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术中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间孔区韧带结构,分析病理情况下椎间孔区韧带结构改变与腰腿痛的相关性,为椎间孔区减压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本科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0例,在开放性后入路减压手术时常规行椎间孔区探查,其中42例腰椎间孔狭窄患者进行直视下观测椎间孔韧带的形态学特征及与神经根的解剖关系.结果 术中观测到椎间孔内口区韧带主要由黄韧带和关节囊韧带组成,椎间孔外口区韧带主要由体横韧带、橫孔韧带和横突间韧带组成.椎间孔区韧带复合体形如拱桥,个体间大小、厚薄及形态差异较大;在椎间失稳和滑脱等情况下,韧带复合体出现肥厚、增生及钙化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卡压.结论 病理情况下,椎间孔区韧带复合体常出现肥厚、增生、钙化并伴有栓系作用,导致椎间孔内正常的解剖空间结构改变,椎间孔韧带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卡压而引起患者出现腰腿痛症状.在椎管减压术中,需常规探查椎间孔区出口神经根,并沿神经背侧松解韧带复合体.  相似文献   

2.
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的特点、手术减压范围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椎管狭窄患者,5例行椎板间开窗侧隐窝扩大减压(A组),19例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B组),8例行全椎板减压并神经根管扩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融合术.对所有术前术后影像学特点、减压方式、减压范围和功能评分(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 A组中5例行开窗减压患者中3例效果良好,1例有好转但仍有症状,1例术后症状无明显减轻;B组中16例效果良好,2例症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者要采用双侧全椎板减压,部分出现神经根管狭窄者要对狭窄的神经根管进行减压和扩大或者通过纠正侧弯和旋转改善狭窄的神经根管和改善神经根牵拉紧张状况. 状缓解不完全,1例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C组中8例效果良好.结论 退变性脊柱侧弯伴椎管狭窄病变较复杂,手术方案要根据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和侧弯的类型确定,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 是神经减压和最大限度最大可能的稳定和重排脊柱.对单纯侧隐窝狭窄而中央椎管不狭窄者可选择椎板间开窗减压,但这种减压范围往往不能达到完全减压,部分患者会残留狭窄症状,对合并中央椎管和侧隐窝同时狭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及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对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采用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术。术前确定病变的位置与程度,穿刺至目标关节突任意位置,置入软组织扩张导杆,滑移到患侧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处,即"V"区,此处向背侧有上关节突硬性阻挡,向尾侧有椎弓根硬性阻挡,向腹侧有椎体后缘硬性阻挡。用7.5 mm环锯对该部位进行成形,置入内镜,对椎间孔区进行扩大减压。[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更换手术方式。术中未出现神经、硬膜损伤等并发症。随访时间9~30个月。随时间推移,37例患者下肢痛VAS、腰痛VAS和ODI评分显著减少(P0.001)。术后影像显示所有患者目标减压区域均实现彻底减压,无节段失稳表现。[结论]内镜可视化"V"区解剖引导下椎间孔成形技术治疗腰椎侧方椎管狭窄症有效、安全,可以提高穿刺及椎间孔成形效率,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设计并临床应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腰椎管狭窄 ,观察其疗效。方法 全椎板切除去除狭窄因素 ,彻底减压 ,棘突椎板复合体旋转 90°横架于减压处 ,重塑椎管 ,术后随访 ,复查腰椎 CT。结果 随访 32例患者中 ,优良率 96 .9% ,未发生术后腰椎不稳及医源性椎管狭窄 ,取得较满意效果。结论 该术式弥补了椎板切除术的不足 ,操作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分为全 (半 )椎板扩大切除和椎板开窗减压术 2种。 1981年以前作者主要采用全椎板扩大切除术 ,1985年以后采用开窗减压术。但是这些手术均不能预防术后椎管再度狭窄的发生。特别是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 ,骨性退变的加重 ,可引起椎管再度狭窄。引发骨性退变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对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4-06-2016-06,治疗的58例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单节段狭窄44例,双节段14例,均采用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术后随访24~40个月,平均(30.45±3.94)月,观察其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平均时间(65.22±4.98)min;末次随访时,手术优良率93.10%;术后1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VAS腰痛和下肢痛评分以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末次随访骨性与软性侧隐窝角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能显著改善患者腰腿疼痛及活动功能,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双侧开窗椎管内侧壁切除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术式,全椎板切除术后腰椎不稳,单纯开窗半椎板切除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避免术后腰椎不稳又达术中减压充分,自1998~2004年8月,在半椎板切除对侧扩大开窗减压基础上演化为双侧开窗椎管内侧壁切除,共收治40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脊柱经皮内镜技术对41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行镜下椎间孔成形减压术。记录术中并发症和术后根性神经症状恢复情况。CT复查评估侧隐窝减压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2例(4. 9%)出现术中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根性神经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CT复查显示侧隐窝处骨赘清除彻底,侧隐窝无狭窄。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1例,良18例,可2例,优良率95. 1%。结论采用镜下椎间孔减压成形术治疗侧隐窝狭窄症,神经根减压充分,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精确责任神经根定位微创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2007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2例,男97例,女85例;年龄46~82岁,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双斜、过伸、过屈位片及CT、MRI检查。