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罂粟壳中吗啡、可待因与罂粟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nm(吗啡、磷酸可待因)与251 nm(盐酸罂粟碱),流速:0.4 mL/min,柱温:30℃。结果:建立了同时对罂粟壳中的3个成分进行定量的测定方法,并将此方法用于7批罂粟壳的测定。结论:为中药材罂粟壳提供了更合理、可靠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性状鉴别、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研究,评价不同生长年限云南重楼药材质量。方法 采用传统经验鉴别药材外观性状,运用热浸法测定药材醇溶性浸出物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样品中重楼皂苷Ⅰ、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Ⅲ、重楼皂苷Ⅳ、重楼皂苷Ⅴ、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重楼皂苷D和重楼皂苷H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不同生长年限云南重楼药材外观性状、浸出物、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云南重楼药材单个质量、直径及体积明显增加;8年生云南重楼药材醇溶性浸出物质量分数最高;就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而言,7年生药材9种重楼皂苷总质量分数最高。结论 综合性状鉴别、浸出物及含量测定结果,最终初步确定云南重楼以7年生药材质量为最佳。  相似文献   

3.
人参药材等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人参药材的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探索人参药材性状与成分指标间的关联性,建立新的人参等级评价标准,为人参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更加全面而科学的依据。方法:对48批人参样品的外观性状特征进行量化测量,测定9种人参皂苷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将内外指标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合理划分人参药材等级并构建等级评价标准。结果:一等人参药材:主根直径1.72 cm,芦头长度2.61 cm,单支参重14.15 g,人参皂苷Rb_1质量分数0.612 1%,人参皂苷Re质量分数0.385 8%,人参皂苷Rg_1质量分数0.320 8%,无破疤、杂质、虫蛀、霉变。二等人参药材:主根直径为1.55~1.72 cm,芦头长度1.74~2.61 cm,单支参重10.24~14.15 g,人参皂苷Rb_1质量分数0.496 8%~0.612 1%,人参皂苷Re质量分数0.323 3%~0.385 8%,人参皂苷Rg_1质量分数0.263 6%~0.320 8%,无破疤、杂质、虫蛀、霉变。三等人参药材:主根直径为1.29~1.55 cm,芦头长度1.34~1.74 cm,单支参重6.90~10.24 g,人参皂苷Rb_1质量分数0.389 5%~0.496 8%,人参皂苷Re质量分数0.235 2%~0.323 3%,人参皂苷Rg_1质量分数0.217 1%~0.263 6%,无杂质、虫蛀、霉变。四等人参药材:主根直径为1.29 cm,芦头长度1.34 cm,单支参重6.90 g,人参皂苷Rb_1质量分数0.389 5%,人参皂苷Re质量分数0.235 2%,人参皂苷Rg_1质量分数0.217 1%,无杂质、虫蛀、霉变。结论:以主根直径、芦头长度、单支参重为人参药材等级标准划分的外观指标,以人参皂苷Rg,Re,Rb_1的含量作为药材内在质量评价指标。制定人参商品规格分为4级,综合了外观和内在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的特点,可作为人参药材等级标准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4.
甘草药材等级标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通过对甘草药材的性状与主要化学成分指标进行分析,探索甘草药材性状与成分指标间的关联性,构建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标准,为甘草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将甘草药材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指标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合理划分甘草药材等级并构建等级评价标准。结果:一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 1. 60 cm,中部围度 3. 76 cm,内芯色度b* 13. 88,外皮色度a* 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 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二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39~1. 60 cm,中部围度为3. 09~3. 76 cm,内芯色度b*为10. 22~13. 88,外皮色度a*为35. 57~37. 61,甘草苷质量分数0. 69%~1. 13%,无虫蛀腐烂和杂质。三等甘草药材:粗端直径为1. 08~1. 39 cm,中部围度2. 41~3. 09 cm,内芯色度b*为5. 16~10. 22,外皮色度a*为29. 19~35. 57,甘草苷质量分数为0. 55%~0. 69%,无虫蛀,无腐烂。等外甘草药材:粗端直径1. 08 cm,中部围度2. 41 cm,内芯色度b*5. 16,外皮色度a*29. 19,甘草苷质量分数0. 55%。结论:该文建立的等级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了外观、内在等多项指标,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实用性等特点,可用于甘草药材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对比主产区和部分新产区金银花的差异,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分级规律,建立广泛通用的金银花等级质量标准。方法 收集8个地区共计78批样品,测定外观性状指标,包括颜色、黄条率和枝叶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总酚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使用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 8个地区金银花样品绿原酸质量分数为1.17%~3.66%,总酚酸质量分数为3.34%~6.59%,木犀草苷质量分数为0.045%~0.185%。主成分分析对比发现甘肃通渭、云南云龙地区金银花同主产区金银花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金银花区分较为明显。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将金银花分为4个等级。结论 部分样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总酚酸含量不达标。主产区金银花特征相似,不同新产区的金银花质量差异较大。建立的金银花等级质量标准能够反映药材质量的差异性,为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 罂粟壳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及罂粟壳碱等生物碱,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超剂量使用会出现呃逆、呼吸困难、昏迷等中毒症状。国务院1987年11月28日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罂粟壳按麻醉药品管理使用。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基层  相似文献   

