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肺心病伴发AMI患者(观察组)和同期50例单纯AMI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2%。观察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依次为66%、44%、62%、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6%、18%、10%(P〈0.01)。结论对慢性肺心病患者应预防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和(或)心源性休克的可能,警惕伴发A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慢性肺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0例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定为观察组,5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对应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防止漏诊合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01年52例AMI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时间、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心电图,结果:本组70-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多数患者死于冬春季节,凌晨至午间,合并心源性恶心呕吐梗死面积较大;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传导阻滞(CB)、房颤(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者预后差;本组P波异常者占73.1%,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压低占86.5%;AMI早期QTc间期延长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心源性恶心呕吐,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CB、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QTc间期延长可作为AMI预示危险的信号,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Ⅱ型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和救治水平。方法将我院2001年7月~2007年7月收治的AMI患者128例,分为DM组48例,非DM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情况、胸痛症状、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数,心力衰竭例数、心源性休克例数、病死率及猝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脂实验室检查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中无胸痛病例、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病例、死亡率及猝死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高、无痛性多、严重症状多、病死率及猝死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30例非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组)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恶化死亡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A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无胸痛、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以及出汗等临床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恶化死亡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较重,临床并发症发生率和恶化死亡率较高,对其进行治疗时,要尽早进行诊断,并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5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52例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有急性左心衰,消化道症状,心律失常,肺心病,心源性休克,精神症状等,病死率明显增高。结论 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很严重,必须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出诊急救的55例AMI患者为院前急救组,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的50例AMI患者为自行送院组,分析院前急救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显著降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及AMI患者死亡率,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多巴胺(DA)与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心源性休克(CGS)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急性心肌梗塞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多巴胺(D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组各23例,均常规吸氧、血管扩张、利尿、强心、纠正水电解质、抗炎等治疗。结果 DA组患者治愈率为73.9%(17/23),NE组治疗治愈率为69.6%(1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DA组为34.8%(8/23),NE组为8.7%(2/23)(P〈0.05)。结论基于IABP联合使用DA和NE均可有效改善治疗AMI伴发CGS患者,但NE能够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论 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联合NE治疗会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339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AMI患者分为T2DM合并AMI组(78例)和AMI组(261例),进行冠脉病变程度和临床表现比较.结果 T2DM合并AMI组冠脉三支病变、重度狭窄、弥漫性病变多于AMI组(P<0.01),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住院死亡率也高于AMI组(P<0.01或<0.05).结论 T2DM合并AMI患者冠脉病变和临床表现较无T2DM的AMI患者重,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选择胸痛发病6 h内并确诊为ST段抬高的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发病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史,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溶栓后,测定CK、CK-MB、EF以及住院期间发生左心衰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有较低的CK、CK-MB峰值活性,住院期间泵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且EF值较高。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35例老年AMI与46例非老年AMI在首发症状、心肌梗死的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区别,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老年AMI组胸痛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胸痛时,心力衰竭、胸闷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梗死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症中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肺内感染、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发生胸痛者较少,无胸痛时易发生心力衰竭和胸闷,心力衰竭、肺内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老年和94例非老年动态心电图的结果,观察两组临床特征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老年组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减低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最常见的症状为胸闷,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中左房增大者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房正常组(P<0.05);老年组中LVEF<45%者室性心动过速、Ⅱ度和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的比率明显高于LVEF≥45%者(P<0.05)。结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心律失常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血压,其次是冠心病,左房内径增大可致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4.
