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择2002-02/2007-05在天津医院关节外科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9例(9髋)。男1例,女8例,年龄52~69岁。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选用股骨假体与髓腔锉同号,髋臼假体直径比髋臼锉直径大2 mm。对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范围、畸形程度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间最短1年,最长6年。髋臼骨折中4例为稳定性骨折,给予多枚螺钉加强固定,1例为不稳定性骨折,给予结构性植骨配合多枚螺钉固定;股骨骨折中1例为Vancouver AG型,给予钢丝捆绑固定,3例为B1型,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或钢丝捆绑,1例为C型,给予LCP内固定。定期复查X射线片,未发现髋臼假体周围透亮带及松动表现。Harris评分平均为87.2分。结果表明:在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选用的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直径应当不超过髋臼锉直径2 mm。对于骨折疏松明显的患者,最好选用与髋臼锉相同直径的髋臼假体并使用螺钉固定,或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当出现髋臼骨折时,可选用多枚螺钉固定或同时进行髋臼植骨。术中发生骨折,应当根据骨折类型和假体稳定性选用适合的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2.
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因金属假体存在、局部骨质质量下降,治疗难度大,治疗方式选择存在诸多争议。 目的:总结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及相应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一科2001-02/2009-06收治的9例股骨假体柄周围骨折患者,依据Vancouver骨折分型,A型骨折1例,B1型骨折3例,B2型骨折4例,C型骨折1例。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钢丝环扎、长柄翻修术结合钢丝环扎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观察治疗效果及其不良事件。 结果与结论:9例患者跟踪随防1.1~4.5年,平均随访2.5年,6例患者治疗后获得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个月。2例长柄翻修结合钢丝环扎内固定的B2型患者和1例钢板固定C型患者骨折未愈合。提示根据骨折部位、假体稳定性和骨组织质量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以及尽量保护骨折端血运是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997-05/2007-05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5例全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按Vancouver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治疗,其中AG型1例、AL型1例、B1型3例、B2型5例、B3型3例、C型2例。根据分型A型骨折采用非手术治疗,B1、C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器械固定治疗,B2、B3型骨折采用长柄假体翻修+异体骨植骨。翻修+植骨或内固定后随访3~12个月,15例患者骨折愈合,异体骨移植成功,假体固定可靠,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疗效优良率为73.3%,但合并有其他可治愈的并发症。提示根据Vancouver分类方法选择不同的方案治疗全髋关节置换后假体柄周围骨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对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假体屈曲问题,多数人认为不能或不太影响膝关节术后功能,仅仅是术后X射线片令人不甚满意,因此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目的:回顾分析78例123膝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屈曲对随访疗效的影响。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一科。 对象:选择2001-10/2004-06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关节一科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者78例123膝,其中发生股骨假体不同程度屈曲15例17膝(13.8%),男5例,女10例,年龄47~81岁;未发生屈曲63例106膝(86.2%),男22例,女41例,年龄47~79岁。 方法: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股骨假体屈曲组和非屈曲组手术前后HSS(HSS knee rating score)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和屈曲挛缩畸形,并测量屈曲角和屈曲距离,探讨股骨假体屈曲对置换效果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①股骨假体屈曲的测量结果。②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和活动度。③患者屈曲挛缩畸形例数及角度。④不良事件及副反应。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年以上。①17膝股骨假体屈曲角为7°~19°,平均为11.3°;股骨假体屈曲距离为2~4 mm,平均为2.6 mm。②术前屈曲组与非屈曲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均无显著性(P > 0.05),但术后屈曲组低于非屈曲组(P ≤0.01);术后均高于术前(P=0.02或P < 0.01)。③屈曲组术后屈曲挛缩例数和角度多于和大于非屈曲组(P < 0.01),两组术后屈曲挛缩均有改善(屈曲组 P < 0.05,非屈曲组 P < 0.01)。④非屈曲组并发右股深静脉血栓1例,骨化性肌炎1例;屈曲组并发髌骨假体撞击征1膝。 结论:本组资料证明,股骨假体屈曲对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效果的影响是增加术后膝关节屈曲挛缩的发生率,造成伸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处理仍旧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伴随着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数量、年龄较大的患者、置换后活动性的增加,周围骨折也随之增加。全膝关节置换后周围骨折可以包括股骨、胫骨和髌骨,最常见的是股骨髁上的骨折。周围骨折同样可发生在手术中。根据骨折的形态,不同的致病因素以及骨折的时间,许多方法可被选择来治疗这一复杂的问题。合理的假体周围骨折分型方法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骨折的部位、类型、假体周围骨丢失的情况及假体的固定情况。临床上要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与骨折前的关节功能,提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才能促进骨折愈合,重建假体周围骨量和维持关节功能。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和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全膝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外科干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自2006-07/2008-11行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6例,男5例,女11例;平均年龄84岁。其中15例获得随访。假体采用北京蒙太因公司骨水泥型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后常规抗生素治疗5~7 d,并给予镇痛、抗凝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1例于置换10个月后因肺心病死亡,3例存在异位骨化,随访期间均未见假体松动、脱位现象。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3例,良9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为80%。结果提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是积极、有效的,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总结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全髋股骨侧翻修术的体会。方法 本组共19例(21髋),其中男6例,女13例,单髋17例,双髋2例,年龄47~86岁(平均67岁)。术前诊断均为股骨柄假体合并臼杯假体的无菌性松动。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标准,诊断为Ⅱ型缺损者4髋,Ⅲa型缺损者14髋,Ⅲb缺损者3髋。全部患者的股骨侧翻修手术均采用利马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结果 所有假体均获初始稳定,无一例发生感染、脱位等并发症。患肢不等长由术前的3cm改善为术后的0.5cm。平均随访7年(5年~10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6.2?5.2改善至翻修手术半年后的平均90.3?.3分,而末次随访仍维持在平均92.2?.5分。X线片显示翻修柄获广泛骨长入达骨性稳定者20髋(95%),纤维性稳定者1髋(5%)。所有患者的近段骨缺损植骨区均显示广泛性骨修复。翻修柄在正、侧位X线片上的髓内充填率分别达80%和70%以上者18髋(86%),<80%和70%者3髋(14%),全组假体平均下沉2.4mm(0~10mm)。至今无1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再翻修手术治疗。结论 采用锥形沟槽式股骨组配柄假体行翻修手术,必须注重:1)手动扩髓等方法预防骨折;2)合理的髓内充填和近段组件调整以预防假体下沉和脱位;以及3)锥形连接处近段的骨重建等技术关键,才能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于股骨假体paprosky分型Ⅲ型、Ⅳ型翻修时,大多数学者趋向于采用非骨水泥涂层的长柄翻修假体。但是,关于骨缺损的植骨材料选择、植骨方式、钢板是否可以采用等问题,在骨科界目前尚未有较成熟的意见。