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30 min、1 h、3 h、6 h、12 h、36 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6 h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 4 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兔外伤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房水中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与眼内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3/2006-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深圳眼科中心研究所完成。①将15只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外伤组及外伤手术组,每组5只。②外伤组、外伤手术组的实验动物在全麻下用5号针头自角膜缘穿刺进入前房,划破晶体前囊膜约5mm,制成双眼外伤性白内障动物模型。③于外伤后第3天对外伤手术组的实验动物行白内障摘除术,并于手术后当天及1,3,7,14d检查各组动物前房炎症反应情况并抽取各组实验动物的房水作房水细胞计数及分类,同时测定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和动态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外伤组、外伤手术组当天及1,3,7,14d房水中白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术后1~14d外伤组、外伤手术组房水中的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外伤手术组与外伤组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当天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各细胞因子的含量在第7天时达到高峰,14d时逐渐明显降低,但外伤组、外伤手术组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白细胞介素1:(11.23±3.85),(27.62±4.35),(5.75±3.82)ng/L;白细胞介素6:(12.77±5.25),(25.79±4.85),(7.69±3.76)ng/L;肿瘤坏死因子α:(110.35±12.61),(186.33±16.79),(57.42±6.57),P<0.05)。结论:外伤及手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与房水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密切相关,细胞因子是外伤性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藜芦醇可在体外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兔以白藜芦醇临床等效剂量灌胃后,制备含10%,20%,40%白藜芦醇含药血清,与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兔血清培养细胞为对照。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含药血清组体外培养滑膜细胞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较正常兔血清组明显降低(P<0.01),并随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逐渐降低(P<0.01或P<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依次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呈正相关。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显著下调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减轻滑膜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背景:白藜芦醇可在体外抑制软骨细胞的凋亡。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体外培养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兔以白藜芦醇临床等效剂量灌胃后,制备含10%,20%,40%白藜芦醇含药血清,与人骨关节炎滑膜细胞共培养,以正常兔血清培养细胞为对照。结果与结论:ELISA检测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含药血清组体外培养滑膜细胞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较正常兔血清组明显降低(P〈0.01),并随白藜芦醇浓度的增加,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量逐渐降低(P〈0.01或P〈0.05)。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依次与白细胞介素18水平呈正相关。表明白藜芦醇能够显著下调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在骨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减轻滑膜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证实"膝痹蠲汤"治疗创伤性骨膜炎疗效确切,但以往研究多侧重于临床疗效观察.目的:从炎症细胞因子角度了解中药"膝痹蠲汤"对兔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只兔随机分为:模型组(肢)和中药组,其中模型组动物的正常肢设为对照组(肢),共18个关节.应用电针刺激使膝关节重复被动进行单一屈伸动作造成膝关节滑膜损伤建立动物模型.在造模后第11天,用ELISA法检测各组兔膝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情况.结果与结论:模型组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较对照组高(P<0.05);中药组白细胞介素1 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比模型组低(P<0.05).结果提示,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病理过程与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密切相关.中药"膝痹蠲汤"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中药治疗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的疗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和24h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于全髋关节置换后创伤早期的应激阶段,创伤局部和全身细胞因子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无菌性炎症阶段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全身循环血中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分别在关闭伤口时、置换后1,4和24h采集静脉血样本以及创伤局部引流血液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水平。结果与结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创伤局部引流血和循环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且在各个时间点上创伤局部引流血中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循环血(P<0.05);置换后早期循环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创伤局部引流血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但仍高于循环血中的水平(P<0.05);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在置换后无显著改变,且在创伤局部和循环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在全髋关节置换后急性无菌性炎症阶段,循环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不会直接反映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并作痰液与血液检测的可行性及方便性比较。方法:①选择2003/01-2003/0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科哮喘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为患者组,男14例,女16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男12人,女18人,年龄(32±2)岁。