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孙思邈对命门学说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养生家。由于其对道家内炼养生的推崇和躬身实践,促进了道家内丹养生学在唐宋元时期的快速传播,从而对命门学说的发展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孙氏重视肾命,明确提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其临床温补肾命方药中对阴阳互根的运用,对命门学说在临床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作为伤寒八大家之一,其对伤寒学说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①为伤寒学说能够流传于世作出巨大贡献;②首创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③发展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方法;④奠定三方为纲的基础;⑤发展了儿科伤寒和妇科伤寒;⑥遵仲师制方之法,在实践中发展经方。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为唐代医学泰斗,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氏一生既强调临床经验的积累,又注意医学理论的研究。关于脏腑辨证的论述是他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重大贡献。他在《千金要方》中提倡脏腑辨证,以虚实寒热为纲,对后世脏腑辨证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是继《中藏经》、《脉经》之后,对脏腑辩证  相似文献   

5.
武敬一 《国医论坛》2004,19(3):47-49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全面继承系统总结了唐以前优良的医德传统,集唐以前之大成,写成“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医德专论,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舒氏治伤寒学,学宗方有执、喻嘉言,执言错简论,力倡“三纲鼎立”之说;诠释论旨,师法喻嘉言,旁采诸家之学,尤发古从新,补偏救误,精研仲景心法,注重纠体质之偏,以六经辨证论治临床各科;施治崇尚温补。  相似文献   

7.
试论孙思邈灸学术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善余 《中国针灸》2000,20(2):121-122
唐.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二书中有很多有关针久面的论述。首先孙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考订并绘制彩色的穴位图,对针灸教学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辑录针灸处方千余余,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为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根据病情的需要,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重视脉诊,认为针灸须先诊脉,而后下针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  相似文献   

8.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又号生生子,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19)安徽休宁县人,系新安著名医家。因父病而立志学医,多方求师,精研医理凡30年,治疾多验,名振三吴。著有《赤水玄珠》、《痘疹心印》、《孙文垣医案》等书。由于他有关伤寒的论述未单独成书而是作为《赤水玄珠》的一部分(集中在第十七、十八、十九卷),且内容不是以阐述、注解《伤寒论》条文为主,故不仅以往研究伤寒流派、注家的著作和论文未曾将孙一奎以伤寒学家视之,就连有关新安医家对仲景学说研究概况的文章,也未提及孙氏对伤寒学说的贡献。然而,细阅《赤水玄珠·伤寒门》三  相似文献   

9.
高亚菲  陈松盛 《陕西中医》1995,16(9):429-430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强调老人是以精、气、神为本源,指出肾精亏竭,真无耗散,阳气日表是老年病的病理特征。在养生调摄方面告戒老年人要自我“啬神”、“爱气”、“养形”,并且要适当的劳动锻炼。孙氏精辟地论证了居处环境,饮食卫生,七情调摄,心理状态等对老年人却病延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辨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争议。其焦点在于伤寒是为广义伤寒还是狭义伤寒。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论证,应当说伤寒学说孕育着温病学说的起源;温病学说则是随着传染病种类的不断增加和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伤寒中分离出来,并在实践中日益丰富。二者皆属外感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作为一部经典著作,素被前贤后哲所重视。因此,论法《伤寒杂病论》而卓然成效者代有名贤,而晚近精研穹奥者奚止万千。然而认真研究《伤寒杂病论》有关制剂学者尚属鲜见。纵观仲景学说,蕴藏着大量的、丰富的中药制剂学科的内容,方后注中均可检觅。其制剂方法之多,药物加工炮制之详,溶煤选择之精,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关于体质理论的学术思想以及对后世体质学说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方法: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并参考有关教材及历代医家的注释进行分析论述。结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体系中,张仲景从临床医学的角度将体质与发病、体质与病位病性、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体质与治法方药等方面理论与临床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体质学说。结论:《伤寒杂病论》建立了以体质差异性为基础的病因病机学和辨证治疗学思想,开创了体质与病证结合进行辨治之先河,为后世体质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孙思邈对消渴病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俊 《陕西中医》1996,17(3):142-142
<正> 消渴,以多饮、多食善饥、多尿、消瘦为临床特征,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孙思邈编篡之《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内经》《金匮要略》和《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都有所发展。 1 病因病机方面 《千金要方·卷21·消渴》:“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耽嗜,不离其口……积年长夜,酣兴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术石犹且焦  相似文献   

14.
试论伤寒与温病学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与温病,不仅在疾病范畴方面有区别,而且在发病观和分证纲领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外感病邪正矛盾的认识中,伤寒学说以人体正气为外感病发生和传变的依据.从而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法;温病学说以病邪为温热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治疗上则主要体现出辨病施治的优势。两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使中医外感病学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辨治消渴病作了探析,认为孙思邈确立的消渴病辨治学术体系目前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整理并阐述唐代医家孙思邈有关针灸的论述,认为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先防早治;腧穴的整理与创新;重灸善灸;针、灸、药并重和刺灸须参脉诊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玲利 《陕西中医》1998,19(4):189-190
<正>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著名的医药学家。少时因病学医,对医药有颇深的研究,从医八十余年,博采唐以前诸家的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自己的长期实践,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下简称《要方》、《翼方》被后世誉为“临证全书”。  相似文献   

18.
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他处于伤寒学说盛行而温病学说发展缓慢的时代,当时仲景《伤寒论》已经很有影响,该书将温病置于伤寒体系内进行论述,且详于伤寒,略于温病,前者有论有方,后考有论无方,致使医家不察,误用伤寒方统治温病,其效不一。孙思邈虽然认为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但不拘于一家之见,仍然“博采群经”,“幽求今古”,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相似文献   

19.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1]中提出五痔学说,并对五痔的形态特点作了详细的论述,还提出了其发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对肛门病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系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活于公元585~682年,少年时因病学医,长期在家乡隐居。他博通经史百家,广收医学文献,在其本人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