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模拟感传时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功能活动的变化,探讨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方法:观察对象为26名健康的成年无感传志愿者,以脑电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自颅外记录SI的体觉诱发反应地形图.以柔软的画笔沿胆经的路线轻轻刷动,模拟循经感传.结果:对11名无感传健康志愿者进行模拟胆经感传的观察,在SI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出现了诱发反应,与循经感传过程中SI的诱发反应的分布一致;对15名受试者进行了模拟胆经感传并绕行上肢的观察,发现除了在SI 的下肢和面部代表区以外,上肢代表区也出现了诱发反应,形成了一条与模拟感传路线经过的体区一致的高电位反应带.结论:沿经脉路线施与的外加刺激可以改变刺激穴位时SI诱发反应的分布,为"外周动因激发"是产生循经感传的决定因素的设想,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相似文献
3.
一、神经系演化与体觉皮质细胞组构神经系起源于外胚层 ,部分细胞迁移、增殖 ,演变为中枢神经系统。留在外胚层的神经细胞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演化为肤觉感受器及其它神经末梢结构。因此说“皮肤以内的神经是神经系的本源 ,脑神经是它的末端”〔1〕。动物神经系经历了网状、梯形、链状、板状、管状及中枢神经系。而人类中枢神经系又经历了头部化、皮层化、侧脑化和额脑化等一系列重大质变 ,才形成高度进化的人脑。脊椎动物神经系进化过程中神经元的组构遵循以下原则 :①局部定位组构 ;②外周与中枢定位对应 ;③大脑皮层优势组构。神经细胞形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循经感传在经络敏感人生命过程中的长期表现 ,笔者选择 6例体、鼻、耳针等均具有十四经感传的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从1 983年开始作长期跟踪测试。在 1 7年的观察中发现经络敏感人在不同健康状态下循经感传的程度有强弱变化现象。1 方法采用激发方式针刺 ,缓慢提插捻转运针 ,感传循行后 ,接 BT70 1电麻仪 ,频率 2~ 4次 /秒 ,强度以受试者能忍受并维持感传循行为度 ,无关电极置于同侧小腿部。根据 6例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1 983年的循经感传表现为基础 ,每次观察感传有或无 ;感传完成时间减少或增加 ;如为单经感传 ,是全程或部份 ;如为… 相似文献
5.
6.
7.
8.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9.
10.
11.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青少年近视眼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针刺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患者536例,患眼992只。经1~3个疗程的治疗,868只患眼的视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占87.5%。其中131只患眼视力恢复正常(1.0以上),占13.21%。13只患眼的屈光度降低-0.75D 至-1.00D,近期疗效满意。随访二年效果也比较稳定。感传显著程度随针刺次数的累加而逐渐提高。感传愈显著,针刺的疗效也愈好,感传到达病所者,针刺疗效尤为卓著。年龄小的患者,感传上述病所(患眼)的例数多,针刺疗效也好。说明循经感传研究对于临床实践同样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路线与体觉系统分域定位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顺序激发”两种不同的设想。弄清楚循经感传的路线,是探讨其形成机理的首要基础。国内许多单位研究的结果表明,感传的线路基本上是循经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为解决感传形成的机理创造必要的前提,本文着重对最有代表性的足三阳经和任、督脉的感传路线进行了观察。并与体觉系统的分域定位关系进行了比较,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隐性循经感传线下皮肤中神经分布特点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前的研究表明,正常人或患者都普遍存在着纵向分布于体表的线,这些线的各点对机械或电刺激有较明显的敏感现象,而且线的循行位置同古典的经络线基本符合。而且只有当线上的各点受刺激时才产生有传导性的感觉,故定名为隐性循经感传线Laten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Channel(LPSC)。近年的工作又证明,LPSC不仅是一种感觉线,而且可以用多种生物物理方法加以验证,因此,推测LPSC或许与线下皮肤中某些结构的分布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对LPSC下皮肤中的神经分布进行了初步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针感现象已有很多调查研究,薛崇成研究了截肢患者经络感作现象,认为经络感传现象是针刺穴位引起的兴奋在皮层沿特定经络模式扩延的结果。何广新根据临床观察认为针感循经传导现象与幻肢感、蚁行感不是同一过程。有人认为经络感传的形成有其相应的中枢和外周的生理、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进一步观察分析幻肢感、幻肢痛患者的针感传导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与结果观察对象为截肢患者,共52例,共中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正> 我国循经感传研究的大量资料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循经感传目前尚无可靠的客观指标,其研究方法是靠受试者主观感觉诉说,人们在研究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等课题时,就是在尽量避免对受试者的暗示或启发的情况下进行的。暗示或启发对循经感传有无影响?这是循经感传、经络实质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然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课题都不多见。我们在强暗示下观察了250例患者十二经循经感传现象。现将观察方法及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