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儿科脾胃病证治孙华士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在儿科日常临床工作中,有关小儿脾胃病方面,是一个常见病和多发病,这是因为小儿不知饥饱,贪食求多,而大部分家长,又往往溺爱太过,任意乱投食物,不知节制,所以古人说:“病从口入”是有现实意义的。由于小儿不慎...  相似文献   

2.
小儿具有“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再加之小儿寒冷不知自调,故小儿极易感触外邪而引发肺系疾病。献报道国内目前小儿肺系疾病仍然居儿童发病率之首。中医药在治疗小儿肺系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调理机体内部脏腑功能,调动机体正气抗御外邪以及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极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医儿科饮食护理六要素邵阳市卫校(422000)蒋利群主题词儿科护理,饮食疗法,中医护理学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生机旺盛,新陈代谢迅速,所需营养较成人更迫切。但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较薄弱,转输运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上饮食不知自节,生活不能...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范畴,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或气候突然变冷时。小儿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寒暖不知自调,易感外邪。今人贵小儿,饮食厚味,衣被有余。且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因此,小儿感邪最易化热、生滞。小儿脾胃薄弱,或生冷,或过食损伤中阳,正气不足,感邪缠绵难却。针对以上特点,根据临床实际,自拟“清肺化痰健脾汤”治疗小儿咳嗽。  相似文献   

5.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未健,而且往往饮食多不知节制,故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或出现厌食、食滞等消化道疾病。此时的药膳应以健脾胃、助消化为主。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如若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选用药物时应选平性药物为宜。  相似文献   

6.
虫类药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癫痫是小儿时期常见病,临床以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为特征,由于该病屡止屡发,病程迁延,短时间不易根治,严重危害小儿的身心健康,古人称之为“小儿之恶候”。  相似文献   

7.
按摩疗法治疗痫证、痉证、小儿惊风的临床探讨湖南省怀化中医院(418000)张玉芝主题词癫痫/按摩疗法,痉病/按摩疗法,急惊风/按摩疗法,涌泉穴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又名“癫痫”或“羊痫风”。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  相似文献   

8.
小儿阴茎包皮水肿农村春夏多见。农村小儿5岁前多穿开裆裤,喜席地玩耍,不注意卫生,易受毒气侵袭或虫蚁、蚊子叮咬,民间叫“蚯蚓风”、“吹地风”。小儿阴茎包皮水肿迅速,来势很凶,多有瘙痒肿痛不适,甚至小便困难,家长送来就诊,多很惊慌。我们用荔枝草外用治疗16例,效果满意,方法简单,特将这一民间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耗伤而逐渐形成的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小儿疳证又称“疳疾”、“疳积”、“五疳”、“诸疳”等,古代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也是儿科常见病症。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疳疾论》篇中首次将本病治法作了总结。1病机方面吴鞠通指出:父母惟恐小儿饥渴,常给予过量饮食,小儿自己不知饥饱,每遇美食多吃不厌,加之小儿脾胃消化功能尚不健全,导致食滞胃停,脾气因而郁滞,脾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胃不能输布津液,困聚于内,生为水湿,湿聚中焦气机不…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多强调:小儿“纯阳之体”、“热多寒少”、“体禀纯阳,忌用温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剂。笔者认为此说不够全面,忽略了整个机体的统一性。在阴、阳所伤的病例中,往往是阳伤(寒证)重于阴伤(热证),此与小儿生理特点“稚阳”有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阴阳消长、转化、偏盛偏衰的生理病理变化多端,片面强调“纯阳之体”、“忌用温药”是不对的,应根据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病理特点,临症认真分析,合理用药。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小儿热证固然较多,…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泻的一般护理与辨证施护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350003)叶兰林玉贞小儿腹泻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为多见。由于小儿具有“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和“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因而小儿腹泻易耗伤气液,如治疗护理不当,易出现伤阴、伤阳等危...  相似文献   

