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您刊“园地”有关“白术通大便”的文章(见1982年11期和1983年4期),受益不浅。但对此法的起源,笔者认为可追溯到张仲景。《伤寒论》174条有: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临床遇便秘患者,常运用魏龙骧老中医“白术通大便”的经验(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期“医话四则”),取效甚佳。如,患者赵××(病历号:46487),教师。素有陈旧性肺结核,服抗痨药物时,常伴见大便干结如羊粪,或有便意感而虚坐努  相似文献   

3.
读《当归四逆汤、去桂加白术汤两方析疑》(见本刊1982年第5期)一文,对去桂加白术汤中,白术不能通大便论,我有不同看法。白术乃补益脾营之药,能统运脾营而行中焦之血气,上出清窍,下趋二阴,灌溉四肢百骸。《内经》云:“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可知脾阳振则津亦输布大肠,气血敷和布达,大便通畅。本人在临床上也屡用白术通大小便,收效甚好。五苓治燥,《伤寒论》第72、73条已述,其不燥乎?小便利,津不更伤?此说明白术虽温燥,然大便坚硬不是不可  相似文献   

4.
5.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胆结石病呈逐年增加之势,据统计,老年胆结石发生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结石在我国以原发性居多,且大多数为胆色素钙为主的混合化石,这就为中医中药排石提供了条件。笔者在临床治疗老年胆石症时,采用亦“通”亦“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典型病例   例 1吴某某,女, 64岁。 1982年 7月就诊。患者肥胖,有胆结石病史 12年, 10多天来,右上腹闷胀疼痛。就诊前日始,上腹疼痛剧烈,引及背部,患者有顾虑怕手术,遂求治于中医。病人经西药抗炎治疗,热退而痛未缓,胆区拒按,大便 4日…  相似文献   

6.
<正>白术是临床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临证中白术被广泛用于脾虚泄泻、虚证便秘等大便异常,浅析其作用如下。1白术治疗大便异常重在健脾大便的形成与排泄主要与脾胃大小肠有关。大肠传导、小肠受盛、脾之升清、胃之降浊,各个环节协调一致才能完成对水谷的消化。而广义来讲,小肠受承化物与大肠传化糟粕实际上均属于胃气通降范畴,故大便的正常与否主要责之于脾胃。脾胃功能  相似文献   

7.
所谓古方新用,即在全其古方之旨,合其古方之制,更新古方的功效及应用范围也。近代有关“古方新用”的临床报导颇多,其中对于古方有真知灼见者,大不乏人,借古方之妙,触类旁通,日新其用,可使古方之效大明于世。然亦有不遵古之制,而妄名古方者,其状有三:1.或妄加变动方中药物相对剂量;2.或肆意增减药物味数;3.或对于方剂服用量不予说明;凡此种种,有违古方订立的原意,如此亦“古方新用”之名,予意以为不妥,今特借一隅,以陈鄙见。盖古方之制订,乃谨守君、臣、佐、使之法则。而古方的药物剂量及其作用则为区分君臣佐使之关键所在。“君药分量最大,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相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  相似文献   

8.
白术通便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治一患者胸胁及胃脘部持续疼痛7天,不思饮食,呕吐清水。大便于结难解,曾在某卫生所给服阿托品、冬眠灵及输液灌肠治疗无效,再转某医院住院,经钡餐透视、化验均无异常发现,经中西药治疗多日未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自述胸胁胀痛连及胃脘,不思饮食,食则呕吐,大便七天未解,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弦。20多天来依靠输液维持生命,当时颇感辣手,凝思良久,忽忆魏老通便秘验方,甚为合拍。即投生白术60克,生  相似文献   

9.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则治法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其思想在《伤寒论》里有所体现,对比《伤寒论》中二便相关条文,在“利小便实大便”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讨论二便在生理及病理上的相关性,从而提出并探讨小便频数而大便不利之时采取“涩小便通大便”治法的可行性,以期丰富中医药论治便秘相关疾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读了《中医杂志》1982年11期“自术通大便的启示”,还建议“鼓励各地老中医把自己的‘绝招’献出来……,让广大读者来验证。”读后颇有同感,并联想到十余年来自己运用李东垣升阳除湿防风汤,治疗习惯性、顽固性便秘,不在少数。凡经常便秘,虚坐努责,甚或下坠,便中带血,或虚人不任攻伐者,用此方效果亦很满意。李东垣《脾胃论》云:“如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少有白脓,或少有血,慎勿利之,利之则必致病重,反郁结而不通也。以升阳除湿防风汤升举其阳,则阴气自降矣。”此说甚是。余临床运用时将原方药量略为增减,改苍术为15克(李东垣原方为苍术四两),防风(原方二钱)、茯苓、白术各10克,白芍6克(以上三味原方为各一钱)。  相似文献   

