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科学的所有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着对人们行为的假定,医德教育自然也更应以人性为基础,只有在全面把握人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医德教育,才能进一步缓和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2.
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幸福为目的,符合人性、尊重人性的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塑造人的气质,气质升华为精神,使人崇高,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薛静  王庆光 《黑龙江医学》2000,4(4):179-182
《红字》表达的深刻含义一直以来都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文中从人性这个角度来诠释《红字》中3个主要的人物,探讨在清教的专制统治下,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以及主人公在此压制下人性的发展,以此揭示作者霍桑本人的内心世界,即内心对爱的欲求以及呼吁人以极大的勇气抛弃虚伪、回归真实的人性。  相似文献   

4.
人性照护理论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著名护理学教授、护理理论家华生(Jean W atson)博士于1979年创立。她的人性照护理论包括10个人性照护因素:(1)形成人性-利他主义价值体系;(2)护士在护理实践中为患者灌输信心与希望;(3)培养对自己及他人的敏感性;(4)发展助人-信赖的关系;(5)增进并接受正、负向感受的表达;(6)护士使用系统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决策;(7)增进人际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8)提供支持性、保护性及纠正性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环境;(9)协助满足人的需要;(10)允许存在现象的力量。她强调人性照护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人性照护必须是护理人员结合科学与人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假设看“非指导疗法”与“无为”思想的共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系统理解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非指导”与“无为”这两个概念关于人性假设的共通性。比较分析的过程建立于这样一个平台:“非指导”与“无为”概念都可以用来作为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技术。罗杰斯“非指导”方法所蕴含的人性假设是指某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即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自我成长的能力,无需他人过多的指导;而老子“无为”所蕴含的人性假设是指某种后天生活之中的本然状态,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来面目,不应该受到任何干扰。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核心素养理念是从国际教育界移植到中国的,面对当下国内教育中“人”的缺失现象,改革新理念首先需要建构教育的人性基础。教育史上“自然人”“社会人”等各种“人”的形态设计,都因其片面性而走向“抽象的人”,致使人的教育导向“物性”而失却“人性”。梳理和分析人性结构,并以此确证人的形而上学特性应该成为核心素养内涵的遵循,进而探寻建构核心素养内涵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何亚莉 《甘肃医药》2011,(4):242-243
目的: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根据人性假设理论,将护理人员归纳为4种假设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根据不同的人性实施不同的防范护理差错事故和优化人性的措施。结果: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护理差错事故从0.5%降为0。结论:正确认识和充分把握人性,弄清人性本质和劳动态度及责任心的关系,预见性地采取防范措施和优化护士的人性构成,是从根本上防止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人性假设”是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理论逻辑前提。管理学与教育学分别极端地反映了人类“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终极诉求,因此尽管各自有诸多的人性假设,但最终却可以概括性地归纳为“效益人”和“圣贤人”假设。高等教育管理学脱胎于管理学与教育学,其人性假设因其总是处于“效益人”和“圣贤人”的两难困境之中,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摇摆徘徊,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管理的异化,也阻碍了学科自身的发展。高等教育管理目标及其主客体的特殊性说明管理学与教育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再适用,只有在“主体间性”的指引下导入“沟通理性”才有可能使高等教育管理走出尴尬处境,而“沟通理性”基础之上的人性预设必然也只能是“自由人”。  相似文献   

9.
叙事医学的核心是对人文精神的推崇,它属于医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交叉领域,有助于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打破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隔膜, 建立起医患情感共同体,因此叙事医学也可视为人性医学,能够让医学人文精神得以发扬。本研究以叙事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其医学价值为出发点,探讨通过培养医学生人文关怀观、传承祖国医德,借鉴国外医德及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措施来培养医学生叙事医学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西政治制度设计中的“人性假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席勒的游戏理论揭示了现代文明发展中人性的分裂问题 ,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对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20世纪文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游戏和形象文化的发展 ,但这种发展的趋势与席勒的期待不同 ,不是使人性重新整合 ,而是在商业行为的驱动下使游戏变成自我麻醉的狂欢 ,形象变成平面化的幻象  相似文献   

