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其发病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黏附及其相互作用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 ar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lar celladhesion,mlecule1,V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的细胞间黏附分子,研究证实ICAM-1和VCAM-1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测定5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2型糖尿病者按腓神经传导速度(PNCV)分为神经病变组(24例)与无神经病变组(30例),比较三组间sVCAM-1和sICAM-1的水平,并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PNCV的因素.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VCAM-1和sICAM-1的水平分别高于健康对照者(P<0.001,P<0.05),有神经病变者sVCAM-1水平又高于无神经病变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NCV与病程、收缩压、sVCAM-1、空腹血糖呈独立负相关.结论sVCAM-1参与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周围神经病变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sICAM-1、sVCAM-1、sCD44V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血清及腹腔液(PF)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CD44粘附分子V6(sCD44V6)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和部分开腹手术的不孕患者根据术后诊断分为EM组和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及PF中sICAM-1、sVCAM-1、VEGF、sCD44V6水平.结果 EM组腹腔液中sICAM-1、sVCAM-1、VEGF、sCD44V6含量(ng/ml)分别为(437.5±126.2)、(46.5±13.3)、(96.2±20.3)、(328.2±93.5),与对照组各相应检测值(ng/ml)[分别为(223.8±96.3)、(17.5±8.7)、(18.8±10.4)、(77.9±14.6)]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EM组血清VEGF、sCD44V6含量(ng/ml)分别为(46.2±9.1)、(184.6±39.7),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腹腔液中sICAM-1、sVCAM-1、VEGF水平升高及异位内膜CD44V6的表达增加可能为EM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在急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急性脑梗死组(n=60例)及对照组(n=28例),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分析二者与脑梗死面积及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二者与梗死面积大小呈正相关;而不同转归组之间二者含量无显著差别。结论:sICAM-1、sVCAM-1参与脑梗死炎症过程,可预示脑梗死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胃癌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sFas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胃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血管间粘附因子.1(sVCAM-1)和Fas受体(sFas)的水平变化 方法: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32例胃癌患者及25名正常健康人血清sICAM-1、sVCAM-1和sFas水平 结果:发现胃癌患者sICAM-1和sV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289.25±32.69ng/ml比190.44±35.92ng/ml:1430.88±421.71ng/ml比727.24±157.68ng/ml),差异显著,且与临床分期有关。而胃癌患者血清sFas水平则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8.55±2.45ng/ml比12.33±4.02ng/ml),差异显著(P<0.01).但与临床分期无关 结论:sICAM-1 sVCAM-1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血清水平的测定,对病情、病期、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效果的观察均具有重要意义 而胃癌细胞与其他大部分肿瘤细胞不同.对sFas调节作用可能并不敏感。 相似文献
7.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是粘附分子-1(ICAM-1)与急性脑梗死(ACI)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双抗夹心法检测了48例ACI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内可溶性ICAM-1(sICAM-1)含量的变化,同时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分别测定了血糖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显示,ACI发病后2周的血清sI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发病后24小时内即见血清sICAM-1水平增高,至第3天达最高水平,以后逐渐降低。血sICAM-1水平与MDA和血糖呈正相关。认为ICAM-1参与了ACI的病理损伤过程,氧化应激和高血糖可能是加重这一病理损伤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血清sVCAM-1和sICAM-1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测定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对照组24例血清sVCAM—1和sICAM—1浓度,用Censini积分系统评价其冠状动脉照影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AP组和ACS组的sVCAM—1、sICAM—1水平和C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的sVCAM—1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1);SAP组和ACS组之间的sICAM—1水平和Censini积分无显著性差别(P>0.05)。sVCAM—1、sICAM—1与Censini积分均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94,P=0.000;0.412,P=0.000)。结论 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相关性,ACS组的血清sVCAM—1水平高于SAP组。 相似文献
11.
12.
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sICAM-1 sVCAM-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各型活动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间黏附分子-1(sVCAM-1)、白细胞介素(IL)-1、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sICAM-1、sVCAM-1与疾病活动、疾病分型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活动性JIA患儿与8名健康对照儿童sICAM-1、sVCAM-1水平;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IL-1、IL-4、TNF-α水平。结果30例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各型JIA中sVCAM-1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5或0.01);而sICAM-1仅在全身型及多关节型JIA患儿中与关节肿胀指数、夜间痛呈正相关(P<0.01),与炎性指标ESR、CRP等无关。结论JIA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IL-1、IL-4、TNF-α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参与了JIA的发病过程,sVCAM-1、sICAM-1可与ESR、CRP一起作为判断病情严重性的指标,且可能与JIA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3.
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而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事件。在这过程中 ,细胞黏附分子如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及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成为反映血管壁炎症的标志性分子 [1]。近期研究表明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其中血管紧张素 (Ang )在血管壁局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日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已为近期国内外体外实验所证实 ,但目前尚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本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试药组(氟伐他汀组)。采用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血清中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结果:两种方法都可以明显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P0.05);试药组血清TNF-α水平降低更为显著(P0.05),但血清sICAM-1和sVCAM-1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ACS患者(ACS组)、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SAP组)及26例正常人(对照组)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结果ACS组血清sICAM-1、sVCAM-1、s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均〈0.01)。ACS组血清sICAM-1、sVCAM-1与sP选择素呈显著正相关(r=0.432、0.501,P均〈0.05)。结论ACS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和sP选择素共同作用促进A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ELISA法测定29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GDM组)及3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d)水平;分析其与血清空腹胰岛素(INS)、血浆葡萄糖浓度(FBG)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结果GDM组血清TNF-α、sICAM-1、sVCAM-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IGDM组血清TNF-α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sICAM-1及sVCAM-1呈正相关(P均〈0.01),GDM组血清TNF-α与sICAM-1及sVCAM-1存在协同表达作用。认为联合检测血清TNF-α、sICAM-1和sVCAM-1对控制GDM患者妊娠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减少GDM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sICAM 1 )、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 1 (sVAP 1 )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进一步阐明sICAM 1、sVAP 1在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 2 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及 2 0例健康老年人体内sICAM 1、sVAP 1水平 ,并进行组间比较以分析两组间差异。结果 老年脑梗死组sICAM 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老年组 (P <0 0 1 ) ;两组间sVAP 1无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sICAM 1、sVAP 1对脑梗死发病有一定的作用。其水平高低可以作为判断脑组织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瘀的病理基础,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其血液流变学及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将80例伴血瘀证的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饮食控制和DM常规治疗,治疗组加行葛根素注射液治疗15 d。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液流变学、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sICAM-1、sVCAM-1及hs-CRP均明显下降(P均〈0.01)。结论葛根素能改善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伴血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调节免疫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有效地防治或延缓T2DM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与肝功能检查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轻、中、重度CHB患者血清sICAM-1、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重度CHB者显著高于中度,中度者显著高于轻度,P均<0.01;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sICAM-1呈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呈显著正相关,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显著负相关。提示IL-18、sICAM-1参与了CHB的发生及转归;血清IL-18、sICAM-1水平可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对CHB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研究证实,在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患者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增高,而且检测其动态变化可能成为监测某些疾病状况和患者免疫功能的指标.本研究旨在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血清sVCAM-1及TNF-α水平,并探讨其在肝硬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