11.
白术附子汤治疗湿痹的病机特点为表里同病,内有脾虚湿盛,外有风湿侵袭,内外合邪而致病。其功效为健运中焦,温补脾阳,并行表里,利水除湿。从病位来看,病在脾胃,则以健运脾胃,条畅气机为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以解表为要,表去里自和;兼转属阳明经,表里两经同病,需求其本,助太阴阳气来复逐湿邪,恢复机体水液代谢正常运转。然湿邪性质黏滞,非阳不化,故仲景在治疗时以中焦脾胃入手,助正气以逐邪外出,同时附子辛散走表,配合白术散在表之风湿,体现"治湿邪当以温药"之要旨。  相似文献   

12.
脾肾二脏的功能失调是导致蛋白尿的关键。治疗蛋白尿重在调整脾肾二脏的功能。今医者多用补脾固肾的方法,或探寻固摄的专方专药,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病人不能取效,甚至愈补愈漏,蛋白尿反而加重。余从多年的临床中摸索,深深体会到治疗肾炎蛋白尿,亦要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不可一概认为脾肾亏虚,一味纯予固摄。余治疗蛋白尿除了审因论治外,还本着“邪去则正自安”  相似文献   

13.
古人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得于此,则穷道为寒暑风雨之序矣。  相似文献   

14.
牛蒡子通大便作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第五版教材《中药学》介绍牛蒡子时,在“使用注意”条云:“本品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笔者据此推测,牛蒡子有通便之功。再进一步翻阅诸家本草,发现也有类似记载,如《本草经疏》云:“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  相似文献   

15.
读了“变亦变 ,不变亦变”一文后 ,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如中医该不该“变” ?发展还是“变”质 ?什么是中医的精神 ?中医落后吗 ?中医要“西医化”吗 ?学习西医的目的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等于发展中医吗 ?如何找契入点 ?中医理论体系要作一番重构吗 ?中医学能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之上吗 ?某些新一代中医如何克服“无知” ?并对这一系列问题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曾遥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18+41-118,41
本文从《伤寒论》原文入手,分析小柴胡汤治疗“不大便”与“大便硬”的遣方用药和治病机理,并归纳临证要点,为临床辨别小柴胡汤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的治疗法之一,是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疾病,若发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现将笔者的体会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宛陈则除之”一词,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这里的“宛”,通郁,积滞也;“陈”,久也;“宛陈则除之”,就是对于气血郁积,陈陈日久的病证,采用砭刺泻血,直清其源的治疗大法。正如《素问·针解篇》所指出的:“宛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也合“病在血,调之脉”之旨,使源流得清,邪无余蕴。至于放血泄邪的具体应用,《内经》有大量篇幅载及。如《灵枢·寿夭刚柔》篇云:“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素问·缪刺论》载有“凡刺之数……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外,《灵枢·终始篇》更进一步指出:“久病者,邪气入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欣读您刊1982年第4期“《伤寒论》‘须臾’小议”一文,启发良多。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查考,初步认为《伤寒论》中“须臾”一词的本义,可能仍属古汉语原有的“不定词”一类,而非梵典所指具体为“一须臾是48分钟”的概念,理由如下; (一)早在佛经传华之前,先秦典籍已有“须臾”一词。如《礼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仪礼》:“寡君有不腆之酒,请吾子与寡君须臾焉(注曰:言不敢久)”。都只强调时间短暂,而无确切的若干分钟的概念。 (二)《伤寒论》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其时佛教虽已传入中土一个半世纪左右,象张仲景这样博学的知识分子也很可能涉猎过佛经。然而通观仲景原著,他的儒学根底较深,且富有朴素唯物论思想,还批判  相似文献   

20.
《索问·太阴阳明论》曰:“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全国统编教材《内经选读》取吴崐之说,把此段经文中“亦为之行气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