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CT)检查中的应用,探索适合 PET CT 检查的注射方法,以避免药物渗漏、减少局部污染,顺利完成检查,同时做好注射人员的辐射防护。[方法]选取受检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实行前臂静脉预留静脉留置针注射药物,对照组采用相同部位静脉输液针直接穿刺后注射。检查前按体重给药,测量操作台面污染情况,记录注射人员完成每例注射直接接触氟代脱氧葡萄糖(18F FDG)的时间,从 PET CT 采集图像观察记录受检者皮下血管有无外渗情况。[结果]观察组注射人员直接接触18 F FDG的时间、药物皮下外渗发生率及注射台面污染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在 PET CT 检查中不仅缩短了注射人员接触18F FDG 的时间,同时避免了药物渗漏的发生,而且减少了注射台面污染,同时更有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及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PICC代替静脉留置针注射氟~(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 F-FDG)对PET检查图像质量的影响,操作者所受辐射剂量及注射室表面污染的情况,进而摸索出一套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及推广性的放射性药物注射方式。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8)0例受试者,其中120例为观察组(置有PICC导管),60例为对照组(未置管者);观察组又根据给药后生理盐水冲管用量分为观察A组(10mL冲管,正压封管)、观察B组(20mL冲管,正压封管)。观察组经PICC导管注射~(18)F-FDG、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注射~(18) F-FDG后各循环1h,行常规PET/CT显像,评价不同注射方法下所得图像质量,并计算图像质量合格率;注射人员所受辐射剂量大小(用操作者接触放射性药物的时间判定);测量操作台面污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受检者PET图像质量的合格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人员直接接触~(18) F-FDG的时间及操作台面污染情况与对照组相比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PICC导管注射~(18)F-FDG后行PET检查的患者,与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相比,所得到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操作人员接触放射性药物的时间以及台面的污染度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同时可以避免现场穿刺、减轻受检者痛苦,节约医疗资源及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X线透射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X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检查中12F-2-氟-2-脱氧-D-葡萄糖(18F-2-fluoro-2-deoxy-D-glucose,18F-FDG)两种注射方法对实际注入剂量准确性和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注射操作者受辐射时间的差异,探索适宜的注射操作方法,以提高显像质量,做好注射工作的辐射防护。方法选取进行PET-CT检查的患者150例,随机分成两组,检查前注射18F-FDG,剂量(7.2±0.2)mCi,体积0.5ml。实验组采用间接注射法,对照组采用直接注射抽回血再注射法。分别测量注射后注射器内残留的放射性活度,记录注射操作人员完成每例注射直接接触18F-FDG时间。从PET-CT采集图像观察记录受检者皮肤有无放射性污染及皮下血管外漏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操作人员直接接触18F-FDG时间、药物皮下血管外漏和皮肤放射性污染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而注射器内残留放射性活度均较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注射法注入剂量精确、方法稳妥,利于显像检查和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4.
李春华 《全科护理》2011,9(25):2286-2286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堵管、静脉炎、外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外渗、堵管、静脉炎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小儿骨缝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施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PET-CT)检查的护理措施,确保PET-CT融合图像的质量.[方法]实施全程护理配合,如预约时对受检者进行PET-CT检查的基础知识宣讲,积极做好心理护理;配合医生了解病人的健康史、病史,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测量体重、血糖、准确计算显影药物剂量;选择合适的血管稳、准、快捷地行静脉穿刺,确保注射显影剂无外渗;注射药物后,指导病人合理饮水、安静休息等待检查并协助病人进行扫描检查等.[结果]由于护理流程合理,措施得当,全组206例病人检查的PET-CT融合图像全部达到诊断要求.[结论]规范、细致、周到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检查获得高质量的PET-CT图像.  相似文献   

