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麻风菌的二酚氧化酶有助于解释麻风的一些尚无答案的问题。在结核样型呈离心性扩展的损害边缘上可以找到细菌,色素减退就见于这种边缘上,表明细菌繁殖与色素障碍有关。将正常人的皮肤冷冻切片放在多巴(3,4二羟苯丙氨酸)溶液中孵化,色素层可氧化这种氨基酸而变黑。此氧化是由二酚  相似文献   

3.
新生隐球菌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生隐球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日益受到重视,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在其毒性因子方面。现有的研究证明酚氧化酶是新生隐球菌的重要毒性因子之一。从酚氧化酶合成的影响因素,分子特性,基因调控,可能的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新生隐球菌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新生隐球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日益受到重视 ,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特别是在其毒性因子方面。现有的研究证明酚氧化酶是新生隐球菌的重要毒性因子之一。从酚氧化酶合成的影响因素 ,分子特性 ,基因调控 ,可能的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有2位矫形外科医生首先着手探索麻风病人手部功能的恢复。Riordan 1949年在卡维尔曾为麻风病人做了肌腱移植;Brand 1953年于维罗尔开始为麻风病人的手做矫形手术,并于1966年到卡维尔创建了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6.
Prabhakaran报告,由尸检脾脏所获之麻风分枝杆菌中有酚氧化酶,但尚未见关于麻风患者血清中有O-二酚氧化酶的报告。本文作者描述了麻风患者血清和皮肤组织中O-二酚氧化酶的水平的研究。作者对15例健康人,15例结核样型麻风及15例瘤型麻风进行了研究。O-二酚氧化酶活性是用3,4二羟苯丙氨酸(Dopa),酪氨酸和儿茶酚为底质来测定的。反应混合物包含1毫升0.08克分子Dopa、2.5毫升0.01克分子磷酸盐缓冲液(pH6.5)和以Prabhakaran方法制备的0.5毫升受损皮肤提出物。将反应混合物在32℃孵育15分钟,然后在Bausch Lomb Spectronic-20比色计480nm处读数。  相似文献   

7.
新生隐球菌作为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日益受到重视,黑素是新生隐球菌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在新生隐球菌黑素合成过程中,酚氧化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催化产生黑素的惟一酶类,并且酚氧化酶的含量影响着黑素的产生。本实验试图揭示两性霉素B对新生隐球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64年Pettit等从临床和实验室首次在瘤型麻风中证实继发性氨苯砜耐药病例,并预言迟早会出现原发性耐砜类药病例。本文报告一例父亲为继发性耐砜类药病例的儿童,其后被证实为原发性耐  相似文献   

9.
新生隐球菌白化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的突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的分子机制,进一步研究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之间漆酶基因(CNLAC1)的差异。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白化突变株与野生产黑株在比较研究中发现的差异基因片段;克隆异常片段的PCR产物,用PGEM-T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进行目的基因测序。结果 克隆了产黑株及白化株存在差异的片段,构建了差异基因片段的重组质粒载体,转化后测序发现在1715bp-2617bp之间白化验突变株不仅存在基因片段大小的改变,而且存在碱基序列的改变。结论 新生隐球菌白化突变的分子机制,可能在于其CNLAC1基因在1715bp-2617bp之间碱基序列的改变,而不是基因片段的单纯缺失,白化突变株差异基因片段可能为新生隐球菌病的预后和治疗提供一个靶基因。  相似文献   

10.
皮肤恶性黑素瘤极易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很重要。本文对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大小及广泛程度与预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65例皮肤黑素瘤患者的淋巴结标本,经组织学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的共36例,其中颈部6例,腋窝15例,髂腹股沟区15例。对这36例患者进行2~10年的随访。结果:①组织学证实有转移的淋巴结数目与预后的关系。转移的淋巴结数目≤3个的有16例,≥4个的有20例。前组3例死  相似文献   

11.
麻风的发现方式与早期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的风险与相关并发症,研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20例疤痕子宫妊娠分娩患者(观察组)与115例非疤痕子宫妊娠分娩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宫产仍是疤痕子宫妊娠的主要分娩方式,社会因素仍是主要原因,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胎儿窘迫、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剖宫产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显著低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粘连情况显著较对照组严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疤痕子宫妊娠分娩相比,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分娩存在较大风险,应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  相似文献   

