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COS)的经验。方法:回顾2002至2007年我院心脏外科28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1例患者因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结果:31例患者IABP辅助时间(62.3±22.1)h,主要并发症为出血6例、感染5例、下肢缺血3例、死亡2例。结论:IABP是治疗CABG术后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有效措施,应及时放置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IABP)时机的选择问题.方法:对54例高危CABG患者应用IABP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预防性应用组与术中及术后循环状态不稳定情况下应用组的总体病死率、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术前预防性应用组病死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患者住ICU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均显著低于术中及术后应用组.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严重左主干病变急救处理及急诊搭桥术对病人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不同处理方案以及外科搭桥手术者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左主干冠状动脉狭窄>70%病人的临床预后.结果 共发现严重左主干病变24例.冠状动脉造影后无症状者17例(71%),在72 h内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7例病人在冠状动脉造影后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其中6例在导管室内、1例在监护室出现室性心动过速,4例在导管室内抢救后,立即植入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并行急诊CABG术,成功率为100%.3例因未能及时植入IABP和行急诊CABG,病人均在冠状动脉造影后12 h内死亡.结论 严重左主干病变病人预后凶险,特别是冠状动脉造影后有明显缺血症状的病人,及时置入IABP和行急诊搭桥术,多能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防性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并总结我院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175例CABG围术期行IABP置入术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CABG术后应用IABP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行CABG手术的161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ABG术后是否应用IABP将患者分为IABP组(58例)和非IABP组(103例)。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ABG术后应用IABP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预测IABP应用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T-proBNP(OR=1.288,95%CI:1.063~1.560,P=0.010)升高、术前肌钙蛋白T(TnT)(OR=2.460,95%CI:1.079~5.383,P=0.032)升高、术前LVEF(OR=0.873,95%CI:0.830~0...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心脏病围手术期危重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经验.方法 分析1998年6月至2007年1月我院46例应用IABP的围手术期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存活29例,死亡17例,死亡率37.0%(17/46).其中冠心病冠脉搭桥(CABG)围手术期应用32例,死亡9例,死亡率28.1%(9/32),CABG术前置入6例均存活;瓣膜置换围手术期应用14例,死亡7例,死亡率50.0%(7/14),1例单心室术后应用死亡.IABP使用时间16~210(76.5±16.6)h.结论 IABP是围手术期危重心脏病患者有效的救治措施,及时应用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不同应用时机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恢复、NLR、BNP、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96例CABG患者,根据IABP放置时机分组,20例患者术前放置,作为A组,46例患者术中放置,作为B组,30例患者术后放置,作为C组。结果:A组体外循环率低于B、C组,IABP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花费均少于B、C组(P0.05);A组IABP后2 h心率、中心静脉压均低于B、C组,末梢血氧饱和度均高于B、C组(P0.05);A组IABP后即刻、IABP后24 h、48 h、72 h、7 d NLR、BNP水平均低于B、C组(P0.05);A组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COS)、急性肾损伤AKI、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CABG患者的IABP放置时机选在术前无需进行体外循环,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高危左主干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部分高危左主干狭窄冠心病患者,接受CABG手术的病例,手术均采用不停跳CABG手术,术前安装IABP的共有56例。同时统计在我院接受CABG手术围手术期紧迫情况下安装IABP的病例,共有16例。比较这两组病例术中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的比例,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观察术后1 d、术后2 d血浆肌钙蛋白I(c Tn I)。结果:术中紧迫组被迫紧急建立体外循环比例高于术前应用组;IABP反搏时间、气管插管时间,预防组少于紧迫组;预防组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紧迫组。紧迫组术后2d c Tn I高于预防组。结论:在高危左主干病变CABG手术中预防性应用IABP可以改善围术期的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61例射血分数(EF)≤25%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分析手术结果与心室功能、桥血管种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应用等关系。 方法 美国St.John's医学中心1990~1996年连续61例术前EF≤25%的CABG术患者,年龄32~78岁(平均55~60岁)。通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临床应用(附6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临床运用效果.方法64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IABP治疗.机器为Datascope system97E型反搏仪,均采用40ml型球囊导管,反搏持续时间为24~144h,经在IABP支持下,64例中6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2例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64例患者中死亡18例,病死率为29.7%.结论IABP支架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不同时段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预后,寻找IABP的最佳使用时机,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总结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间,行CABG或CABG合并瓣膜手术且围术期使用IABP的65例病例,根据IABP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总结比较三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65例病例,根据置入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前置入组8例,术中置入组38例,术后置入组19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术前置入组LVEF值最低,术中置入组和术后置入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置入组的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显著高于术后置入组。三组间搭桥支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IABP使用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ICU滞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院内病死率及随访病死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置入组除1例患者因股动脉缺血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置入组的再插管率显著高于术中置入组及术前置入组(P=0.008)。