12.
基因增强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基因增强在有望治疗人类基因性疾病和提升人类能力、性状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从伦理视域展开,支持基因增强的一方从人性的开放与未完成状态出发,提倡将基因增强作为人性向善与促进社会公平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案,并且认为基因增强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相反,基因增强还有助于道德提升。反对者则从人性的完整性出发,认为基因增强给人的尊严带来挑战,会造成人类身份认同危机,并且对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严重的冲击作用,也是对自然秩序的僭越。对支持与反对基因增强的伦理观点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基因增强所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政府及市场作用的发挥可以得到合理解决,而其所引发的人性问题则较为复杂,对于自然标准的设定缺乏立足依据,同时,基因增强也让人进一步反思人与技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思想家林谟曾经说过:“自然科学、哲学甚至自然哲学等一切科学均或多或少与人性有关;它们不论看起来与人性离得多远,总会通过这种或那种途径回到人性。人性是一切科学的首都或心脏”。因此,医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更是一门“仁学”。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医疗技术和人学人性完善的统一。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理念,呼吁医学教育人性化,顺应医学的发展方向。然而,时至今日,纵观医学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医学教育方面,存在着人性关注明显不足的现象。1医学教育人文缺失呼吁人性化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统一体。人性是一个系统的整体,自然性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性既实现人的自然存在,又产生人的精神要求;精神性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而医学人性化,是指医学“化”为人性,把人性的要求渗透到医学理念、医学教育和医学实践中去,用人的方法去理解、关爱病人,特别是关爱病人的精神需要。医学人性化,强调人的主导地位,一切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中心。古人云:“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强调人命至重,以人为本的医德观;医道之本,在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4.
生老病死是人类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终点。临终关怀是我国传统孝道与现代医德的综合体现。医生的仁德之心不仅体现在对生命的救治上,在患者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刻,更需要医务工作者用优秀的医德来慰藉患者孤独绝望的心灵,给患者以生命的尊严和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性照护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实施人性照护而采取相关护理措施,并与常规组相对比,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肝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人性照护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高于常规组(78%),肝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着不同于其他疾病的复杂性,人性照护提供的个性化心理护理、人文生活护理、整体化的基础护理,以及有实质举措的健康教育,使乙型肝炎患者感受到人性关怀的温暖和人性回归,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是提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保证慢性乙肝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预测了人体“克隆”的社会后果,在肯定“克隆”技术的巨大科学价值的同时,剖析了复制生命对人的价值、社会多样性、人类进化、婚烟制度、社会结构、道德伦理的峻挑战,由此提出了作者对“克隆”技术条件下科学与人文、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思考,呼呈保持人性对技术的驾驭,用人类价值评判和防止“克隆”技术可能导致的人性荒芜,人“异化”为技术的工具和附庸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7.
它的通体透明,说明主人活得真实,坦诚,无所遮拦…… 卫生间在家庭居室中是很私密的区域,它和人的联系最为直接,可以说最“人性”的一面都会在这里体现。日本有句名言:“只要看一个家的玄关和卫生间,就可以知道主人的品性。”  相似文献   

18.
医德是医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道德一般是指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与礼貌、纪律等同样都是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医学与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医师的职业道德——医德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历来极为重视医德的修养和教学,认为:“医之道,必先正已,然后正物”。就是说医师行医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  相似文献   

19.
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应该是造福于人类,而不应有损于人类。一个人的道德培养应自幼开始,一个医生的医德培养应自医学生开始。一、浅谈道德与医德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论语》《墨子》《孟子》等著作,论述了深执的伦理观念。做为一个大国的公民也应具有好的社会公德及个人道德。而医德乃医务人员的职业使命,救死扶伤本身就蕴含着高贵的医德。医生行医,必行其德,医与德之关系就如鱼儿离不开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道德教育与医德教育的本质,对德育性质与功能从本质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围绕此设题展开深入分析,给出了提高医德教育实效的对策建议,并阐述了理论与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