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风险大,困难多,疗效党不令人满意。我们于1998年-2004年根据压迫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1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浩  林欣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5):325-326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1月我院3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的病例。患者均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1分)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36例患者获得6~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个月。术后平均改善率66.7%,优18例,良10例,改善8例.优良率77.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胸椎黄韧带骨化部位和范围,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方法:9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均进行手术切除,其中累及T3、4 4个节段,T10、11 6个节段,T11、12 8个节段,主要表现为下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胸腹部束带感。经后路切除椎板及骨化灶。结果:9例随访1~49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优良率66.6%,1例无改善,2例加重。结论:手术是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根黄通道应用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的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脊髓病患者90例,男58例,女32例:年龄32~79岁.平均54.2岁.患者术前主要存在感觉障碍和下肢疼痛、麻木83例,束带感69例,括约肌功能障碍53例.以CT仿真内窥镜及三维同步定位像观察椎管内的骨化黄韧带及其毗邻关系结构.采用经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用JOA括约肌功能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运动功能恢复率评估疗效.结果:CT三维重建下,90例患者均见根黄通道的存在.手术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2.7±0.8h,出血量260±120ml.85例术后症状立即缓解,无术后加重期.5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痊愈.病例随访13~38个月,平均23.2个月.83例感觉障碍及下肢麻木疼痛者完全恢复66例,部分恢复17例.69例束带感者恢复67例.术后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为2.55±0.34分,与术前(2.27±0.54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运动JOA评分为3.68±0.43分,与术前(1.53±0.8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1).恢复率平均为86.48%.疗效优良率为95.56%.结论:经根黄通道八边形游离整块切除胸椎上关节突及骨化黄韧带减压充分、相对安全和简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特点及改良手术的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从1995~2005年收治的2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患者并对其手术疗效加以分析。结果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3个月。术后JOA评分为6~11分,平均9.3分,恢复率为73.6%,优良率为84.5%。结论临床表现结合CT及MRI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手段,改良的外科手术方式安全可靠,手术疗效佳。  相似文献   

6.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探讨其病因、病理、手术效果与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46例OLF病例进行分析。手术方法均采用椎管后壁切除术。结果:术后40例随访1.5年以上,6例经短期观察。优20例,良17例,可5例,差4例。结论:OLF所致的脊髓病表现复杂,手术治疗必须慎重操作。手术近期效果良好。以“孤立-磨薄-分割-切除”的方法行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是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多见于下胸椎,是导致椎管狭窄症及随之而来的瘫痪的常见原因[1],多数患者因此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非手术治疗无效,手术彻底减压是使脊髓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我院自1999年2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此类病患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同顾性分析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全部病例经术后随访7个月~8年,手术优良率为75%(6/8):结论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疗效的手术因素以寻求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5例行漂浮法减压,7例行全椎板揭盖法减压。分别在病人入院时和术后6个月,用改良JOA评分标准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漂浮法减压组5例患者,3例疗效可,1例差,1例加重;全椎板揭盖组7例患者,1例疗效优,3例良,3例可。全椎板揭盖组疗效优于漂浮法减压组。[结论]全椎板揭盖法减压彻底,对受累脊髓干扰小,疗效优于漂浮法减压。减压方式和减压程度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对12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进行术前和术后的疗效评价。结果1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术后优8例,良2例,改善2例,优良率83.3%。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可压迫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术前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明确胸椎黄韧带骨化部位和范围,采用手术胸椎管后壁切除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书奎  程才  安瑞芬 《中国骨伤》2003,16(2):107-108
黄韧带骨化是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我院自 1985 - 1999年 12月手术治疗 3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8例中男 2 3例 ,女 15例 ;年龄 2 1~ 68岁 ,平均 5 0岁。病史 2个月~ 7年 ,平均 2年 3个月 ;有明确外伤史 1例 ;合并脊髓  相似文献   