13.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皮肤淋巴增生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以外的组织亦可受累。为了证实是否有骨髓受累,作者对19例MF病人进行了骨髓针吸活检。本研究中19例MF病人,均经组织学证实。男11例、女8例;年龄为31~85岁(平均64岁);病情2月~55年不等;均为2、3、4期患者。其中1例Sézary综合征的病人分类为3期,2例暴发性MF病人分别分类为3期和4期。以上病例根据Radner针吸技术的方法在髂后上脊进行骨髓活检,骨髓和骨髓吸出物进行了连续切片和用苏木素-伊红染色。骨髓印片和周围血涂片用May-Gr(?)wald-Giemsa染色。结果19例病人中仅2例具有病理骨髓所见,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有多次胚停史妇女再次妊娠后50d内血雌二醇的变化特点,以期获得发现早期胚停及预防胚停的有效指标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02例曾经有两次及以上不明原因早期胚停及空胚囊的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严格检查治疗,发现怀孕后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隔日检测血清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 CG)水平、孕酮(P)水平四次,在第2、3、4次同时检测雌二醇(E2)水平,并给予外源性雌激素(补佳乐)1~2片口服治疗。结果:99例患者未出现再次胚停情况,治愈率97%,3例患者分别在54d、62d、70d观察到空胚囊或胚停;99例继续妊娠患者血β-h CG动态变化和P动态变化与3例胚停患者之间均未出现明显规律,而99例E2的变化曲线为持续上升趋势,3例胚停患者补充外源性雌激素(补佳乐)后E2持续上升不明显或者下降趋势,两组之间规律差别明显。结论:E2是早期妊娠预后的有效敏感指标,适当应用外源性雌激素(补佳乐)能有效预防胚停的发生。早期妊娠患者在常规检查β-h CG水平、P水平的同时应该常规连续检测E2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曾报道在麻风流行的挪威沿海地区的水藓类植物中有不可培养的抗酸分支杆菌(AFB).在以此菌接种的九带犰狳中发现抗麻风分支杆菌(ML)特异抗原7的抗体,这强有力地提示这些AFB为ML.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些分支杆菌,作者用更特异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检测了ML在此种群落生境(biotope)中生长的可能性.按Irgens等确立的标准,从挪威Sunnfiorda的Naustdal Parish(北纬61°30′,东径5°30′)5个群落生境  相似文献   

16.
早期梅毒损害于血管周围有显著的淋巴、浆细胞的浸润,在临床和组织学上可拟似各种皮肤病,如银屑病、扁平苔癣、苔癣样药疹等丘疹鳞屑性疾病。如果在组织浸润中能证实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的存在,则将对早期梅毒损害的组织学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为此,作者设计了一个从二期梅毒患者的皮肤损害取活体标本检测特异性抗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再次感染性病患者的相关高危行为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初次及再次感染性病患者 (既往有性病史 )的性病和艾滋病健康知识水平 ,分析再次感染性病的相关高危行为因素 ,探讨干预其相关高危行为而减少感染性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方法 :对在 2 0 0 1年 3月~ 9月性病门诊中确诊的新发病人 ,采取自填性病和艾滋病相关健康知识问卷 ,利用SPSS 1 0 1统计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及相关分析。结果 :性病患者的性病及安全套相关知识偏少 ,而与非固定、固定性伴侣性行为时安全套始终使用率均偏低。再次感染性病的男女患者与非固定性伴侣性行为比率均高于初次感染性病 (既往无性病史 )的男女患者 (P >0 0 5 ) ,其中再次感染性病的男性患者与性工作者性行为比率明显高于初次感染性病的男性患者 ( χ2 =9 62 ,P <0 0 1 )。结论 :对性病门诊患者应加强性病艾滋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提倡在性行为时普及使用安全套 ,以减少其再次感染或传播性病艾滋病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PCR法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鉴定白念珠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进行PCR来鉴定白念珠菌。方法:根据白念珠菌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中编码1MSSVKY^6的序列设计上游引物5‘-ATGAGTTCAGTTAAGTATG-3‘,编码^492NEIVR^496的序列设计下游引物5‘-CTATCTTACAATCTCGTTC-3‘,对白念珠菌ATCC11006,22株临床分离株,7株其它致病性念珠菌,8株致病性丝状真菌,1株新生隐球菌及1份人的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并对PCR产物用酶切方法鉴定,结果:所有23株白念菌均可获得约1.5kb大小的PCR产物,16株其它致病性真菌及人的DNA标本均无扩增产物,PCR产物经BamHI酶切,产生两个大小分别约为1.0kb和500bp的片段。结论:利用设计的引物,扩增角鲨烯环氧化酶基因的开放读框,可以特异地鉴定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9.
吗替麦考酚酯作为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与免疫失调有关的皮肤疾病.能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的皮肤病,有文献记载的近20种.本文对吗替麦考酚酯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和毒副作用进行概述.同时,对吗替麦考酚酯应用较多的皮肤病进行分类叙述,其中包括各临床研究受试者的信息,吗替麦考酚酯使用的剂量、给药时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早期发现麻风病人的社会医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