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慧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4,(20):3112-3114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 MRI)对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MRI检查结果与患者病情的符合程度,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4例初次发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以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 )扫描检查,分析患病一侧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与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脑梗死患者病灶中心区、病灶中心的对侧镜像区、缺血半暗带、缺血半暗带的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分别为(3.783±1.032)×10-4、(7.992±0.828)×10-4、(6.588±0.717)×10-4、(8.292±2.046)×10-4;缺血半暗带的表观扩散系数有一定程度的减小,病灶中心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变化更加明显。患病<6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43.4±10.3)、(67.9±3.8);患病6~2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0.3±10.5)、(76.8±8.7);患病24~64 h患者病灶中心区、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比率分别为(57.2±11.5)、(86.3±7.4);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表观扩散系数比率逐渐上升,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的表观扩散系数比率明显比病灶中心区域高。结论采用MRI的手段,应用表观扩散系数以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这两个指标反映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以及预测缺血半暗带的位置等,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给患者的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韩壮  王秀忠  田云霞  李虎臣  杨建芳 《河北医药》2012,34(24):3736-3737
目的探讨DWI结合ADC图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决策的价值。方法分别测量3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ADC图上半暗带、梗塞中心区及对侧镜像位置的ADC值,计算rADC值。结果半暗带与对侧镜像区之间、半暗带与梗死中心区、梗死中心区与对侧镜像区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对侧相比,半暗带区ADC值下降较轻87%(76%~91%),而梗死中心区ADC值下降较明显48%(35%~73%),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1.83,P<0.05)。结论 DWI结合ADC图可以简便易行的评估脑梗死和缺血半暗带,对超急性脑梗死溶栓决策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像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证实的脑梗死68例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12例)、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25例)和慢性期(18例),对每例都进行MR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对侧相应脑组织的ADC值。结果低场磁共振DWI和ADC图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也能做出明确诊断;亚急性期的病灶DWI和ADC图也高于T2-flair、FSE-T2WI序列;对于慢性期的病灶FSE-T2WI高于其它序列,DWI结合ADC图可鉴别新旧病灶。结论低场磁共振DWI和ADC图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做出明确诊断;对慢性期病灶也能做到鉴别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像(DWI)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05120例185个肝占住性病灶,其中肝囊肿77个病灶,肝血管瘤75个病灶,肝细胞癌33个病灶进行DWI扫描,并测量表现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肝囊肿、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2.63±0.11)×10^-3mm^2/s、(1.72±0.12)×10^-3mm^2/s、(1.03±0.08)×10^-3mm^2/s,ADC值逐渐减小。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肝内病灶DWI信号及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常规肝脏检查应用扩散成像能够检测出平扫无法发现的小病变,但是定性诊断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短,病情常危重,以偏侧肢体瘫痪为主要症状。 CT平扫多在发病数小时后发现病灶,常规影像学检查中对急性脑梗死最敏感的MRI弥散加权成像( DWI ),多在发病30min左右发现病灶,但CT平扫及MRI弥散加权成像均不能显示急性脑梗死灶血流动力学情况[1]。本文运用低剂量CT灌注技术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以期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提供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占位性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其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特点,对肝脏局灶性病灶进行定性诊断。方法应用1.5T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发现局灶性病灶的患者110例(其中包括肝脏囊肿29例、51个病灶,肝脏海绵状血管瘤43例、56个病灶,肝脏转移瘤38例、93个病灶)分别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测量并计算ADC值。结果不同性质病灶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弥散图像及ADC图各不相同。ADC值分别为:肝脏囊肿(2.91±0.35)×10^-3mm2/s,肝脏海绵状血管瘤(1.84±0.16)×10^-3mm2/s,肝脏转移瘤(1.01-I-0.16)×10^-3mm2/s。结论用ADC值量化分析肝脏局灶性病灶并配合弥散及ADC图可以准确地判定病灶的性质,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赵文  钱伟军 《现代临床医学》2022,48(1):23-24,29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WI、DTI核磁扫描,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发病<6h,21例)和急性期组(发病6~24 h,22例),分析患者各向异...  相似文献   

8.
季鹏  袁晓毅  王全帮 《安徽医药》2012,16(2):204-20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测定梗死灶ADC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部分正常脑组织ADC值。结果 22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3例,急性期19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病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梗死灶ADC值与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组织ADC值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DWI有助于多发脑梗死中新旧病灶的区分,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56排Revolution CT灌注成像(CTP)联合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85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小时内行常规头部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CTP可获得急性梗死区与对侧镜像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如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并能判断有无缺血半暗带及其范围,提示临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以挽救存活脑组织。头颈CTA可评估患者头颈部动脉有无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结果 85例患者中CTP有61例显示灌注异常,核心梗死区与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CBF、MTT、TTP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CBV相对于镜像区对比结果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心梗死区CBV、CBF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而MTT、TTP高于缺血半暗带区(P <0.05)。85例患者中CTA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86-188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像在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30例骶髂关节急性炎性病变患者的MR扩散加权像检查资料进行分析,获取常规MRI和扩散加权像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MR扩散加权像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0例患者经过MR扩散加权像检查显示其图像质量好,且清晰度比较高,对比度也比较好,伪影较轻,显示率达到100.0%。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MRI检查显示呈现异常的高信号,双侧同时出现水肿影,T1W1显示低信号,而T2W1显示稍高的信号,STIR和DWI均显示为高信号。病变区域患者ADC值为(1.0±0.2)×10-3mm2/s,而非病变区域患者ADC值为(0.5±0.1)×10-3mm2/s,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与非病变区域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扩散加权像检查骶髂关节早期急性炎性病变是可行的,ADC值对炎性病变进行量化判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1.
