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鼠抑郁性神经症模型下丘脑单胺类神经递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在建立大鼠抑郁性神经症模型的基础上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 EC法观察其下丘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旨在进一步探讨抑郁性神经症的发病机理。材料和方法  ( 1 )动物模型 :动物为成年SD雄性大鼠 ,体重 1 80~ 2 2 0g(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首先用Open Field法作行为学评分[1 ] ,选择得分相近的 2 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 ,每组 1 0只。模型组每笼饲养 1只 ,对照组每笼饲养 5只。模型组共接受 2 1天各种不同的应激 ,包括冰水游泳 ( 4℃ ,5min)、热应激 ( 45℃ ,5min)、禁水 ( 2 4h)、夹尾 (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杏仁核及隔核毁损后AMP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 :经腹腔注射苯丙胺 (amphetamine ,AMP)制作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用立体定向技术电极毁损大鼠杏仁核及隔核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前额叶、间脑和脑干多巴胺 (DA)、5 羟色胺 ( 5 HT)和去甲肾上腺素 (NE)的含量。结果 :杏仁核及隔核毁损组前额叶DA低于模型组 (P <0 0 1) ,5 HT、NE均高于模型组 (P <0 0 1) ;杏仁核及隔核毁损组间脑DA、NE均低于模型组 (P <0 0 1) ,5 HT高于模型组 (P <0 0 1) ;脑干DA、NE均低于模型组 (P <0 0 1) ,5 HT高于模型组 (P <0 0 1)。结论 :AMP模型大鼠前额叶和脑干DA含量增高、5 HT和NE含量下降 ,间脑DA、NE含量增高、5 HT含量下降 ,立体定向毁损杏仁核及隔核能够改变脑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分别测定了成年及幼年雌性大鼠缰核(Hb)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成年大鼠动情前期缰核内NE含量明显高于动情期和动情间期,DA、5-HT含量在整个动情期中无明显变化。皮下注射50μg的雌二醇后,缰核内DA含量明显升高,NE、5-HT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明显改变;在去卵巢给以雌激素的大鼠注射孕酮后,可显著提高缰核内NE含量,DA、5-HT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变化;在幼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颈动脉狭窄模型,并对狭窄处的血液动力学进行分析。方法 用缝线将颈动脉与不同管径的塑料管结扎,形成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家兔模型,而后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狭窄程度,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评价狭窄后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DSA检查狭窄率(CCA法)轻度为30%,中度为59%,重度为84%;TCD能清楚地检测到造模前后颈动脉血液动力学情况,造模后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均降低(除了重度狭窄的近端);三种狭窄程度下均可见狭窄近端血流速度减低,PI和RI升高,狭窄处血流速度明显升高,RI和PI减低,狭窄远端血流速度、PI和RI均减低。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模型,成模时间短,狭窄程度稳定,能够方便用于血管狭窄后的血液动力学分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以分析血液动力学变化为目的的颈动脉狭窄模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脑微血管中单胺类递质在脑缺血继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用大鼠四血管阻断的脑缺血模型,同时观察脑微血管、脑区单胺类递质在脑缺血、再灌后的变化。单胺类递质有HPLC-EC法检测。结果表明:不论脑微血管、脑区、单胺类递质含量在缺血与再灌后有不同的变化,如NE含量在缺血后均为减少,再灌后,脑微血管中继续减少,脑区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脑微血管接受单胺能神经支配,单胺能神经参与脑缺血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组织在创伤、出血、缺血等病理情况下单胺递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原发脑干损伤患者,伤后6-12h内采集患者肘静脉血及腰穿取脑脊液,之后1周内每天采集1次,1周后每周采集2次,到清醒或死亡时止,以Miller's的荧光分光法检测脑干损伤的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单胺递质-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分析脑干损伤程度与单胺递质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 急性颅脑创伤后,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NE、DA含量明显升高,伤后病情逐渐好转者第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死亡病例首次值明显升高,下降缓慢,但伤情极重者升高后迅速下降。结论 单胺递质浓度变化与脑干损伤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脂多糖 (L ipopolysaccharide,L PS)对大鼠行为学和黑质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立体定位注射 5μg L PS入大鼠脑黑质 ,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注射阿朴吗啡后的旋转行为学 ,及采用HPL C测定黑质纹状体单胺类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  L PS注射后 14、2 1、3 0 d,大鼠出现向注射侧的旋转行为 ,在黑质和纹状体 ,DA及其代谢产物随时间改变呈不同程度下降 (P<0 .0 5) ,而 5-HT仅有短暂下降 ,NA无变化。结论  L PS注入黑质特异性损害 DA能神经元 ,可降低黑质纹状体 DA及其代谢产物含量 ,诱导大鼠产生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8.