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非糖尿病(DM)AMI患者80例,依据入院早期的血糖水平分组,血糖≥8mmol/L者为SHG组,血糖〈8mmol/L者为非SHG组。观察两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情况。结果SHG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分别为35%、38%、19%和31%,均显著高于非SHG组(13%、17%、2%和11%)(均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提示预后不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一薇  黄飞翔 《中国医药》2011,6(11):1305-130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肌钙蛋白I(cTnI)峰值与早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住院AMI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cTnI峰值水平将患者分为A(cTnI <6 μg/L)、B( cTnI 6~60μg/L)、C(cTnI> 60 μg/L)3组,分别为48、96、18例.分析不同cTnI峰值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和院内死亡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B、C组cTnI峰值及LVEF分别为(2.4±1.6) μg/L、(55.5±4.3)%,(22.8士14.2)μg/L、(52.8±4.7)%,( 157.4±115.9) μg/L、(45.2±5.2)%.A组cTnI峰值最低,而LVEF值最高;C组cTnI峰值最高,而LVEF值则最低.A组与B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与A组或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死亡病例,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最低[分别为2.1%(1/48)、6.2% (3/48)],B组院内死亡率为4.2%(4/96),心源性休克及新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分别是7.3%(7/96)和18.7%(18/96),与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院内死亡率达27.8%(5/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8.9%(7/18),新发心力衰竭发生率为55.6% (10/18).C组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nI峰值与AMI的早期预后密切相关,cTnI峰值越高其早期预后越差,LVEF越低,新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院内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压低、压低幅度及持续时间。寻找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指标。方法84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有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根据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ST段压低在1周内恢复 ;B组为ST段持续压低超过1周未恢复。对上述各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有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P<0.05 ;在有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及住院死亡率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有严重并发症者的ST压低幅度总和明显大于无严重并发症者 ,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者 ,其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旳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8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老年组(61例,≥65岁)与非老年组(47例,<65岁)无胸痛时的主要临床症状、梗死部位、主要合并症和并发症以及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情况差异。结果老年组无胸痛者39例,占本组63.9%,非老年组无胸痛者9例,占本组19.1%;两组患者经心电图检查后发现,其梗死发生的部位情况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老年组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脑血管意外等情况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死亡15例,占本组24.6%,非老年组死亡7例,占本组14.9%。组间病死率比较具显著性(P<0.05)。结论 AMI与性别及年龄具有一定相关性,老年人AMI临床多数表现为无痛或非典型性胸痛,且具有更多的并发症和更高的病死概率,熟悉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尽早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定量检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A组:健康对照组100例,男女各50例,平均52岁。于早晨空腹取静脉血3ml送检。B组:冠心病患者153例,男94例,女59例,于早晨空腹取静脉血3ml送检;C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无合并症组158例,其中男121例,女37例,年龄24-86岁,平均66岁,于胸痛发作后3h抽静脉血3ml送检。D组:AMI合并心力衰竭组146例,男118例,女28例。年龄40-84岁,平均65岁,于胸痛发作后3h临床表现为有心力衰竭症状时抽静脉血3ml送检。A、B、C、D组全部采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仪定量检测cTnI、Mb。结果A组cTnI浓度为(0.27±0.18)μg/L,Mb浓度为(42±21)μg/L;B组cTnI浓度为(0.45±0.17)μg/L,Mb浓度为(46±20)μg/L,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P〉0.5);C组cTnI浓度为(16.71±14.19)μg/L,Mb浓度为(522±392)μg/L;D组cTnI浓度为(25.01±19.12)μg/L,Mb浓度为(936±712)μg/L;B组与C、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C组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02,P〈0.01)。结论cTnI、Mb对冠心病患者继发急性心肌梗死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有胸痛症状的冠心病患者检测cTnI、Mb可早期诊断AMI,及时溶栓和治疗。从C组和D组的结果来看,D组cTnI、Mb比C组显著增高,因此,当cTnI浓度达到(25.01±19.12)μg/L,Mb浓度达到(936±712)μg/L时,可合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住院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胸导联有无ST段下移分为伴胸导联压低组48例(Ⅰ组,ST段压低≥0.1 mV)及不伴胸导联压低组36例(Ⅱ组,ST段无压低或ST段压低<0.1 mV)结果Ⅰ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Ⅱ组高(P<0.01),心肌酶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伴有胸导联压低组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的临床合并症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显著增多,预后差,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