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采用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是近十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心肌保护方法,较之传统的冷晶体液灌注心肌保护有较好的效果。我院自1993年来,采用温血诱导停搏加末次温血灌注心肌,应用于风湿性瓣膜病瓣膜置换术50例,包括各种瓣膜置换。其中心功能Ⅱ级8例,Ⅲ级26例,Ⅳ级16例,停跳液配方为改良托马斯配方,温血灌注液为33℃左右氧合机血加1单位的含钾停跳液。阻断主动脉后,于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窦灌入氧合温血,灌注量为每千克体重10mL,于2~3min内灌完,开放主动脉前再灌入含半量钾的氧合温血,结果全组自动复跳率为86%,无一例复跳失败,均较传统的冷晶体灌注液法高,心率失常为4%,提示温血灌注保护心肌技术较冷晶体灌注保护心肌的效果更好,但强调在灌注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杜绝污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尼可地尔超极化停搏对小香猪体外循环(CPB)下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对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12只幼年小香猪,建立CPB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以高钾去极化含血停搏液(对照组)和尼可地尔超极化含血停搏液(实验组)经主动脉根部灌注使心脏停跳。记录心脏停跳前及复跳后心电活动情况;于CPB开始即刻(T1),阻断升主动脉后45、90 min(T2、T3),开放升主动脉45 min、90 min、6 h(T4、T5、T6)采静脉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开放升主动脉90 min时留取心肌标本检测c-Fos蛋白及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心脏复跳后,实验组有4例出现一过性室颤,对照组仅有1例,两组一过性室颤发生率比较P〈0.05;②实验组T3、T4、T5时点血清cTnI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③实验组c-Fo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18±0.09)%,对照组为(0.29±0.12)%,两组比较P〈0.05;④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尼可地尔超极化停搏对CPB下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降低c-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温血连灌的心肌保护机制,对温血连灌与冷晶体液间灌的血清肌钙蛋白I(cTnI)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将风心瓣膜病患者20例,随机分为冷晶体液组(冷晶组)及温血组。冷晶组采用含钾冷晶体液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首次剂量15ml/kg,每30分钟重复灌注一次,剂量减半。温血组采用氧合温血含钾停搏液连续灌注,开始剂量为8ml/(kg·min),心脏停搏后按0.2ml/(min·kg)持续灌注。分别于麻醉前、主动脉开放、术后6、12、24、72小时采集静脉血,用双抗体固相夹心放免法测定血清cTnI浓度。结果两组麻醉前cTnI无明显差异(P>0.05),以后各时间点冷晶组均较温血组含量增高(P<0.01)。认为温血组与冷晶组比较,能明显减轻体外循环过程中的心肌损伤,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极化停搏对体外循环(CPB)中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变化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75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3组。应用猫体外循环模型。并行循环组:CPB建立后不阻断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仅行并行循环150min;去极化停搏组:阻断主动脉60min,再灌注60min,心脏停搏液使用高钾St.Thomas液;超极化停搏组:心脏停搏液使用含吡那地尔的低钾St.Thomas液,余处理与去极化停搏组相同。测定CPB过程中各时间点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并计算胆固醇磷脂比值(CP),同时测定心肌组织磷脂酶A2(PLA2)的活性。结果:主动脉阻断期间去极化停搏组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明显减少但CP无明显变化,再灌注期间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进一步降低,同时伴有CP升高;主动脉阻断及再灌注期间超极化停搏组心肌细胞膜总磷脂及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去极化停搏组,且CP未发生明显变化。主动脉阻断及再灌注期间去极化停搏组心肌PLA2活性较主动脉阻断前明显上升,超极化停搏组心肌PLA2活性升高,但明显低于去极化停搏组。结论:超极化停搏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期间心肌细胞膜磷脂和胆固醇的丢失,这可能与心肌PLA2活性受到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St.Thomas停搏液(STH液)、氧合血停搏液和组氨酸一色氨酸一酮戊二酸停搏液f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HTK液)对未成熟猪围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期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21只年龄为(15~20)天、体重为(4.5~8.0)kg的中华小型猪随机分为STH液组、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每组7只。分别于CPB前(T1)、升主动脉阻断(aorticcross—clamping,ACC)后10min(T2)、升主动脉开放(cross—clampingremission,CCR)后5min(T3)、CPB后5min(T4)、CPB后60min(T5)、CPB后120min(T6)抽取颈动脉血,实验结束后取少量右房心肌组织。ELISA法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Ⅰ(cTnI)的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同时记录每只动物的用血量。结果停跳前各组血浆CK—MB、cTnI、cTn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外循环进行,各组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逐渐增加,HTK液组和氧合血停搏液组心肌生化标志物漏出率小于STH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和HTK液组相比,血浆心肌生化标志物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氧合血停搏液组、HTK液组动物心肌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Flameng评分低于sTH液组(P〈0.05)。结论氧合血停搏液和HTK液组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程度小,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效果均优于STH液组。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临床资料相近似的心脏瓣膜病患者20例,根据术中使用心脏停搏液不同,随机分为二组:①冷氧合血间歇灌注组;②持续温血停搏液组。观察了心肌能量代谢变化及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的改变;同时亦进行了临床资料观察。结果表明:持续灌注温血停搏技术可以充分保证心肌在常温停跳时的氧供,保存和增加心肌能量的储备,避免了心肌缺血缺氧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UBIO)心脏停搏液冠状动脉间断顺行灌注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20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CPB中实验组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体血心脏停搏液问断灌注;对照组用等量4℃St.Thomas Ⅰ号冷晶体液作为心脏停搏液间断灌注,两组其余操作相同。结果 开放升主动脉后,实验组冠状静脉宴血清cTnI、CK-MB水平和左心室心肌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心肌SOD活性和A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实验组左心室心肌纤维结构完整,细胞内线粒体轻度水肿,而对照组心肌纤维部分断裂、溶解,线粒体基质外溢,糖原颗粒减少。