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指首次CT扫描未发现的脑内血肿,经再次检查方发现者。我院1998年1月~2000年9月共收治9例,占同期颅脑外伤住院病人的3.33%。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28~73岁,平均53岁,50岁以上5例(55.6%)。受伤原因:车祸所致颅脑外伤共7例,摔伤、坠落伤各1例。着力部位:枕部6例,……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38例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中老年人减速性脑损伤、脑挫裂伤、血凝障碍、手术减压等为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我院于 1997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共收治颅脑损伤患者 810例 ,手术 2 54例 ,其中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3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5例 ,男 2 8例 ,女 7例 ,年龄 16~ 75岁 ,平均 4 8岁 ,>55岁者占 57%。致伤原因 :车祸伤 2 6例 ,坠落伤 7例 ,打击伤 2例 ,砸伤 2例。伤后 <6小时入院2 1例 ,占 6 0 % ;>6小时入院 14例。入院时昏迷 18例 ,意识模糊 13例 ,清醒 4例。入院时 GCS≤ 8分 2 1例 ,GCS9~ 12分 9例 ,GCS 13~ 15分 5例。入院后出现颅内压增高 2 4例 ,瞳孔改变 16例。合并颅前中窝骨折 8例 ,合并胸腹…  相似文献   

6.
7.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DTICH)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经复查头部CT和手术探查证实。手术治疗 2 7例 ,保守治疗 1 3例。结果 恢复良好 2 3例 ,生活基本能治理 5例 ,生活需要他人照料 7例 ,植物生存 2例 ,死亡 3例。结论 对颅脑损伤怀疑DTICH者 ,及早复查CT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可改善预后和降低DTICH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均经过复查头部CT证实.手术治疗18例,保守治疗16例.结果 生活完全自理20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不能自理4例,死亡2例.结论 及时复查头部CT是早期诊断及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DTICH)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 (Delayedtraumaticintracranialhaematoma ,DTICH)是指头部外伤后首次CT扫描未见血肿 ,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 ,或清除外伤性血肿术后 ,在不同部位又发现血肿者[1] 。我院 1 996年 6月— 2 0 0 2年 1 2月因急性颅脑损伤而收治的 43 7例患者中 ,经CT扫描和手术证实的DTICH 3 8例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本组 3 8例中 ,男 2 7例 ,女 1 1例。年龄 7岁~ 68岁 ,平均年龄 3 8.5岁 ,其中2 0岁以下者 4例 ,2 0岁~ 3 0岁 1 2例 ,3 0岁~ 50岁 1 7例 ,50岁以上者 5例。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 2 7例 ,…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DTICH)在CT应用前发现较少,我院1987-1995年共收治32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2.9%。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7~55岁。头部外伤至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时间:最短17小时,最长26天。3天以内出现者33例,占71.8%;3天至2周以内出现者5例,占155%;伤后2周内发生较多,占87.4%。受伤机制:减速性损伤20例,占62.5%;加速性损伤12例,占37.5%。临床表现①症状与体征:伤后有意识障碍者20例,清醒者12例,进行性意识障碍22例。频繁呕吐16例。癫痛发作8例。一侧瞳孔…  相似文献   

11.
庾汉华  钟升院  陈汝华  谭卓 《吉林医学》2009,30(17):1924-1925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脑内血肿可能的首次检查的CT表现的特点及应该复查的时间。方法:收集40例颅脑外伤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分析,并随机抽取无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迟发性脑内血肿的出现时间为24h之后,主要表现包括: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血肿。结论:外伤后首次CT检查,当出现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局限性脑轻度占位效应、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应在24-48h内进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12.
朱蔚林  赵建农  黄垂学 《海南医学》2013,24(18):2716-2719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多发血肿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0月至2013年2月105例急性外伤性多发颅内血肿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05例患者中存活91例,死亡14例,其中恢复良好60例,中度伤残14例,重度伤残7例,植物生存10例。结论存在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脑疝者迅速行标准大骨瓣减压及血肿清除。未脑疝者,如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瞳孔改变,动态头颅CT显示血肿增加或者水肿加重者采取预见性手术。持续ICP监护有助于多发颅内血肿患者的病情观察,指导手术及药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住院期间立体定向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立体定向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能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死亡率及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首次CT检查和复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首次CT检查在外伤后0.5~3.0h,主要CT表现: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5例;脑室、脑池变窄,中线结构偏移20例;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外血肿2例。(2)外伤后12~72h复查CT,迟发血肿位于额叶20例,颞叶9例,顶叶3例:血肿直径0.5~5.0cm,其中小于3.0cm者28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及血肿出现时间有其特点,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常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志友 《安徽医学》2011,32(1):80-82
目的探讨常规CT如何尽早而准确地测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方法搜集常规CT复查证实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39例,对其首次常规CT检查及复查的CT图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9例迟发性颅内血肿首次常规CT检查主要异常表现包括:①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②局限性脑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15例。③局部轻度占位效应18例。④颅骨骨折5例。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与伤后首次常规CT检查表现密切相关,应在24 h以内复查,以6~12 h最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微创血肿引流术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血肿量和血肿周围水肿、中线移位的影响.方法 用图象分析系统定量比较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67例)和微创治疗(65例)中24h内、10~14d、18~24d时血肿、血肿周围水肿、松果体和透明隔移位等的动态变化.结果 10~14d时微创治疗组血肿量(9.77±6.21)mm3、血肿周围水肿(60.37±29.92)mm3均明显小于内科治疗组(25.90±8.90)mm3;(79.57±38.72)mm3,中线移位程度轻于内科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结论 微创血肿引流术可明显减少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肿量、脑水肿和中线移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林爱明  徐勇  刘佳骐  王笃前 《现代医学》2014,(11):1345-1347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对高血压脑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高血压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采取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n=30,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程度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96.7%和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普遍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和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加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血肿效果显著,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恢复较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施鹏 《吉林医学》2013,34(11):2003-2004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和微创血肿引流组,各为25例。两组患者预先给予基础护理、吸氧、脑保护剂等,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再分别进行开颅手术和微创血肿引流。结果:与开颅手术组作比较,微创血肿引流组预后明显,安全可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微创血肿引流,可明显提高效果,安全可靠,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特征和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性早期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61例,根据是否存在早期HE分为HE组和非HE组,并将所有样本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182例)和验证集(79例)。采用3D Slicer软件对病灶感兴趣区进行勾画。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CT影像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筛选,保留非零系数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出的特征分别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及混合逻辑回归(LR)模型以预测早期脑出血血肿是否扩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估。结果:从CT影像中共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算法降维后筛选出7 个具有鉴别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收集临床特征共计10 个,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漩涡征、黑洞征、形状不规则是HE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混合模型预测效能:训练集中AUC分别为0.924、0.836和0.968,特异度分别为91.4%、81.0%和95.2%,敏感度分别为81.8%、78.4%和84.4%;验证集中AUC分别为0.919、0.796 和0.929,特异度分别为81.8%、77.5%和88.1%,敏感度分别为76.1%、64.5%和80.4%。结论:基于临床及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LR模型对HE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血肿的影响.方法 从60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50只用于大鼠ICH模型的复制,然后根据模型成功的评判标准随机选取模型复制成功大鼠30只,再分为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电针组选取“人中”、“(风)府”,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臀部非经非穴点.电针每次20min,每隔24h1次,连续3d.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均不予电针.结果 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血肿;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大脑注射区域均可见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核碎裂溶解或消失、组织内可见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与非经非穴组、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肿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早期介入,可减小脑血肿的直径,能有效控制ICH后脑血肿的发生、发展,对保护脑组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