7.
罂粟壳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及罂粟壳碱等生物碱,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超剂量使用会出现呃逆、呼吸困难、昏迷等中毒症状。国务院1987年11月28日颁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罂粟壳按麻醉药品管理使用。但据笔者调查,许多基层  相似文献   

8.
罂粟壳应纳入麻醉药品管理范围孙林芝高亚东山东省平度市中医院266700罂粟壳为罂粟PapaversommiferumL.接近成熟蒴果,经割取乳汁后,所剩的干燥果壳,又名米壳。本品含有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及罂粟壳碱等生物碱,连续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辨状论质”结合熵权法,探讨厚朴药材外观性状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建立“川朴筒朴”药材的质量等级标准。方法:测定42批厚朴药材的外观性状指标(厚度、单位质量)与内在化学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β-桉叶醇)含量,采用信息熵赋权法计算内在指标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分析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川朴筒朴”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厚朴药材的厚度与厚朴酚质量分数、β-桉叶醇质量分数、内在指标成分综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位质量与厚朴酚质量分数、和厚朴酚质量分数、内在指标成分综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β-桉叶醇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川朴筒朴”一等品的厚度为3 mm及以上,综合评分为0.65分及以上;二等品的厚度为2~3 mm,综合评分为0.50~0.65分;三等品的厚度<2 mm,综合评分为0.25~0.50分。结论:证实了厚朴可量化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成分含量的正相关关系,初步阐释了其“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建立的“川朴筒朴”药材质量等级标准科学、准确。  相似文献   

10.
刘俊怡  俞启龙 《中成药》1995,17(2):10-12
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测定了止嗽化痰冲剂中罂粟壳的有效成分可待因及吗啡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靠,可用于止嗽化痰冲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黄芩药材的性状与主要指标成分的分析,建立黄芩药材等级评价标准,为根及根茎类规则形状中药材的等级标准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复合质量常数评价方法是一种综合性药材等级评价方法,该方法基于质量常数,通过考察黄芩药材的外观性状,浸出物,黄芩苷含量等指标,将黄芩药材的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相结合。建立了复合质量常数用于黄芩药材的等级评价。结果收集不同质量的黄芩药材20批,结果显示复合质量常数范围为0.422~2.453,如果把黄芩药材划分为两个等级,则:一级黄芩药材复合质量常数≥1.420,二级黄芩药材复合质量常数1.420。结论复合质量常数能够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划分药材的等级,为中药材等级划分提供了新模式,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黄芩药材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GC法测定中药罂粟壳中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的含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季申  王柯 《中草药》1998,29(8):526-528
采用GC法测定中药罂粟壳中吗啡、可待因和罂粟碱的含量。色谱柱以1.5%OV-17为固定液,柱温从215℃程序升温至265℃,FID检测器。实验结果表明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1、1.0000、0.9999;日内精密度为2.3%、2.2%、1.5%;日间精密度为5.0%、6.2%、6.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8%、101.4%、100.4%。方法准确可靠,重观性好。  相似文献   