不同压力下胸部挤压伤致脑组织单胺类递质改变的实验研究罗其中沈峰邱永明一、资料与方法本实验采用已建立的胸部压迫动物模型,通过高压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法(HPLC-ECD)对不同压力压迫胸部下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进行研究。14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四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遗症大鼠模型脑组织ATP、ADP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方法 建立脑梗死后遗症大鼠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脑组织ATP、ADP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结果 刺激组(SG)毛发相对黯淡无光、卷曲,精神萎靡,惊恐,消瘦,肢体无力,摄食减少,饮水减少,手术伤口愈合迟缓,符合中医脑梗死后遗症征候。正常组(NG)大鼠脑组织ATP、ADP含量显著高于SG组、术后不刺激组(SG)(P〈0.01),同时NSG组大鼠脑组织ATP、ADP含量显著高于SG组(P〈0.05)。SG组大鼠脑组织NE、DA和5-HT含量显著低于NG组(P〈0.01),NSG组(P〈0.05);NSG组大鼠脑组织DA含量显著低于NG组(P〈0.05)。结论 脑梗死后遗症大鼠由于能量代谢障碍而出现脑组织的ATP、ADP含量降低,并且伴有大脑释放单胺类递质增加及脑细胞内的单胺类递质含量减少,单胺类递质分泌增加又加重了脑组织的损伤,加剧ATP、ADP等能量物质代谢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时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鼠脑缺血时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研究周陆生,梁熙南,吴祥,魏琦近年来对脑血管病的神经生化研究发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对脑组织的损伤及发展有密切的影响,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在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对它们代谢...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目的 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CASS)外科治疗研究的CASS动物模型的条件。方法 新西兰白兔25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喂养动物不同时间。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特点。结果 1月组、2月组和3月组各组中重度狭窄均达到80%。病理检查证实高脂喂养2个月时,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于较成熟的纤维斑块期。结论 按本实验方法,损伤后喂养2个月的动物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皆符合CASS外科治疗之实验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全脑缺血后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后大鼠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的表达并对海马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5-HT)和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5-羟吲哚乙酸(5-H IAA)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TH及DβH呈阴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1 d,3 d缺血组海马CA1区神经元TH及DβH表达阴性。5 d后神经元TH及DβH呈阳性表达;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NE、肾上腺素、多巴胺及5-HT分别为对照组的232.5%、347.3%、336.1%和210.1%,1 d后开始回落,3 d已明显低于对照组,5 d后又有回升并接近对照组;缺血组,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代谢产物HVA、5-H IAA含量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开始上升,1 d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至3 d回落,5 d接近对照组。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上升可能是导致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65岁以上老年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本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98例,均行颈部血管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扫描,并比较不同组别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结果发现无狭窄61例;有狭窄137例,其中轻度狭窄55例、中度狭窄48例,重度狭窄34例。无狭窄患者血Hcy水平(12.88±3.59)μmol/L明显低于有狭窄患者(23.22±4.68)μmol/L(P0.001)。轻度狭窄组血Hcy水平(18.44±6.35)μmol/L明显低于中度狭窄组(22.52±5.58)μmol/L,中度狭窄组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27.33±5.36)μmol/L,各组间Hcy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Pearso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411,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血症(HHcy)不构成颈动脉狭窄独立危险因素(P=0.238)。结论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狭窄之间无明显关系,且不是颈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carotid ultrasound)、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graphy,CT)、血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测定分析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探讨不同hs-CRP水平对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颈部血管彩色超声证实的114例单侧颈部血管狭窄病变,行头颅CT以明确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中有无梗死灶。通过血hs-CRP水平测定,将病例分为hs-CRP水平升高组和正常组,分析两组中梗死灶发生率的差异。通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值计算狭窄程度,将狭窄程度分为≤50%,50%~70%及≥70%三个级别,分析狭窄程度与病变同侧梗死灶发生的相关性,同时分析相同狭窄程度时不同hs-CRP水平与发生梗死灶的相关性。结果 hs-CRP升高组51例,其中有梗死灶的为37例;hs-CRP正常组病例共63例,其中有梗死灶的为33例;两组间梗死灶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72.55%对52.38%P=0.028)。颈动脉狭窄程度≤50%有62例,50%~70%有36例,≥70%有16例,三个级别狭窄程度中梗死灶的发生率分别为59.68%、63.89%、62.50%,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50%的62病例中,hs-CRP升高26例,正常36例,分别有20例和17例发生梗死灶,梗死灶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76.92%对47.22%,P=0.019)。结论针对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病例,hs-CRP升高组在狭窄侧颈动脉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较hs-CRP正常组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植入手术对颈动脉狭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01—2014-12收治的30例颈动脉狭窄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支架植入手术,手术前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评估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估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前MMSE和MoC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CBF与rTTP低于术前,其他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血液流变参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植入手术有利于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也提高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增加、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狭窄。约9%的60岁以上老年人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不仅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本文主要对颈动脉狭窄与认识功能障碍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依据是否并发脑心综合征分为单纯组(n=64例)和脑心组(n=36例),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员50例作为健康组,检测所有人员颈动脉狭窄、左心功能[左心室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为(28.12±6.54)%、56.00%。脑卒中组LAD、LVEDD明显高于健康组,脑卒中组LVEF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 脑心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发生率、LAD、LVEDD明显高于单纯组,脑心组LVEF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 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AD、LVEDD明显高于轻度脑卒中患者,重度脑卒中患者的LVEF明显低于轻度脑卒中患者(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AD、LVEDD呈正相关(r=0.615,0.623,P<0.05),但与LVEF呈负相关(r=-0.618,P<0.05)。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有关,检测颈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评估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