目的:观察同时采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全髋关节股骨侧假体翻修的疗效。方法:11例股骨侧假体翻修患者(paprosky分型Ⅲ型8例,Ⅳ型3例)均采用现代无骨水泥技术,记忆合金环抱钢板4例,加压钢板或有限接触钛板2例,锁定钛板5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异体或异种颗粒骨进行嵌压植骨、异体骨板结合钢丝或线缆握紧系统器械进行结构重建。翻修前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及髋关节活动情况。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3.6个月,Harris评分优良9例(82%),可1例(9%),差1例(9%)。提示患者股骨侧假体翻修中,同时应用钢板和人工骨进行髋关节股骨侧翻修,能让股骨侧paprosky分型Ⅲ型和Ⅳ型缺损合并假体周围骨折固定快且牢固,生物型假体即刻达到稳定,手术时间和创伤减少,并允许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隐性失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恢复影响很大,尤其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红蛋白的下降往往与预期的结果相差很远。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机制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1-03/2005-05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61~79岁;同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65~77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为初次行单侧关节置换的患者,24 h 补液总量不超过2 000 mL,参与者对试验知情同意。②试验方法:41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32例在术中和术后输入异体库存血。所有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均在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未输血。术前及术后二三天均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红细胞比容。术前计算出所有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非肥胖组,体质量指数>30 kg/m2 为肥胖组。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质量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比容计算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部分即得隐性失血。③试验评估:观察两组术后显性和隐性失血的相关情况。 结果:纳入全髋关节置换术41例和全膝关节置换术37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20 mL,隐性失血为482 mL,占总量的32%。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实际失血总量平均为1 508 mL,隐性失血为776 mL,占总量的52%。两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与全膝关节置换术组肥胖患者和非肥胖患者的隐性失血量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①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远较全髋关节置换术高,且使用引流血回输仍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循环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②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临床评估能力,可帮助关节置换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有利于术后开展早期关节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0.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目前治疗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效果较为肯定的方法,因其围手术期失血量较多,致使很多患者需要输血,而输血本身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并完善在临床工作中血液管理。方法: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27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双下肢静脉血栓、置换后抗凝方式、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等对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以及对异体血输注的预测价值。结果与结论:比较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输血量时发现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在输血率方面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内体质量指数≤ 25 kg/m2的患者和> 25 kg/m2的患者在输血量及输血率上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年龄、置换前血红蛋白水平和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因素,而性别、体质量指数、抗凝方式、双下肢静脉血栓、手术时间、假体类型及术后引流量对术后异体血输注的影响不大。提示,根据影响因素所建立的模型公式对临床上评估和预测置换后异体血输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 4.49),P < 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 < 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 < 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 > 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 0.50),P < 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5~65岁,均为单侧。根据Garden分型标准:GardenⅢ型4例,Ⅳ型8例;置换前Harris评分差11例,可1例。全部患者均在入院后1周内施行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记录置换时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围置换期并发症,置换后摄标准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平片,并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37个月。置换时间30~65 min,平均46.5 min;置换过程中出血量80~200 mL,平均120 mL。置换后X射线平片测量髋臼外展角40°~55°,平均48.3°;前倾角16°~ 23°,平均19.4°。全部患者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置换后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大腿痛,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置换后3个月Harris评分为优(90~97分)11例,良(81~89分)1例,平均(93.6±2.7)分。提示股骨颈保留型人工髋关节置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具有假体稳定、假体磨损小的特点,为头下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 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据库,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据,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 227例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I(-3.27,-1.85),P < 0.000 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I(-62.73,-37.45),P < 0.000 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I (0.28,0.55),P < 0.000 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I (3.04,5.34), P < 0.000 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I (1.49,3.40),P=0.000 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重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或全髋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进行系统评价。 方法:计算机检索下列数据库:Medline(1990/2011-03,Ovid检索平台),Embase (1984/2011-03),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Issue 2,2011),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6/2011-03)。手工检索相关杂志。纳入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 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1.1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9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Harris评分显著提高,但在需二次手术人数、术后发生脱位人数、1年死亡率、并发症等方面两者差异无显著意义。全髋关节置换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置换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均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显著增多。  相似文献   

15.