13.
化橘红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制定化橘红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标准,引导化橘红市场流通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为其质量控制及标准提高提供参考。方法:对35批收集的化橘红样品的外观性状特征进行量化测量,测定柚皮苷、野漆树苷、总黄酮等指标性成分含量,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制定化橘红药材规格等级标准。结果:选定果实直径、质量和绒毛疏密程度作为3个外观性状指标,柚皮苷、野漆树苷和总黄酮质量分数作为内在指标,将化橘红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4个等级,一等:柚皮苷、总黄酮及野漆树苷质量分数分别为≥17.1%,≥21.0%和≥0.10%,果实直径≤3 cm,质量≤8.1 g;二等:柚皮苷、总黄酮及野漆树苷质量分数分别为8.1%~17.0%,12.2%~20.9%和≥0.10%,果实直径3~4 cm,质量8.2~21.5 g;三等:柚皮苷、总黄酮及野漆树苷质量分数分别为5.6%~8.0%,9.3%~12.1%和≥0.10%,果实直径4~5 cm,质量21.6~30.5 g;四等:柚皮苷、总黄酮及野漆树苷质量分数分别为3.5%~5.5%,5.5%~9.2%和≥0.10%,果实直径≥5 cm,质量≥30.6 g。结论:以化橘红果实直径、质量和绒毛疏密程度等外观性状与内在指标综合分析,再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制定的化橘红商品规格等级标准与传统的等级划分方法基本保持一致,可作为化橘红等级标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测多评”法测定咳喘宁片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咳喘宁片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吗啡、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与251 nm(盐酸罂粟碱),以吗啡为对照,建立吗啡与磷酸可待因、盐酸罂粟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校正因子,并利用该校正因子计算磷酸可待因、盐酸罂粟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利用外标法测定这4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用一测多评法对咳喘宁片进行质量控制是可行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权TOPSIS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藤茶药材等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依姗  万青  汪秋兰  王文清  方建国 《中草药》2022,53(17):5504-5512
目的 通过对藤茶药材的外观质量性状和内在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探索藤茶药材性状与成分指标间的关联性,构建藤茶药材的等级评价标准,为藤茶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将藤茶药材外观性状指标与内在指标成分进行熵权TOPSIS法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全国8个省份19个主产区收集到的61批藤茶和藤茶的10项评测指标进行排序,依据结果合理划分藤茶药材等级并构建等级评价标准。结果 藤茶质量与二氢杨梅素、酸不溶性灰分、叶占比、杨梅苷、总灰分、浸出物、花旗松素、破碎率、杨梅素、水分指标密切度依次降低。以产地、外观性状、灰分、浸出物及二氢杨梅素、杨梅苷含量为依据将藤茶分为优级、一级、二级和统货4个等级。结论 建立的等级评价标准综合运用了外观、内在等多项指标,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全面性等特点,可用于藤茶药材的等级评价。  相似文献   

16.
王浩  郭凌阁  尚兴朴  王锐  曾燕 《中草药》2020,51(20):5320-5327
目的通过文献、市场及产地调研形成新的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e商品规格等级划分表,根据防风外观性状及与品质相关的内在指标性成分,通过统计学分析,特征图谱比较,探讨新的防风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法采集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等主产区以及主流药材市场上不同规格等级的防风药材样品,根据新的规格等级的划分表,测定样品的外观性状、浸出物、升麻素、升麻素苷、亥茅酚苷、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的特征图谱,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规格等级与外观性状及内在指标性成分的关系。结果依照外观性状将防风划分为野生、栽培、仿野生防风3个规格有一定科学依据,同时建议增加升麻素的含量指标作为区分野生防风和栽培防风的指标性成分。结论不同规格的防风药材在外观性状及内在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不同等级的防风药材是否仅以大小作为划分依据还有待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2):159-162
罂粟壳为传统中药饮片,含有吗啡和可待因等生物碱,具有麻醉性、毒性和成瘾性。本文查阅历代本草及中外文献,结合罂粟壳毒的记载和现代毒性相关研究,从引起毒性反应的化学成分、分子机制以及临床对策和表现等不同方面,综合评价罂粟壳的毒性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罂粟壳毒的科学认识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桂枝药材中苯丙素类(香豆素、肉桂醇、肉桂酸、桂皮醛、邻甲氧基肉桂醛)化学成分的影响,为桂枝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以苯丙素类化学成分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晒干、阴干及3种现代加工干燥方法后桂枝的质量进行评价,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后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微波干燥使有效成分损失最多,阴干、晒干、低温热风干燥有利于桂枝有效成分的保留。结论:以干燥时间、化学成分含量、外观性状、气味等为评价指标,确定热风干燥50℃为桂枝药材较为适宜的现代干燥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翠玲  郭爱华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3):1720-1721
目的:作者以黄芪甲苷和硒元素做为黄芪质量标准评价的2个指标,探讨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与现有黄芪等级划分相关.方法:黄芪甲苷的提取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得到,即用15倍量70%乙醇超声提取40min;含量测定方法采用ELSD-HPLC.硒元素采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四级浑源黄芪中黄芪甲苷含量最高,一、二、三级无明显差异;一、二、三级浑源黄芪中硒元素随等级降低而明显增高,四级却明显偏低.结论:实验结果显示黄芪甲苷与硒元素的含量与黄芪现行的等级划分不成正向相关关系或不相关.建议等级划分在考虑药材外观性状直径、长短时,应根据不同的应用要求,结合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药材》2015,(6)
目的:明确黄芪商品等级药材的化学成分差异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0批不同商品等级黄芪中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采用硫酸苯酚法测定总多糖的含量,并运用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药材等级和有效成分含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黄芪药材等级与生长方式和生长年限密切相关;相同等级的传统芪和栽培芪的有效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传统芪的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明显高于栽培芪;传统芪黄芪甲苷含量与等级(直径)呈负相关;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总多糖含量与等级变化的规律性不强。结论:黄芪药材商品等级划分除应考虑外观性状外,还应综合考虑黄芪中活性成分的含量,从而科学制订更加全面合理的黄芪商品等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