结论 UBIO血心脏停搏液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且能减少心脏停搏液的灌注次数,延长心脏停搏时间;本研究为UBIO血心脏停搏液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温、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在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被随机分为温血间断灌注组(n=18)和冷血间断灌注组(n=18),分别于体外循环前,主动脉开放后30分钟、6小时、24小时采集动脉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二尖瓣置换患者在主动脉开放时从冠状静脉窦抽取静脉血,检测乳酸浓度.部分患者于主动脉阻断前,开放后30分钟分别取右心房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结果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两组各时间点血清cTnI浓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温血间断灌注组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高于冷血间断灌注组(P<0.05),两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近似.结论瓣膜置换术中温血停搏液间断灌注的心肌保护作用与冷血停搏液间断灌注近似,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自旋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细胞膜近亲水端的疏水区和疏水核心流动性的影响,评价3种心肌保护方法的作用。方法:将猫分为5组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体外循环中猫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结果:升主动脉阻断期间和再灌注早期,各组各时间点序参数(S)和旋转相关时间(τc)均明显增大,至再灌注60分钟达峰值后开始恢复;未行心肌保护增大最明显,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增加最小且恢复最佳。结论:常温体外循环温血停搏液持续顺灌对心肌细胞膜的保护效果优于另两种方法,但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CP)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0例房间隔缺损(ASD),或室间隔缺损(VSD)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CP停搏液组和冷晶体高钾停搏液组。2组患儿均于体外循环(CPB)前、主动脉阻断10 min、转流结束后,术后2 h和术后12 h,抽取中心静脉血2 mL,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分别记录临床观察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手术结束后及术后12 h多巴胺用量)。结果:CP组临床观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2组CK-MB和cTnI浓度均于主动脉阻断后开始上升,于转流结束后达高峰,与CPB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实验组主动脉阻断后各时点升高的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心内直视术中,应用含CP的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于转机前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mg/kg。分别于主动脉插管后(T1)、开放主动脉前1-3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主动脉开放后120min(T4),主动脉开放后720min(B)共5个时间点进行抽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记录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心律失常(室速/室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清SOD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SOD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SOD浓度逐渐上升,在T4时间点达最高值(P〈0.05),T5时间点下降;组间比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在T4时间点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MDA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MDA浓度随时间点的推进逐步增高,于T4达最高值(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MDA浓度也逐渐升高,在T4时间点达高峰,B时间点下降,两时间点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4、L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比对照组MDA的上升幅度小。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共出现室颤2例,占20%,室速1例,占10%,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出现室颤1例,无室速发生;对照组室速室颤持续时间3min,电击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室颤后36s自动转为窦性心律。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对照组所需时间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临床剂量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使患者血清中的SOD浓度升高,有效降低MDA的浓度,缩短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缩短其时间,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3组:围手术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黄芪注射液,手术体外循环时给予黄芪注射液预充,体外循环过程中再次给药;体外循环组只是在体外循环预充及过程中给予黄芪注射液;对照组不给药。三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主动脉开放和术后检测不同时期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清肌钙蛋白T(eTnT);在手术前、后比较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结果围手术期组和体外循环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对照组低(P〈0.05)。围手术期组CK—MB、cTnT水平及心电图ST段变化程度较体外循环组低(P〈0.05)。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中,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脏能量供应,有效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对心肌起到明显保护作用,围手术期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持续低温灌注体外循环(CPB)不降温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温组和低温组各30例,对比研究两组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体温、多巴胺使用情况、血尿、心包纵隔总引流量、血细胞水平等检测指标间的差别。结果常温组CPB时间较低温组短(P〈0.05),术后总引流量、使用多巴胺的量和时间以及血尿的发生较低温组低(P〈0.05),手术时间较低温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心脏持续低温自体氧合血灌注体外循环不降温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心肌保护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孙志鹏  乐江 《山东医药》2010,50(23):29-31
