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为造血干细胞功能衰竭 ,骨髓增生低下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和发热的疾病。已证实AA有造血干 /祖细胞的过度凋亡[1~ 3 ] 。但AA过度凋亡机制研究不多[3~ 6] ,多涉及Fas[2~ 5] 。bc1- 2家族中包括多种抑制凋亡基因 (以bcl- 2为代表 )和促进凋亡基因 (以bax为代表 )已为周知。为此 ,为进一步研究AA细胞过度凋亡的机制 ,本文分析 30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Fas、bcl- 2表达 ,凋亡率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对象 收集 1999年 4月— 2 0 0 0年 3月住院初…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淋巴细胞凋亡增加的机制。方法 :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重型再障患者血清对正常人淋巴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及PML表达的诱导作用。结果 :10例重型再障患者血清作用后的淋巴细胞的凋亡率较正常人血清作用后明显增加 (P <0 .0 5 )。同时 ,PML蛋白也明显高表达 (P <0 .0 0 1) ,两者呈正相关 (r =0 919,P <0 .0 0 1)。结论 :重型再障患者血清可诱导淋巴细胞PML蛋白的高表达 ,从而导致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脐血造血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人脐血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提纯的再障血清抑制物加到人脐血造血细胞培养体系中 ,采用形态学观察及 TUNNL 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 :2 0例脐血造血细胞分别与 0 .1μg/m l,1μg/m l,10 μg/m l的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份共同培养后 ,凋亡细胞发现率分别为 3.5± 1.6 % (P>0 .0 5 ) ,41± 9.8 (P<0 .0 1) ,6 0 .3± 18.2 (P<0 .0 1) ,而对照组为 2 .6± 1.5 %。结论 :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量与脐血造血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证明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份与造成血细胞凋亡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推测造血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因多种病因造成骨髓造血组织显著减少,从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发生的一类贫血.患者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药物及不明原因引起骨髓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所致红髓被脂肪代替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190 4年Chauffard提出再障的名称 ,196 1年Till和McCulloch第一次用实验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随后学者们也发现再障时造血干细胞减少。1971年Knospe和Crosby认为再障有造血干细胞损伤亦有造血微环境病变。 70年代后有些学者认为一些再障是由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使造血干细胞受抑制的一种疾病。 1976年Camitta等将再障分为严重型和轻…  相似文献   

7.
8.
9.
我国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研究现状王玉华,张凤琴(临沂医专内科学教研室,日照市东港区小后村医院)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病因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血液病。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类,原发性较少,病因不明;继发性居多,病因诸多。一般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将 79例CA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 )和对照组 (39例 )。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 ,治疗组用补肾活血通络方加西药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免疫磁珠分离系统 (MACS)分离纯化骨髓CD3 4 + 细胞 ;用DNA末端原位标记 (TUNEL)技术分析骨髓CD3 4 + 细胞原位凋亡状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 37.50 %、2 5 .0 0 %、87.50 %和 2 0 .51 %、1 7.95 %、61 .54 %。 2组疗效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治疗前 2组骨髓CD3 4+ 细胞的凋亡率较健康组明显增高 (P <0 .0 1 ) ,治疗后治疗组骨髓CD3 4+ 细胞的凋亡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 ,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疗效高、毒副作用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抑CAA患者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 ,使骨髓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抑制物诱导人脐血造血细胞凋亡作用。方法提纯的再障血清抑制物加到人脐血造血细胞培养体系中,采用形态学观察及TUNNL法测定细胞凋亡。结果20例脐血造血细胞与0.1μ/ml,1μg/ml,10μg/ml的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共同培养后,凋亡细胞发现率分别为3.5±1.6%(P>0.06),41±9.8%(P<0.01),60.3。18.2%(P<0.01)而对照组为2.6±1.5%。结论再降血清抑制蛋白组分量与脐血造血凋亡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证明再障血清抑制蛋白组分与造成血细胞凋亡有一定的量效关系,推测造血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再障发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黄梓伦 《广东医学》2001,22(12):1105-1107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在发展中国家较常见,病程冗长。重型AA(SAA)和非常重型AA(VSAA)治疗困难,病死率高。SAA定义:下述4项中有3项,持续3周以上: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 ×109/L,网织红细胞<10×109/L,骨髓(BM)活检造血组织<80%。VSAA定义:中性粒细胞<0.2× 109/L,其余同 SAA[1]。对SAA的治疗,除了症状治疗,刺激BM造血等基本治疗外,治疗总的原则是通过干细胞移植取代BM中脂肪细胞;通过免疫抑制剂治疗(IS)终止淋巴细胞的攻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血浆可溶性Fas ,FasL(sFas ,sFasL)水平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 ,探讨CAA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择经确诊的CAA患者 39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检测细胞凋亡及sFas ,sFasL水平。结果 CAA患者血浆sF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二者变化水平呈负相关。血浆sFas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AA患者血浆sFas水平显著降低可导致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 ;CAA发病过程中不但存在凋亡因素的增多 ,而且存在抗凋亡因素的减少  相似文献   

14.
居发明 《当代医学》2013,(13):40-41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强化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06年5月-2012年5月在扬州市宝应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2例,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一次滴注ATG要超过4h,连续给药5d,在使用ATG治疗完毕1个月后,患者后口服CSA,剂量为5mg/(kg·d),疗程一般不低于3个月;在ATG治疗刚结束时进行口服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持续15d用量减半,30d可停药。结果 22例患者中有5例基木治愈,6例缓解,5例显著进步,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2.7%;大多数患者的血象改变明显;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数量以及病程不会影响到手术临床效果;所有患者术中不良反应经有效处理均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采用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主的免疫抑制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吴炜  杨明珍  夏瑞祥  李庆生  黄震琪 《安徽医学》2017,38(12):1523-1525
目的 探讨免疫抑制联合脐带血输注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SAA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37(2~51)个月,总有效率为81.3%,2年无病生存率为81.3%,总生存率为87.5%.所有患者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14 d,13例有效患者脱离输血时间为治疗后25~180 d.监测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1例患者治疗后56天脐血100%嵌合,第125天血常规恢复正常;1例患者治疗后第7天检测脐血100%嵌合,第25天转为受者100%嵌合,余14例患者脐带血均未植入.结论 强化免疫抑制联合脐带血输注治疗成人SAA,并发症较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简称再障是多种原因引发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其分子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临床上也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及病理生理学作用正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在生物体内NO作为一种反应极强的效应分子,不仅参与杀灭病原微生物和攻击肿瘤细胞,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O能够影响正常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和调亡,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的相关性,解析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方法]选择9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其中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肝肾阴虚者各30例;另设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技术检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和正常人骨髓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且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组间Fas蛋白、FasL蛋白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按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与肝肾阴虚组次序依次升高。[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与Fas、FasL蛋白表达存在相关性,可作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报告了60例再障,其中慢性再障(CAA)21例,重型再障Ⅰ型(SAA—Ⅰ)28例,重型再障Ⅱ型(SAA—Ⅱ)11例;有可能致病因素者24例;并发肺炎、心衰、败血症等25例,慢性再障多采用以康力隆为主的综合治疗,急性再障多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其中3例检测T 细胞亚群,T_4/T_(?)>1,并采用大剂量强的松龙治疗,2例进步.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28例,其特点是临床症状重,病情进展快,外周血3系细胞减低明显,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严重,疗效不佳,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