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帝内经》发病观及特点探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家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6-8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相似文献
2.
3.
《内经》消渴病发病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内经>对消渴病的论述虽未设专篇,但在<素问>、<灵枢>约10余篇章中,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问题均有论述,有些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从中医学角度研究消渴病仍很有启迪.就<内经>对消渴病发病理论论述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内经》对消渴病的论述虽未设专篇,但在《素问》、《灵枢》约10余篇章中,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传变、治疗、预后等问题均有论述,有些认识具有相当的前瞻性,从中医学角度研究消渴病仍很有启迪。就《内经》对消渴病发病理论论述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6.
《内经》作为中医四大医典之一,不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同时,在养生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现将《内经》中的养生之术,加以归纳,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唐代著名的养生学家及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追求健康和长寿。随着社会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健康长寿的要求越 相似文献
8.
阴阳升降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内经》原文中多次论及之并成为这一学说形成的标志。受古代朴素的、思辨的哲学观影响,《内经》认为天地由气构成,气之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根本动力,而气化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气的阴阳升降运动。由此认为日月起落、季节变换、草木盛衰等自然现象,都受到天地之气阴阳升降运动规律的支配,此亦《内经》天地四时之升降观。《内经》认为人乃天地合气而成,人身之精气有阴阳之分,精气之运动有升降之别,具体而言既有阳升阴降亦有阴升阳降.但均须与天地四时之升降相协调,如此才能人与天地和谐相应、,尽享天年,此乃《内经》人身精气之升降观。 相似文献
9.
《内经》对于疾病传变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热论》、《素问·标本病传论》、《灵枢·病传》、《灵枢·百病始生》等篇,其对疾病传变的观察、死生预后的推测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此对辨识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转机等有一定指导意义。今试为探讨于次,以期就教于同道。1 疾病的传变次序 1.1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灵枢·百病始生》谓:“虚邪之中于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这说明,外邪侵害人体首先侵犯皮肤,是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问题,但是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却并未深入人心,或者说并未形成一种理念。COP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已经构成影响公共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第六位导致死亡的原因,预计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范 相似文献
15.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包含了藏象、经络、疾病、诊法、治疗和养生等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也吸收了哲学、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和社会等相关内容。早在殷周时期,古人对肿瘤有认识,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已有“瘤”的病名记载,到《内经》时代,对肿瘤 相似文献
16.
《内经》“生病起于过用”是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的疾病观,揭示事物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其对临床治疗疾病与养生具有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是情志、饮食、劳逸及气候异常等方面“失度”或“过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摄生”的原始意义为“保持生命”,所论述的内容为保养身体的法则。“摄生”理论的产生,是古人在“天人相应,神形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指导下,在认识疾病致病因素的基础上.经过经验逐步积累并加以总结而成。《内经》不少篇幅中记载着许多有关摄生方面的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标本”一词,语出《内经》。张志聪云:“标者,犹树之梢抄……本者,犹木之根干”。《内经》将其引伸为一种相对的概念,说明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强调掌握标本关系的重要性。笔者结合《内经》原文,对标本关系作一探要。1 医生、患者辨标本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移精变气论》云:“标本相得,邪气乃服。”在医疗活动中,患者(病)为本,医生(工)为标。医患合作,医生的治疗措施才能施行,邪 相似文献
19.
20.
对《内经》外感病因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我们都是以记载于《内经》而形成于唐代的五运六气说作为外感病因的立论基础,信奉“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观点,经研究发现,在此之前,古代医生是把寒署的太过和燥湿之气,以及邪风,视为致病因素的,并阐明了它们的致病特点,引发的种种症证,与六淫学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