中央管狭窄17例,侧隐窝狭窄95例,混合性狭窄70例,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者56例。患者分为: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88例,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4例。结果:按NAKAI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微创开窗减压组90.9%(80/88),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92.6%(87/94),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微创开窗减压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镇痛药使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P〈0.01),两组间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和术后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腰椎失败综合证3例发生于全椎板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组。结论:微创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无明显差异,微创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应用于合并腰椎假性滑脱或不稳定患者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效果。方法: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观察组行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 d、1个月、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下肢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腰椎功能,采用侧隐窝角评估侧隐窝狭窄程度,依据MacNab标准评定手术效果,并记录手术并发症。结果:2组术后7 d、1个月、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7 d软性侧隐窝角[(30.53±9.76)°、(27.27±8.39)°]、骨性侧隐窝角[(33.18±10.36)°、31.52±9.85)°]均大于术前[软性侧隐窝角(14.26±7.92)°、(14.51±6.83)°,骨性侧隐窝角(16.63±6.58)°、(17.02±7.73)°](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4%)与对照组(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撕裂、永久性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相较于经皮椎间孔入路,经皮椎板间入路镜下椎管减压术对减轻老年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患者下肢疼痛、改善侧隐窝狭窄及腰椎功能,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两种颈后路手术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8-2011-01期间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6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84例(A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7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8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同期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减压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82例(B组):其中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39例,发育性椎管狭窄24例,后纵韧带骨化19例。记录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其诊断标准为:在无脊髓原有症状加重的情况下,颈椎管减压术后出现三角肌和/或肱二头肌肌力下降,伴或不伴肩部感觉减退或消失。结果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率以及术后C5神经麻痹发生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联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中,对椎间孔的减压降低了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Dynesys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3月27例退行性腰椎椎狭窄患者(43个节段)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15例(24个节段)行症状重侧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对侧经多裂肌间隙安装Dynesys内固定;12例(19个节段)行双侧暴露全椎板切除减压安装Dynesys内固定。通过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摄正侧位和动力位X线片,记录手术切口,术中术后出血量比较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27例患者得到8~20个月的随访。2组患者对比研究显示单侧剥离组的手术切口、肌肉创伤、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初次腰痛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双侧暴露安装组。影像学资料显示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及椎间孔高度、面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2组患者椎间隙前高、后高和椎间孔高度、面积改变量及术后节段活动度改变量差别不大。结论单侧剥离半椎板切除潜行对侧扩大减压联合对侧经多裂肌间隙行Dynesys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足够的减压效果;与双侧剥离全椎板切除减压Dynesys内固定相比,具有创伤小,术中、术后出血少,术后初次腰部疼痛评分优于后者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病人使用METRxTMsystem行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并发症及影像学术后的改变进行了探讨。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JOA评分)。[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7~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JOA评分(14.5±3.7)分,随访时JOA评分(22.4±2.3)。改善率平均54.7%。本组手术时间平均94.2分,平均出血量56.4 m。l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平均0.37次。并发症包括定位错误1例次,硬脊膜撕裂2例次。术中镜下显示双侧神经根和硬膜得以充分减压;术后CT、3D-CT示进入侧、对侧的椎间关节得以保留。