12.
医学咨询     
高热小儿易出现惊厥,该怎样防治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气候寒冷,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腠理稀疏,卫外功能薄弱,寒暖不知自调,所以此时极易伤风感冒,发热,喷嚏、流涕、咳嗽。有些小儿一旦体温升至39℃以上,立即神志不清,双眼上视,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口吐涎沫、四肢抽搐,使家长惊恐万分,不知所措。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小儿惊厥”,或“高热抽搐”,中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脱肛临床多见。主要是小儿发育尚未成熟,骶骨曲未形成,直肠呈垂直状态,缺乏骶骨的有效承托,极易发生脱垂。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弱,遂令肛门松弛,滑脱不收。故《诸病源候论》云:“小儿患肛门脱出,多因利久肠虚冷,兼用躯气,故肛门出”。根据《内经》“虚则补之”、“下举之”、“酸主收”的原则,补气升提固脱是治疗本病之大法,临床上常用补中益气汤升提举陷,真人养脏汤温补固脱,往往有效。  相似文献   

14.
田螺救人命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不仅诗书画俱佳,而且对医学也略知一二。他除了游历名山大川,赋诗作画外,有时也为黎民百姓医治一些疾病。 一日,好友祝允明宴请唐伯虎,两人饮酒正酣,忽闻后院传来小孩哭声。唐伯虎问:“小儿为何啼哭?”祝允明答:“实不相瞒,三日前小儿腹胀如鼓,小便不利,请了几位郎中诊治,均未见效。不知唐兄可有妙法?”唐伯虎说:“可试试看”。唐伯虎为小儿  相似文献   

15.
在儿科诊断方法中,三岁以下小儿常用观察指纹的方法,并且是儿科独特而重要的诊法。所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长短测轻重”,其中“红紫辨寒热”是说小儿指纹,色鲜红者,多主外感风寒;色紫红者,多为热证。“红色主寒”似乎已成定论,这不仅与临床不符,而且与中医基本理论相悖逆。  相似文献   

16.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个慢性疾病,如果不引起注意,会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甚至危及生命。小儿营养不良的病因有喂养不当,疾病影响和先天不足。因小儿“脾常不足”,所以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者多见。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鼻炎为小儿临床常见病,西医在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短板,中医多以“扶正”立法,实际临床效果亦有所局限。“六郁”理论源自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本文认为小儿变应性鼻炎多因“六郁”致窍闭不通,其中以气郁为先,诸郁相因为病,变生诸证,临证时应以祛邪攘外、开郁通窍为治诸郁之原则,按郁之偏重选择疏宣气机、消积和中、化痰除湿、清热宣窍、活血化瘀之治法进行治疗,以期为中医药临床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喻嘉言为清代著名医学家,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上多有建树,对儿科也颇有贡献。如明确了小儿惊风的病因证治。对小儿表证,力主解肌,而不是单纯发汗解表,“但表法原取解肌,不取发汗”,因“小儿肌肤嫩薄,腠理空虚,断无发汗之理”。喻氏同时认为:“理脾则百病不生,不理脾则诸疾续起”,其  相似文献   

19.
“千寒易解,一热难除”这句源于民间的俗语。却亦道出了传统医学深刻之理。难怪乎,确有不少患者家长认为,小儿易着凉,总以保暖为好,却不知,过份保暖,乱增衣裤,也会致小儿发病,更何况小儿发烧感冒时,衣着过多使出汗而汗湿不得透,热气不得泄,徒伤其表。因汗受湿于衣为湿邪,湿与外邪相合,复伤其表,使病碾转不愈,这样的例子临床碰到太多了,有鉴于患者的护理和医者治疗两方面的益处,还是写出来为好。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四时皆有,尤以夏秋两季居多。本病每因内伤乳食,外感时邪而引起脾胃之升清降浊功能紊乱所致,正如景岳所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医方考》亦载“泻责之脾”。由此可见泄泻治脾的重要性。余在近30年的临床实践中,每遇小儿泄泻亦宗治脾之法,并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变化,因势利导,处方用药,屡获良效,兹举要如下:1 食泻伤食滞脾胃,疏导之品贵轻灵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多不知饥饱,或喂养失当,停乳伤食,脾胃受伤而失运化之权,则病食泻。证见院腹胀满,腹痛肠鸣,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