12.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分析其手术时机、手术技巧、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56例患者的外科治疗过程,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及侧后方入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术后55例经随访1年以上,1例随访2个月。39例,良8例,可5例,差4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压迫症须早期手术治疗,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及侧后方入路的次环状减压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后路全椎板减压+胸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至2008年间胸椎黄韧带骨化病例27例。患者术前均常规给予X线、CT及MRI检查。手术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术后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27例患者术后1年内优良率77.8%,手术总有效率85.2%,1年后优良率85.1%。VAS评分应用专用评分尺,患者总满意度为66.6%,1年后总满意度为75%。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胸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为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MRI及CT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后,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患者12例38个节段(下胸段22个,中胸段6个,上胸段10个),均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41个月。参照Epstein et al标准评分:优6例,良4例,可2例。结论临床表现结合MRI及CT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有效手段;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显微镜微通道单侧入路治疗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镜微通道单侧入路治疗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肌酸磷酸激酶(CK)水平,采用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0(10.1±5.7)个月.手术时间7...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讨论其病因、病理、手术效果与并发症。方法:对手术治疗的75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最常见早期症状是下肢麻木、无力和间歇性跛行。手术方法均采用椎管后壁和骨化韧带切除减压,按“孤立-磨薄-整块-切除”的揭盖法将病变节段椎管后壁切除,解除对脊髓和硬膜的压迫。结果75例中,无一例加重,术后55例随访1.5年以上,9例经短期观察。优34例、良19例、可6例、差5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病表现复杂。手术治疗须谨慎操作。手术近期效果良好,但并发症较多。“孤立-磨薄-整块-切除”揭盖法有助于防止脊髓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椎体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分析手术治疗的 5 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骨桥形成 2 8例 (占 5 4 % )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骨桥与黄韧带骨化位置的关系 :骨桥与骨化黄韧带紧邻者 15例 ;其中 ,4例在某些节段可见黄韧带骨化与骨桥发生于同一间隙 ,间隔一个椎间隙的 10例、间隔 2个椎间隙的 1例、间隔 3个椎间隙的 2例。②骨桥形成的节段 :形成于一个椎间隙的 14例、2个椎间隙的 7例、3个椎间隙的 5例、5个和 7个椎间隙的各 1例。③骨桥形成的特点是在椎间形成高密度的连续骨化影。这种表现主要发生在与黄韧带骨化节段相邻的部位。结论 骨桥形成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出现是退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进一步说明胸椎黄韧带骨化是脊柱退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手术治疗的9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治疗前(T0)、术后6个月(T1)、术后12个月(T2)、术后24个月(T3)的下腰痛评分及改善率。根据疗效评估结果将受试者分成优、良组(A组)和可、差组(B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术前JOA评分、影像学分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96例经24个月随访,疗效评估结果显示:74例为A组,优44例(45.8%)、良30例(31.3%);22例为B组,可17例(17.7%)、差5例(5.2%)。所有受试者T3时JOA评分较T0时显著提高(P0.05)。2两组患者的性别、体质指数、影像学分型、合并其他脊柱病变症状及术前MRI T2相脊髓内高信号情况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年龄60岁者52例(70.3%),病程24个月者53例(71.6%),中上胸节段者50例(67.6%),椎管面积残余率≥50%者48(64.9%),术前JOA评分为(7.0±1.5)分,各项依次高于B组的9例(40.9%)、8例(36.4%)、9例(40.9%)、8例(36.4%)、(5.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60岁、病程≥24个月、手术节段累及胸腰段、椎管面积残余率50%及术前JOA评分6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病程、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JOA评分均为影响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功能失衡造成。目前常见的骨质疏松症药物旨在抑制骨吸收。为了更有效地治疗骨质疏松症,刺激新骨形成将是重要策略。成骨细胞特异转录因子Osterix(Osx)是骨形成及成骨细胞分化必需的转录因子,被认为是骨分子开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已经证实Osx与骨质疏松表型相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Osx的作用机制,包括探索Osx上游调节因子。骨质疏松症迫切需要促骨形成新药,Osx是理想的新靶点。而临床上的另外一种疾病为寻找Osx上游因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那就是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黄韧带骨化是脊柱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性疾病,在骨外组织黄韧带里刺激了新骨的形成,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黄韧带骨化的一些机制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力学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以及微量元素、Notch信号通路、miRNA及炎症因子等。最新发现的一些参与黄韧带骨化的相关因子能够刺激Osx基因的表达,希望通过对黄韧带骨化致病机制的研究,为寻找Osx上游调节因子进而研发促骨形成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