胡明辉 《安徽医药》2020,24(9):1825-1827
目的探究灌注加权成像( PWI)/弥散加权成像( DWI)融合成像半定量评估缺血性脑卒中( IS)病人缺血半暗带价值分析。方法选择 2015年 2月至 2018年 3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 61例 IS病人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行 T1加权成像( T1WI)、 T2加权成像( 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DWI、PWI多模式磁共振( MR)扫描,分别采用基于图像融合的灌注 -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 PDM)半定量评估及基于体积测定的灌注 -弥散体积不匹配( V-PDM)评估病人缺血半暗带,比较两种方法测定时间及一致性。结果基于图像融合 PDM半定量评估耗时( 145.61±40.22)s,V-PDM耗时( 326.52±75.41)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PDM阳性组病人不匹配区域分值为 2.5(1.0,4.0)阴性组为 0.5(-1.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 V-PDM为金标准,基于图像融合 PDM半定量评估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 71.4%、92.3%及 80.3%, Kappa一致性检验值为 0.613。结论 PWI/DWI图像融合可有效评估 IS病人缺血半暗带 PDM,缩短测定时间,且与 V-PDM测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磁敏感加权血管成像(SWAN)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行磁共振检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例, 男15例, 女10例, 年龄(55.7±14.4)岁。均行弥散加权成像(DWI)、T2加权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 Flair)、SWAN及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序列检查, 将DWI显示高信号区、表观弥散系数(ADC)显示低信号区判定为梗死核心区, 分析SWAN序列提示突出血管征(PVS)阳性区域、3D ASL序列提示脑血流量(CBF)低灌注区域分别与梗死核心区间的不匹配范围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SWAN-DWI不匹配区的范围为(2 289.42±721.47)mm2、3D ASL-DWI不匹配区范围为(2 331.59±730.71)mm2,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5, P=0.838)。结论利用磁共振SWAN序列提示的PVS可用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部位及范围, 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对于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发病6 h内对19倒超早期脑梗死患者行CT平扫以及CTP检查,测量缺血区的脑灌注参数值,分析平扫及灌注成像表现。结果为19例患者中6例头颅CT平扫发现早期梗死征象,所有患者CTP均发现半暗带区脑血流量、达峰时间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脑梗死中心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与对侧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而脑血容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成像技术可超早期预示脑梗死病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脑梗死是由于缺血形成的脑组织坏死,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能否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密切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发病6 h之内的脑梗死属超急性期脑梗死,此时缺血的细胞尚处于可逆阶段,在此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若能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则可能达到减轻神经元损伤,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目的。然而目前CT和常规MR成像序列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血管成像(MRA)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进行影像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超急性期(6h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磁共振资料,全部患者均行常规MRI(T2WI、FLAIR)、DWI和MRA检查,ROI设定为8×8像素大小,测量病变区和对侧ADC值,计算rADC值。结果5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他wI、FLAIR、DWI上病灶检出率分别为0、15.4%、100%,病灶在DwI及ADC图上显示清晰,ADC图上病灶侧ADC值低于健侧(P〈0.05)。MRA显示靶血管狭窄一闭塞24例,动脉硬化28例。DwI责任病灶与MRA病变血管分布定位相符。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脑梗死作出明确诊断。DwI联合MRA能够准确显示责任病灶及靶血管受累情况,为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临床合理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无明显宫颈病变的健康志愿者及25例宫颈癌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正常宫颈及病变的影像特点,测量病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 (1)15例健康女性宫颈ADC平均值为:内带(1.38±0.32)×10-3 mm2/s、中间带(1.41±0.26)×10-3 mm2/s、外带(1.41±0.08)×10-3 mm2/s;正常宫颈内带 ADC值低于中间结合带及外带肌层ADC值(P〈0.05),而中间结合带与外带肌层ADC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05).(2)25例宫颈癌患者ADC平均值为(0.869±0.108)×10-3 mm2/s,明显小于正常宫颈ADC平均值(P〈0.05).结论 DWI图可明显观察宫颈癌病灶的位置、范围,作为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采用ADC值可有效地定量区分宫颈癌与正常宫颈,有助于宫颈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干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signaprofile0.2T永磁型低场磁共振设备对脑干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MRDWI及常规MR扫描(FLairT1WIT2WI)。结果 60例超急性期脑干梗塞患者55例DWI表现为高信号,5例FLairT2WI表现为高信号,FLairT1WI均未见显示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于食道癌大体肿瘤靶区勾画的最佳医学影像方法,并研究其应用价值。方法35例行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前分别行CT、磁共振T2加权像、扩散加权像( b=800 s/mm2),分别勾画三种方法的食道癌大体肿瘤靶区( GTV),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与手术后标本长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食道癌病灶ADC值为(1 M.44±0.31)×10-3 mm2/s。手术后标本病灶长度为(41.55±16.63)mm,手术前CT、磁共振T2加权像、扩散加权像(DWI)所测量的GTV长度分别为(46.11±17.39)mm、(45.31±19.73)mm、(41.13±17.56)mm,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0.832、0.941。 DWI与CT图像能很好融合,并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结论用扩散加权图像勾画食道癌GTV,所测量病灶长度能准确反映病灶真实情况;扩散加权图像与CT图像融合更有利于食道癌病灶GTV的勾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2月有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的6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MR检查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总结不同乳腺疾病的MRI特征及在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结果60例患者中,良性36例,恶性24例,诊断良性34例.恶性23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95%。结论综合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静  鱼博浪 《天津医药》2011,39(11):1061-1062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新的磁共振(MR)功能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内检测分子弥散运动的方法。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对于缺血造成的脑内梗死性病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观察78例脑梗死病灶在不同病程时期的变化特点,探讨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梗死病灶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