测肝脏VX2肿瘤生长过程,较好反映了VX2肿瘤的动脉供血为主的本质,有希望在肝癌的检出及监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64层螺旋CT动态成像测定肝脏血流量,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变化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与肝脏血流量动态变化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64层螺旋CT肝血流灌注成像41例,其中肝硬化31例,健康志愿者及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者10例,计算肝脏血流灌注各参数. 结果 对照组肝门静脉灌注量PVP为(73.07±8.53)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1.25±1.7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13.59±2.27)%.肝硬化时,门静脉灌注量PVP为(46.53±15.70 ml/100ml/min),肝动脉灌注量ALP为(16.21±5.50) ml·100 ml-1·min-1,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为(27.87±13.25)%.两组间灌注参数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患者肝血流灌注与MELD评分≦6分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MELD评分<6分与对照组间ALP、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参数PVP、HPI与MELD分级高度相关(γ>0.75). 结论 肝脏CT灌注成像可定量测定肝脏血流量参数,灌注参数与MELD分级相关.肝硬化时CT血流灌注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在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37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测量。20例无明显肝脏疾患的志愿者(正常组),17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再按其肝硬化程度分为两组:9例为轻中度肝硬化(轻中度肝硬化组),8例为重度失代偿肝硬化(重度失代偿组)。计算各例的各项灌流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ml·min-1·ml-1与(0.60±0.16)ml·min-1·ml-1,P=0.045;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HPP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重度失代偿组肝硬化HAP较轻中度组明显升高[分别为(0.48±0.16)ml·min-1·ml-1与(0.25±0.07)ml·min-1·ml-1,P=0.002],HPI亦明显升高(分别为0.54±0.10与0.32±0.07,P=0.0001),PPI则明显降低(分别为0.46±0.10与0.68±0.07,P=0.0001),提示不同程度肝硬化其灌注指标存在差异,灌注改变与肝硬化程度有关。结论肝脏CT灌注测量可以反映肝硬化的血流灌注改变,灌注值的变化也能够提示肝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的CT灌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研究肝细胞癌(HCC)血流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HCC 61例,其中手术切除18例,穿刺活检证实10例,手术探查13例,其余为临床综合诊断.正常对照组23例.所有病例均依次行常规全肝平扫、CT灌注扫描(CTP)及常规全肝增强扫描.根据灌注扫描所得图像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灌注参数.CT灌注扫描测量的血供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HPP)、总肝灌流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AI)、门静脉灌流指数(PVI).结果 HCC上述各值分别为0.784 ml·min-1·ml-1、0.441 ml·min-1·ml-1、1.225 ml·min-1·ml-1、0.64、0.36;癌旁肝为0.378 ml·min-1·ml-1、1.112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5、0.75;对照组为0.399 ml·min-1·ml-1、1.143 ml·min-1·ml-1、1.489 ml·min-1·ml-1、0.26、0.74.肝细胞癌与癌旁肝、对照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癌旁肝与对照组之间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CC的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升高,门脉灌流量及其灌流指数明显减少.CT灌注能定量反映HCC的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观察小体积(SFS)肝动物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降低门静脉灌注量(PVP)手术对其影响。材料与方法20只新西兰白兔分为两组,对照组(n=10)仅行扩大肝切除术建立SFS肝模型,调节组(n=10)行扩大肝切除术后加脾切除术以降低PVP,运用CTPI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两组动物的灌注参数,分析和比较灌注值的变化和预后。结果调节组术后7天生存率为40.0%,优于对照组的0.0%(P=0.020)。对照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93.7±55.1)%,与切除肝质量与体重比值(RLBWR)之间存在弱相关性(r=0.465,P=0.033),调节组术后PVP增加率为(101.4±32.5)%,与RLBW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644)。术后PVP与血清谷草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均呈明显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运用CTPI可观察SFS肝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和脾切除术对血流灌注的影响,降低PVP能改善SFS肝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马强  高永华  左兆勇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202-1204
目的:探讨肝CT灌注扫描对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价值.方法:对18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同时经皮肝穿刺活检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进行肝血流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组织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值.结果:18例患者中1例患者失访,2例患者未能完成第2次CT扫描.15例患者在治疗后,肝血流CT灌注参数(MTT和PS)均有明显增加(t=2.806、P=0.014;t=2.646、P=0.019);同时患者血清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和Ⅳ型胶原)有所下降(t=2.372,P=0.033;t=3.381, P=0.004;t=2.686,P=0.018;t=2.738,P=0.016);经皮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显示肝纤维化程度评分有所降低(t=3.110,P=0.008).结论:肝脏CT灌注参数在肝纤维化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变,CT灌注成像对评价肝脏纤维化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螺旋CT(SCT)灌注成像方法在结、直肠癌中的初步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7例,术前先行结、直肠肿块范围的平扫,选定靶平面后再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靶平面中肿瘤组织和靶血管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根据TDC计算癌灶的强化峰值(PH)、对比剂峰值时间(PT)、强化比值(CER)、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癌灶的灌注量(PF)。采用Dukes分期法,将SCT灌注参数与临床病理因素(Dukes分期、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进行比较。结果结、直肠癌癌灶PH值为(29.04±11.93)HU,PT值为(27.26±4.11)s,MTT值为(32.01±4.81)s,CER值为(10.29±3.06)%,PF值为(39.74±10.82)ml·min-1·100g-1。各灌注参数在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随着Dukes分期的期别升高有下降趋势。结论SCT灌注成像可反映结、直肠癌的血流灌注状况,有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现象的多层螺旋CT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患者共 386个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观察肝灌注异常形态、位置,分析其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 386个血管瘤中出现灌注异常114个(29.5%).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HPD现象的发生率(48.8%)远远大于慢速强化型(8.2%)(P<0.001);直径≤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35.3%)高于直径>2 cm大血管瘤(18%)(P<0.005).结论 灌注异常现象在肝血管瘤中并不少见,更常见于快速强化型小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