摘要:2002-12/2008-04对20例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6例,女14例;年龄40~70岁,平均59岁;双侧12例,单侧8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置换前X射线:患侧髋臼CE角均> 25°,髋臼变浅,髋关节包容不全。随防10个月~6年,平均48.5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1.0分,优18例,良2例,近期优秀率达到100%。全髋关节置换后X射线片示股骨柄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以及假体与周围的骨质匹配良好,重建的髋关节中心均位于真臼中心点位置,假体无松动及明显下沉迹象,生活自理并恢复日常工作。对于髋臼发育不良伴严重骨性关节炎或股骨颈骨折的成人患者,如能处理好髋臼及股骨近段的畸形,选择好合适的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前计划中常用的模板测量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高。有研究表明股骨峡部髓腔在髋关节置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股骨假体的安置和置入后的稳定。目的:观察CT峡部测量股骨峡部在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例尸体股骨的CT影像及额状解剖面,分析股骨假体与股骨峡部紧密压配及与皮质骨的接触情况。CT测量50例(55侧)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股骨峡部最长髓腔内径、最小髓腔内径及皮质厚度;利用最小髓腔内径预测假体型号。采用模板测量法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3例尸体股骨假体可在股骨峡部紧密压配接触到骨皮质。55例的峡部最长髓腔内径大小为8.2~22.4 mm,平均(14.2±3.1) mm;峡部最小髓腔内径为6.1~17.9 mm,平均(10.2±2.9) mm;皮质厚度2.7~12.7 mm,平均(7.5±1.8) mm。利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假体存在较高优秀率(50.9%)。与对照组预测假体型号之间的优秀率存在明显差异(P < 0.05);而优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当年龄≤65岁时,CT峡部测量法选择的假体型号优秀率可达63.9%;当峡部最长髓腔内径与最小髓腔内径的比值≥1.4时,CT峡部测量法的优秀率为70%。提示股骨假体在股骨峡部的紧密压配对股骨假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CT峡部测量法预测全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型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Hip fracture after stroke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costly complication. The bone quality of stroke survivors is affected by decreased mobility, asymmetric weight bearing, and impaired vitamin D stores. Simultaneously, the risk of falling after stroke is often increased by various impairments. Yet, attempts to limit falls are not enough to prevent fractures. Closer attention to bone health is also needed. Bone markers, which reflect the dynamics of bone remodeling, are becoming more available. Activity is necessary for bone health, but there are no clear guidelines for the type and amount of therapeutic exercise. New metrics for studying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exercise are on the horizon. Finally, there appears to be a role for bisphosphonate prophylaxis in a yet-to-be-defined at-risk population of stroke survivors.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he setting for hip fracture after stroke and assess emerging treatments and technologies that may be used to combat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人工全髋假体和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的选择上存在争议。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假体置换与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远期生物相容性反应及关节功能恢复状况。 方法:2002-01/2006-12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一科收治的7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实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60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全髋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全髋关节置换组21例,男8例,女13例,平均年龄(72.1±3.5)岁,合并内科疾病18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39例,男16例,女23例,平均年龄(75.1±6.4)岁,合并内科疾病35例。①人工假体选择:16例假体采用德国Link公司及美国Zimmer公司产品,44例为北京蒙太因公司提供的人工关节。②术者资质:手术均由本科从事人工关节专业工作≥ 10年高年资医师作为术者完成,术者资格符合岗位技术标准要求。③置入后评估:全部病例平均随访37个月,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不良反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方面进行比较和随访。 结果:①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比较: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例患者在术后5年出现髋臼壁磨损而行翻修手术。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无关节脱位,无假体松动。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和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患侧髋部红肿、疼痛,经证实无假体周围感染,对症治疗后痊愈。③关节功能随访比较:平均随访37个月,全髋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89.8±8.6)分,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Harris评分平均为(72.7±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的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50.2±24.3)min,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手术时间(105.8±22.1)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髋关节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990.1±184.6)mL,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平均术中出血量(680.5±154.7)m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高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出现髋关节疼痛及髋臼磨损等生物相容性反应的几率较低,是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