纳入对象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痰液及血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③将患者组和对照组标本浓度值分别作正态性检验(矩法),发现呈偏态分布,经对数变换方法进行数据转换,因浓度有小于1的小数值,转换公式为:log(浓度值+1),经再次正态性检验,对数变换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利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患者30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痰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3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1±0.3804,0.7350±0.5019;0.8217±0.3586,0.4911±0.3443,P<0.01,0.05)。②痰及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925±0.2573,1.2352±0.1306;2.2195±0.1522,1.1535±0.0789,P<0.01)。③哮喘急性发作期,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明显高于血液(P<0.05)。④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血液和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显著正相关(r=0.45,0.53,P<0.05,0.01)。结论:①白细胞介素13在哮喘的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在哮喘发展中也起一定作用,且与白细胞介素13相关。②临床工作中检测哮喘患者痰液较血液更为有效和简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并作痰液与血液检测的可行性及方便性比较.方法:[1]选择2003/01-2003/08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呼吸科哮喘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为患者组,男14例,女16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男12人,女18人,年龄(32&;#177;2)岁.纳入对象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2]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哮喘患者和健康人痰液及血液中的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3]将患者组和对照组标本浓度值分别作正态性检验(矩法),发现呈偏态分布,经对数变换方法进行数据转换,因浓度有小于1的小数值,转换公式为:log(浓度值+1),经再次正态性检验,对数变换数据呈正态分布,可以利用t检验作统计分析.结果:哮喘患者30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1]痰及血液中白细胞介素13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190 1&;#177;0.380 4,0.735 0&;#177;0.501 9;0.821 7&;#177;0.358 6,0.491 1&;#177;0.344 3,P<0.01,0.05).[2]痰及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哮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992 5&;#177;0.257 3,1.235 2&;#177;0.130 6;2.219 5&;#177;0.152 2,1.153 5&;#177;0.078 9,P<0.01).[3]哮喘急性发作期,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数值明显高于血液(P<0.05).[4]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相关性:血液和痰液中白细胞介素13和肿瘤坏死因子α均呈显著正相关(r=0.45,0.53,P<0.05,0.01).结论:[1]白细胞介素13在哮喘的发作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在哮喘发展中也起一定作用,且与白细胞介素13相关.[2]临床工作中检测哮喘患者痰液较血液更为有效和简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症状。目的:观察壳聚糖磷脂酰胆碱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从潍坊市部分社区及老人院按照轻度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筛选36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口服壳聚糖磷脂酰胆碱治疗)与空白对照组(不服药),并选择年龄、学历相匹配的健康对照。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MMS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说明壳聚糖磷脂酰胆碱能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袁宝军  王冬梅  邹吉敏  赵建宏 《临床荟萃》2007,22(18):1300-1303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2p70(IL-12p70)、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在Ⅰ期尘肺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79例Ⅰ期尘肺患者(其中包括44例煤工尘肺患者和35例矽肺患者)、42例具有相同接尘史但未患尘肺的井下煤矿工人(接尘对照)及41例井上健康查体人员(正常对照)的血清IL-12、IL-12p70、IL-10和IL-18的含量。结果矽肺组IL-12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两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煤工尘肺组IL-12和IL-10水平虽高于两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煤工尘肺组和矽肺组IL-12p70水平较两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18水平在各组间无明显改变(P>0.05)。煤工尘肺Ⅰ期、矽肺Ⅰ期及其对应的Ⅰ期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和Ⅰ期并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4项指标水平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煤工尘肺Ⅰ期和矽肺Ⅰ期患者不同接尘年限间比较,4项指标水平均未发现明显改变(P>0.05)。Ⅰ期尘肺患者血清IL-12、IL-12p70及IL-10三者之间呈正相关,而与IL-18均无相关性。结论Ⅰ期尘肺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网络紊乱可能与尘肺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背景:微弧氧化处理可提高镁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延缓其降解速率.目的:观察微弧氧化处理镁合金对小鼠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在小鼠RAW264.7细胞中分别加入镁合金浸提液(对照组)、微弧氧化处理镁合金浸提液(实验组)及RPMI-1640(空白对照组),1 h后加入脂多糖,作用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MTT法测定脂多糖刺激前后的RAW264.7细胞活性.结果与结论:①脂多糖刺激前的RAW264.7细胞活性:对照组>实验组>空白对照组(P均<0.05).②脂多糖刺激后的 RAW264.7细胞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高于刺激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空白对照组明显高于刺激前(P <0.01).3组间RAW264.7细胞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脂多糖刺激后RAW264.7细胞白细胞介素6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量:对照组白细胞介素6表达量明显高于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P <0.05);3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量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表明微弧氧化处理镁合金对小鼠巨噬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同时降低了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一细胞因子在移植前后两点的变化不具有诊断急性排斥的临床意义,联合监测细胞因子可更好地判断移植患者的体内免疫状态。目的:观察Th1/Th2细胞因子在肾移植前后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其在急性排斥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前、肾移植后3,7,14 d时急性排斥组和非急性排斥组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动态的监测。