目的 探讨艾司洛尔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体外循环(CPB)过程中心肌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将16例行CPB下心内直视术CCH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例,两组手术方法及麻醉方法均相同,但自麻醉诱导至术毕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泵注艾司洛尔3 mg/(kg·h)及等量复方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并分别于转流前(T1)、主动脉阻断后30 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术后24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于T1、T3取右心耳组织测定心肌组织腺甘酸含量及线粒体肿胀度(MSD).结果 观察组复跳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多巴胺用量、ICU滞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与T1时比较,两组T3和T4时血清CK-MB和cTnI水平明显升高、T3时心肌腺苷酸含量显著减少,MSD显著升高(P均〈0.01),但观察组变化幅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司洛尔可通过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等途径减轻CCHD患儿CPB过程中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成人瓣膜手术体外循环中应用不同利尿剂对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与呋噻米用于成人瓣膜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对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分为托拉塞米组(A组)30例,呋噻米组(B组)30例,分别在CPB前、升主动脉阻断后15min、升主动脉开放15min、CPB停机时和术后2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K+、Na+、Mg++及Ca++离子浓度。同时记录2组患者转机中尿量及自动复跳率。结果:2组患者转机前、阻断升主动脉后15minK+、Na+、Mg++及Ca++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15min血K+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Mg++、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机时及术后2h,2组患者血K+、Na+、Mg++及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转中尿量及自动复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托拉塞米可以用作CPB下瓣膜置换术的利尿剂,但要注意防止复跳时的高钾。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提取物对体外循环脑损伤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银杏叶提取物(GBE)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44例需CPB下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在CPB预充液中加入GBE(2mg/kg体质量),对照组应用常规预充液。分别在术前、主动脉阻断后1h、术后6、12、24、48h抽取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IL-10、IL-18和S100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IL-10在术后6h开始升高,至术后48h达高峰,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IL-18主动脉阻断1h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12、24、48h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S100蛋白自CPB结束开始升高,持续至实验结束;自主动脉阻断1h开始至术后48h血清S100蛋白水平对照组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CPB心脏直视手术细胞因子IL-18参与脑组织损伤过程,GBE可调节细胞因子,显著减轻CPB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初步评估新型动脉微栓滤器一体化氧合器(ALF-MO)在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CPB)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共有44名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试验组(n=22)患儿采用含ALF-MO的CPB管路;对照组(n=22)患儿采用常规独立动脉微栓滤器(ALF)的CPB管路。对比研究两组患儿在围CPB期的悬浮红细胞(PRBC)用量、血气变化和术后早期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CPB中的预充量明显少于对照组预充量(P0.05)。试验组总PRBC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患儿在CPB30min时的血红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代谢缓冲碱B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时点的各项血气指标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气管插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均无死亡,无中枢视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ALF-MO在先心病患儿CPB中应用是安全可靠的,同时为实施节约用血和改善患儿预后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使用添加紫外线照射充氧血(UBIO)预充液对患者红细胞膜ATP酶的作用.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于全身血液肝素化后通过锁骨下静脉按10 ml/kg体重放血或使用库血行紫外线照射并充氧后加入预充液,对照组使用等量生理盐水,其他处理两组相同.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后(T1),转机30 min(T2),开放主动脉30 min(T3)、2 h(T4)及术后第1天(T5)抽取动脉血测定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结果 体外循环开始后,两组T2~T4时点红细胞膜Na+-K+-ATPase、Ca2+-Mg2+-ATPase活性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T2~T4时点活性水平较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UBIO通过减轻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对体外循环手术红细胞膜ATP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幼儿体外循环(CPB)手术的最佳超滤方法。方法将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CPB术中对照组应用平衡联合改良超滤,观察组应用静脉—动脉方向持续超滤。观察两组超滤及手术时间、炎症介质排除、血液浓缩、脏器保护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超滤时间、手术时间缩短(P均〈0.05),超滤后炎症介质排除、血液浓缩指标无统计学意义;停CPB后超滤期间体温、动脉血压稳定,术后肺功能损害减轻,术后24h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血管活性药辅助时间均降低(P均〈0.05)。结论婴幼儿心内手术CPB中采用持续超滤的效果优于联合超滤法;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血细胞因子、心肌核转录因子(NF)-κB)和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并试图说明其临床意义。方法:20例年龄1~9岁的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房、室间隔缺损矫正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10例)和异丙酚麻醉组(Ⅱ组.10例)。麻醉诱导:咪唑安定,芬太尼,泮库溴铵。麻醉维持:Ⅰ组,吸入0.25%~2%安氟醚,Ⅱ组,持续输注异丙酚15~20mg/kg·h。两组分别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动静脉穿刺完成后稳定10min(T0),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阻断25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停止体外循环2h(T4)采集血液标本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右房插管和缺血再灌注30min取右房心耳组织标本,观察NF-κB和ICAM-1的表达。结果:两组患儿TNF—α在术中和术后无显著差异,IL-6于术中和术后均升高,且Ⅰ组的明显高于Ⅱ组(P〈0.05)。再灌注30min后Ⅰ组心肌组织NF—κB和I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期间,全身炎症反应被激活,心肌细胞NF—κB和ICAM—1过度表达;异丙酚能减轻其炎症反应,抑制心肌NF-κB和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