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吴瑭在《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中专列《汗论》一篇,言简意深,精辟地阐明了汗的生理及病理机制。《条辨》中四十余处有关辨汗论述均可从中找到依据。今以《条辨》辨汗为例,对《汗论》篇作初步探讨。一、汗乃阳气阴精蒸化而成。《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此即《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吴氏犹恐后学者领悟不彻,又借《内经》“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说明。雨乃水湿蒸发上而为云,又聚而下降者。汗由阳热蒸化阴精至腠理皮下,聚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阳明篇215条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仲景通过谵语与郑声辨虚实,以测阳明病之预后。然历代医家对“郑声”的注释各有其说,不甚一致,今试辨析于下。金·成无己注曰:“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又曰:“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伤寒明理论》)元·李东垣释为;“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  相似文献   

3.
余读《伤寒论》,发现论中有的条文值得商榷。如第175条云:“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条提要曰:“白虎加人参汤证及禁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接着释义曰:“白虎汤的用法,必须在表解后内热盛者,方可使用。”观之临床,殊不尽然。张仲景设此禁之意,是针对表证而无内热者,郑重告戒庸医不可妄投白虎汤,以免遭冰伏难解之弊。清代吴鞠通提出用白虎汤有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相似文献   

4.
医案选按     
伤寒《魏志·华佗传》府吏倪寻,李延二人,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内实,延外实,故治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则头痛身热,有表实里实之分,表实宜汗,里实宜下,可以说汉代医学家在辨证施治根据《素问、病能论》“同病异治”的一致认识,所以一汗一下,都收到迅速效果。与后人动以某方某药治某病来说,是有相当区别的。《云麓漫钞》平江张省干病伤寒,眼赤  相似文献   

5.
一、病、证、症的不同什么叫作病,什么叫作证,什么叫作症?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症不同论》说“凡病之总者,谓之病,而一病必有数症……如疟,病也:往来寒热、呕吐、畏风、口苦,是症也,合之而成为疟”:又《医学源流论·知病必先知症论》说“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当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况,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详求其治法”。这里所说的“症”,即是症状,而不是证候,所谓“辨其异同,审其真  相似文献   

6.
汗法居八法之首,是临床辩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之一。《内经》提到汗法的条文甚多。从汗法的病因、病位、病机、适应症等不同方面。十分详尽地论述了汗法的运用。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客者除之。”《素问·热论》:“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素问·生气通  相似文献   

7.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8.
<正> 汗者,散也。所谓“汗法”,即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解除表征的一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对该法早有具体的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生气通天论》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等等。汉代仲景著《伤寒论》更具体指出“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并详载汗法的忌、宜及误汗的变逆证治等。先贤的论述为后世“汗法”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表证,即六淫之邪侵袭肌表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鼻塞,无汗或有汗,脉浮苔薄等证候。肌表是人身的藩篱,故六淫伤人一般皆先出现表证,此时邪气尚浅,可用汗法发散,使邪仍从肌表而出,这正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义。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则有传变之患,正如清代程钟龄曰:“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现将历代医家的明训结合本人临床所得,试谈以下几点,请同道指正。1.汗不如法,病邪深入:风寒袭表,症见恶寒  相似文献   

9.
“逆治”、“从治”法是《内经》提出的治疗原则之一,其作为“正治”、“反治”法指导临床选方择药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已为人熟知,如《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两版教材都较详细论述了这一理论。中医临床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也无一不用,然这只是《内经》“逆治”、“从治”法中的一种意义,观《内经》论“逆治”与“从治”还有两种含义,试论述如下: 一、调理气机中的逆治与从治《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得者,治有疗效谓之得。《标本病传论》说:“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即谓之有治本、有治标而病愈者,可为证。《经》问曰:怎样使气机调畅而  相似文献   

1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无论是外感热病还是各种杂病,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往往疗效卓著。本文拟简单论述《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1 汗法 汗法,又称发汗法,解表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又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提出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根据,并  相似文献   

12.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13.
<正> 小青龙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第23条曰:“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第35条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从以上论述可知,本方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外寒引动内饮则痰饮上逆,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甚则咳逆倚息不得卧;水饮溢于体表,当汗出  相似文献   

14.
黄芪功效甚广,今据古今文献记载及临床考察,试作进一步探讨。一、发汗与止汗:《本草备要》曰:“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可止。”《本草正》亦谓黄芪:“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汗多者可止。”《本草汇言》更进一步指出:“黄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故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敛汗;伤寒之  相似文献   

15.
就《伤寒论》第39条所曰“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颇不一致。《医宗金鉴》认为:“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柯韵伯说:“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证……无少阴证,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证,因少阴亦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如何正确而适当地使用汗法是防止外邪内传、及时解除疾病的首选措施 ,也是外感疾病最常用和关键的治法。本人浏览了历代医家对汗法的部分论述 ,从而对祖国医学瑰宝之一的汗法有些新的认识 ,特介绍之 ,供同道们参考。历代医家关于汗法的论述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体若燔炭 ,汗而散”。《阴阳应象大论》云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玉机真脏论》云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也”。《热论》云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  相似文献   

17.
粥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饮食之一。它是由谷类食物煮至糜烂而成,故又称“糜粥”。如: 《素问·玉机真脏论》就有“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的载述。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的把啜粥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开创了辨证用粥的先河。谨就仲景粥疗的临证意义略论如下。一、益阴酿汗助药祛邪《素问·评热病论》:“人之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汗者,精气也”说明汗为阴液,源于水谷化生,谷气盛则精气充,精充而津液足。仲景在应用桂枝汤类发汗剂时,每喜用粥以助药力。如服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栝萎桂枝汤治柔痉,方后注“汗不出,啜热粥发之”  相似文献   

18.
<正> 【因致衄】语出55条。“衄”即鼻孔出血。此“因致衄”就是太阳伤寒应发汗而不发汗,而发生鼻孔出血。程知曰:“不发汗而致衄,是人营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周禹载曰:“当汗不汗,因而致衄者,必点滴不成流也。”尤在泾曰:“伤寒脉浮紧者,邪气在表,法当汗解,而不发汗,则邪无从达泄,内搏于血,必致衄也。”《医宗金鉴》曰:“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  相似文献   

19.
“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你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句通常被释为治法.如唐·王冰注曰:“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损之,必以汗出为热气施散.”明·张介宾亦曰;“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历代多遵而释之以治法,对此如不深究似无疑义.其实,此有两点难圆其说.其一,纵观《生气通天论》对各种具体病证只描述病因和主症,而不言其治法.在论及疾病传变时也不过是提到“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的基本原则和告诫而已.试想,如果“汗出而散”是言治法,则其他病证(至少“因于寒”、“因于湿”、“因于气”三者)也都应列出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20.
正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津津,醒后自止者为盗汗~([1])。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和病理论述。《素问·宣明五气》篇载:"心为汗。"《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这些论述为后世认识和治疗汗证奠定了基础。《张氏医通·杂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