结果与结论:在肾移植前,急性排斥组Th1(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Th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肾移植后,非急性排斥组各时点的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组各时点Th1细胞因子迅速升高,在排斥前达峰值,各时点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Th2细胞因子水平缓慢升高,在排斥前达高峰,各时点Th2细胞因子水平仍低于非急性排斥组。结果可见,非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保持稳态,而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呈非稳态分布趋势,表现为Th1细胞因子在排斥前迅速升高,Th2细胞因子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4、IL-8、IL-9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患儿各43例,分别设为发作组和缓解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3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儿童的血清IL-4、IL-8、IL-9水平.结果 IL-4、IL-8、IL-9在对照组、缓解组、发作组儿童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均呈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IL-4、IL-8、IL-9水平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临床可作为支气管哮喘病情进展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氯沙坦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IL-1β和IL-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和拮抗剂(ARB)对抑制内膜增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给予氯沙坦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放射免疫法检测两组颈动脉球囊损伤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0)水平,并比较相关关系。结果血清IL-1β水平两组均于术后6h开始升高,48h达高峰,随后逐渐降至基线水平;但在6、24、48h及1周时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血清IL-10水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血清IL-1β水平与IL-10水平无论在实验组还是对照组均无相关关系(r=-0.15,P=0.37;r=-0.28,P=0.10)。结论在动脉损伤后氯沙坦可以通过降低IL-1β和升高IL-10的血清水平来发挥抗炎作用,这可能是ARB抑制内膜增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早期炎性因子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及抗炎因子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血浆IL-8、IL-10含量,并动态观察它们的变化.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起病≤24h及≥3周时血浆IL-8、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者,且病情重者显著高于病情轻者,其中血浆IL-8水平,病程≤24h者显著高于病程≥3周者,血浆IL-10水平,则是病程≤24h者显著高于病程≥3周者.结论早期炎症因子IL-8及抗炎因子IL-10均参与了急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测定二者血浆的水平对脑出血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提示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损伤后继发免疫损伤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等炎症因子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脊髓损伤1,6,24和72 h组。采用改良Al en氏法建立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椎板全切除。在建模之后相应的时间点获取损伤段脊髓、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7在损伤段脊髓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STAT3在损伤段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 mRNA、白细胞介素6 mRNA和白细胞介素17A mRNA在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p-STAT3、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损伤后炎症因子表达量立即升高,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在损伤后6 h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p-STAT3和白细胞介素17在损伤后24 h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至损伤后72 h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损伤早期p-STAT3介导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提示可能导致损伤区域炎症级联放大,诱导继发性脊髓损伤;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7的异常升高,提示可能在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症和气道重塑综合征,多种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其炎性反应的过程.白细胞介素-26属于白细胞介素-10家族成员,主要由单核细胞和T细胞产生,在不同环境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与多种免疫炎性反应和变应性疾病有关.本文就白细胞介素-26在支气管哮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背景:采用夹板式固定义齿修复牙周炎致牙周骨缺损伴牙列缺损可增加根周骨质骨密度,但并未增加骨高度,因此,仅运用单纯的夹板式固定修复牙周炎致牙周骨缺损伴牙列缺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的:对比牙周植骨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与单纯夹板式烤瓷联冠修复牙周病致牙周骨缺损患者基牙的牙周变化。
  方法:选择牙周炎伴KennedyⅢ类牙列缺损、远中牙牙槽骨角形吸收拟行烤瓷冠修复患者20例,抽签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采用牙周植骨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修复,对照组采用单纯夹板式烤瓷联冠修复,夹板戴入后0,3,6个月采集两组待测基牙龈沟液,检测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并复查和记录探诊深度与临床附着丧失。
  结果与结论:两组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P <0.05),且不同时间点试验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基牙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不同时间点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 <0.05),且试验组组内不同时间点各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牙周植骨联合夹板式烤瓷联冠较单纯夹板式烤瓷联冠修复方法更利于维持和促进牙周骨缺损患者基牙的健康,并可获得较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以及根治性手术治疗肾细胞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0(IL-10)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对120例肾癌患者治疗前与术后1周、1月及3月血清中的IFN-γ、IL-4、IL-6及IL-10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RFA组及根治组术后1周血清IFN-γ、IL-6、IL-10均升高(P0.05);RFA组术后1、3月仅IFN-γ升高(P0.05),根治组术后1月仅IL-10升高(P0.05);2组IL-4水平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肾癌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对于监测疾病发展、评价手术效果、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