6.
郑蓉  黄薇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48-2049
目的 探讨瘀血积分评估系统在心内科病人静脉留置针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194例心内科使用静脉留置针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9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对其静脉留置针的封管,留置时间进行管理,观察组患者应用瘀血积分评估系统评估患者,依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对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封管,留置时间进行管理.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注射局部皮下瘀血发生率,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注射局部皮下瘀血发生数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平均留置时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瘀血积分评估系统对心内科病人静脉留置针进行管理可降低静脉炎、堵管、局部渗漏,注射局部皮下瘀血的发生,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值得在心内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防逆流型留置针应用于脑卒中病人静脉输注的效果。[方法]将22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防逆流型留置针,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发生血液外渗及导管堵塞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发生血液外渗及导管堵塞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病人静脉输注时使用防逆流型留置针可以减少血液外渗和导管堵塞现象,延长了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8.
赵艳霞  陈劲  谢娟 《全科护理》2011,(3):215-216
[目的]研究防逆流型留置针应用于脑卒中病人静脉输注的效果。[方法]将220例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防逆流型留置针,对照组采用普通留置针。比较两种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发生血液外渗及导管堵塞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发生血液外渗及导管堵塞情况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病人静脉输注时使用防逆流型留置针可以减少血液外渗和导管堵塞现象,延长了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盛娟 《全科护理》2012,10(19):1760-1760
静脉留置针输液具有减少穿刺次数、少液体外渗及预防皮下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等优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使用。老年人的血管条件比一般人要差一些,行静脉针留置是保护病人血管,减轻病人痛苦的一个方法[1]。现分析高龄病人应用浅静脉留置针并发药物外渗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浅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方法]729例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同时加强护理。[结果]留置时间为0.4d~7.0d,平均4.8d;发生并发症86例,其中液体渗漏21例,皮下水肿13例,静脉炎8例,套管堵塞41例,自行拔管3例。[结论]浅静脉留置针是一条长期、安全、无痛的输液通道;细心的观察和护理加以病人和家属的配合,是浅静脉留置针能更好使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为确保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病人397例,分为计划拔管组220例和非计划拔管组177例。观察和记录两组病人留置针留置时间、部位、刺激性药物、输液组数、疼痛、药物渗出、有无回血等数据并进行比较,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计划拔管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99.01±39.44) d长于非计划拔管组(67.94±34.42) d,回血率高于非计划拔管组,而疼痛及液体外渗率低于非计划拔管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示留置针留置期间疼痛及液体外渗的发生率越高发生非计划拔管的风险率就越高;刺激性药物输入越多发生非计划拔管的风险越高;回血率越高发生非计划拔管风险越低。[结论]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影响因素较多,老年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应注意观察穿刺局部疼痛、皮肤温度、外渗等情况,延长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以减少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随机分为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与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每组各150例,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静脉炎、阻塞、液体外渗等情况。[结果]两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脱出、阻塞、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刺成功率因血管选择不同而不同。[结论]在小儿外周静脉输液中有效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型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保护套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方法]将220例脑外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保护套对留置针进行保护,对照组病人未使用静脉留置针保护套,对比两组病人的留置针留置时间及静脉炎、敷贴卷边、导管脱落、液体渗漏、残留胶布污垢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1);静脉炎、敷贴卷边、导管脱落、液体渗漏及残留胶布污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保护套的应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留置针留置时间,降低静脉炎、敷料卷边、导管脱落、液体渗漏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25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病人按照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100例,观察组150例,对照组留置5d且采用普通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留置10d且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留置针。[结果]观察组病人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病人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固定静脉留置针可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在院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急诊科抢救输液的300例病人随机分为静脉留置针组150例和头皮针组150例,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液体外渗发生率.[结果]静脉留置针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头皮针组,液体外渗发生率低于头皮针组.[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可提高穿刺成功率高,降低渗漏率,减轻病人痛苦.  相似文献   

16.
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静脉套管针在多排CT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CT增强扫描中高压注射造影剂的病人,观察直接使用螺旋头皮针与静脉套管针在高压注射造影剂过程中发生渗漏情况。结果20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无一例发生渗漏情况,100例直接使用螺旋头皮针在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有16例发生渗漏,渗漏率为8%。结论使用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不易滑脱、不会刺破血管,在高压注射造影剂时不易发生渗漏情况。  相似文献   

17.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输液外渗在临床十分常见 ,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 ,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如果留置针使用不当 ,可引起血管非穿刺性损伤 ,破坏管壁内皮完整性 ,严重时发生静脉炎 ,导致输液在血管壁薄弱处向深部组织外渗 ,造成不良后果。尽管有报道认为[1] ,静脉炎的发生只与留置针技术与管理有关 ,与其他因素无关。但在临床工作中 ,通过观察 ,我们发现置管部位、输液时间以及药物种类 ,与液体外渗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引起输液渗漏的常见药物有高渗液 :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型号留置针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随机分为直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与Y型静脉留置套管针组,每组各150例,观察两组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静脉炎、阻塞、液体外渗等情况.[结果]两组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脱出、阻塞、外渗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穿刺成功率因血管选择不同而不同.[结论]在小儿外周静脉输液中有效选择穿刺部位与针型是提高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肺气肿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24例肺气肿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对照组应用头皮针输液,观察两组在穿刺次数、液体渗漏、静脉炎方面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穿刺次数、液体渗漏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气肿病人应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可以减轻多次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减少了静脉血管的损伤,保证了静脉途径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静脉留置针病人312例未进行护理干预(未干预组),315例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静脉炎、皮下血肿、液体外漏、导管堵塞、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干预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较未干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