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开始使用IABP,相比较于术中和术后出现低心排时紧急置入,可以达到与其他两组患者相似的近期手术效果。下肢缺血仍然是IABP相关的重要并发症。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使用IABP的优势还需要更多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心脏泵衰竭应用的临床经验,探讨此类手术应用IABP的时机选择和适应证。方法总结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5例因冠心病行CABG后患者出现心脏泵衰竭,在IABP支持下,术后心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恢复稳定的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在术后3-7d撤除IABP,恢复良好,痊愈出院。结论冠脉病变严重(多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风险较大,特别是术后出现严重的低心排使手术效果更加不确定。术后应用IABP可以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进行机械辅助循环的结果;并就AMI患者应用IABP时机,方法及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3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临床资料.男性87例,女性46例,搭桥数1~5支/人,平均(2.95±1.13)支/人.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6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31例、MVR+AVR 34例.对手术方法 、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4例(3.0%),低心排综合征6例(4.5%),应用IABP 2例(1.5%),肝功能不全3例(2.3%),肾功能不全6例(4.5%),肺功能不全7例(5.3%),脑合并症1例(0.8%),胸腔积液11例(8.3%).死亡3例(2.3%),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近期疗效满意.术前改善心功能,成熟的手术技术,完全的心肌再血管化,良好的心肌保护,停机困难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CABG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肌钙蛋白I(cTnI)的升高和降低可以指导治疗和预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在肌钙蛋白I恢复正常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 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236例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肌钙蛋白I恢复正常后30天内行CABG术,所有病人均测定术前、术后cTnI变化和持续时间。其中,男138例、女98例,年龄43~86岁,平均(63.53±9.26)岁;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89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47例。术中行非体外循环CABG(OPCABG)229例,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CABG(on pump beating heart CABG)术7例。 结果 心梗后肌钙蛋白I恢复正常时间为2-18天,平均(5.41±3.25)天,心梗后手术时间4-29天,平均(9.32±7.15)天,搭桥数1-5支,平均(2.61±1.23)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8例,住院死亡3例,死亡率1.69%(3/236)。结论 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AMI患者cTnI正常后尽早行CABG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 或 IABC)是一种改善心肌缺血的临时治疗方法。它通过置入降主动脉的气囊周期性地充气、放气,升高主动脉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CBF),并且降低左室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1967年,Kantrowitz 等首次将Ⅰ-ABP 用于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心源性休克(CS-AMI)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二十多年来,IABP 已广泛用于需机械循环支持的病人。本文旨在对 IABP 治疗顽固性 CS-AMI 作一简单综述。IABP 改善血液动力学的作用IABP 用于顽固性 CS-AMI,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能纠正80%无机械性并发症(机械性并发症包括室间隔穿孔、继发于乳头肌断裂的急性二尖瓣反流、心脏破裂等)的休克,其余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暴发性心肌炎(FM)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使用IABP进行循环支持的FM患者的临床特点、使用IABP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IABP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并总结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结果:1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且无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使用IABP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NT-proBNP及LVEF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结论:IABP可为FM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支持,结合整体精细化的护理,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AMI并发CS的患者,均应用了IABP,应用DatascopeSystem97E型反搏仪,采用34~40ml型球囊,反搏时间15~168h。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electivecoronaryangiography,SCA),22例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术,4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36例患者中死亡12例,病死率为33.33%。其中行PTCA及CABG术死亡4例,占干预组病死率15.4%(4/26),未行介入及外科干预治疗的死亡8例,病死率80%(8/10)。结论使用IABP对AMI并发CS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IABP的支持下,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方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安全性、围手术期各指标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本中心心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586例OPCAB患者中78例(13. 3%)高危冠心病患者应用IABP辅助治疗的时机及临床效果。根据置入IABP的时机,将患者分为预防应用组、紧急置入组两组。预防应用组:42例(53. 8%),术前对冠心病高危患者预防性用IABP辅助;紧急置入组:36例(46. 2%),OPCAB术中或术后因循环不稳定紧急置入IABP。对比两组患者使用IABP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死亡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目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预防应用组患者IABP应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短于紧急置入组(P0. 05)。术前预防应用组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4. 8%)较紧急置入IABP患者(13. 9%)明显减低(P0. 05)。结论: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能缩短IABP使用及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30 d病死率,预防性应用IABP对高危OPCAB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再次置入IABP是高危OPCABG患者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