[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使病理压迫组织切除减小到最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理想的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下椎管减压术治疗3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估术后腰、腿痛,采用ODI和MacNab评分评价术后腰椎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术中未出现大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神经根损伤、硬膜囊破裂等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LSS)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根据32例LSS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等临床特点,选择全椎板切除、侧隐窝及椎间孔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术,术后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5年.采用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疗效,优21例,良7例,中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患者全椎板切除、侧隐窝及椎间孔减压、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及小关节后外侧植骨术是治疗LSS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颈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治疗颈神经根病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手术在治疗颈神经根病中的作用. 方法 1996年~2000年治疗29例有颈神经根压迫症状患者,其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59岁.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原因:椎间盘脱出、钩椎关节骨赘形成、椎管狭窄 黄韧带肥厚和关节突增生.最常受累的椎间孔为C5、6、C6、7.主要表现为双上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和反射减弱.手术为椎管扩大成形椎间孔切开减压,其中Ⅰ度减压13例(次),Ⅱ度减压21例(次). 结果术后随访15~29个月,平均22个月.感觉减弱最先恢复,效果最为理想;其次为肌力恢复,腱反射恢复最慢,效果也最差.术后效果评价:优24例;良4例;一般1例. 结论对合并有椎间孔狭窄的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管扩大成形加椎间孔切开减压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板间隙入路的椎管减压技术治疗伴有双侧侧隐窝狭窄的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单节段双侧侧隐窝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0例,采取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通过改变内镜的倾斜角度并利用角度椎板钳和镜下磨钻行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随访时间超过24个月,分析术后疗效参数如VAS评分、ODI评分、Macnab分级评分、单次连续行走距离和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影像学证实所有患者进行了有效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的减压。术后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nab评分,80%的患者取得了满意或良好的疗效;单次连续行走距离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单侧经皮椎板间隙入路双侧侧隐窝和中央椎管270°减压术,具有良好的中央椎管和双侧侧隐窝手术视野显示,可有效减压,是微创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症特别是合并双侧侧隐窝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双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和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目的疗效,并介绍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目的手术方法.[方法]10年间手术治疗有间歇性跛行症状目的以中央椎管狭窄为主目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93例;其中用舣侧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治疗62例(开窗组),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除减压术治疗31例(保棘组).获随访82例(其中开窗组54例,保棘组28例),平均随访4年.以术后间歇性跛行足否消失做为减压是否充分目的标准,以术后遗留活动性腰痛做为术后腰椎不稳目的标准.[结果]开窗组术后间歇跛行消失40例(74.1%),残留活动性腰痛5例(9.3%).保棘组术后间歇性跛行消失23例(82.1%),残留活动性腰痛3例(10.7%).x2检验P值>0.05.[结论]在对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目的]减压果和对腰椎稳定性目的影响上开窗组和保棘组无统计学差异.两者目的减压效果均良好,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但保留棘突韧带复合结构目的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野开阔、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是值得推荐目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腰椎椎间孔狭窄症的发病机理与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建平  刘丽丽 《中国骨伤》2001,14(12):741-743
腰椎侧方椎管和神经根的解剖已有诸多描述 ,侧方神经根管是一管状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神经根从硬膜囊分出后走向椎间孔 ,但椎间孔的边界尚未最终确定[1~ 4 ] 。Lee等[3 ] 将侧方椎管分成三个部分 :侧隐窝区 (入口区 )、中间区和出口区。出口区系一环绕椎间孔的区域 ,该区域本身无特定边界。可以把椎间孔看作是矢状面上的一个薄层或者是神经根管最狭窄处向外的一个“窗口”[4 ] 。作者认为腰椎间孔是相邻椎弓根之间的一个垂直区域 ,属于Lee描述的侧隐窝至出口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腰椎侧方椎管狭窄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常见原因。侧方神…  相似文献   

20.
腰椎侧方椎管和神经根的解剖已有诸多描述 ,侧方神经根管是一管状形区域 ,在该区域内 ,神经根从硬膜囊分出后行向椎间孔 ,但椎间孔的边界尚未最终确定[1~ 4 ] 。Lee等[3]将侧方椎管分成三个部分 :侧隐窝区 (入口区 )、中间区和出口区。出口区系一环绕椎间孔的区域 ,该区域本身无特定边界。可以把椎间孔看作是矢状面上一个薄层或者是神经根管最狭窄处向外的一个“窗口”[4 ] 。作者认为腰椎间孔是相邻椎弓根之间的一个垂直区域 ,属于Lee描述的侧隐窝至出口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腰椎侧方椎管狭窄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常见原因。侧方神经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