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方法对2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单侧小关节交锁10例,双侧小关交锁16例)行前路复位植骨融合加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术中无大血管、气管、食管、脊髓损伤。26例均获随访,时间5~6个月。患者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2级恢复。结论前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滑脱并关节突交锁疗效确切,术中只要掌握好复位技巧,能解决脱位和交锁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的方法。方法:采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脊髓损伤32例。结果:经3~26个月平均11个月的随访,临床效果按(A-SIA)神经功能评分,平均提高1~2级。骨折脱位节段完全复位,颈椎序列与曲度恢复正常,无节段性不稳,前路植骨融合均于术后12周获骨性融合。结论:采用后路复位减压植骨内固定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陈旧性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手术策略。方法:14例陈旧性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患者,先前路松解瘢痕等阻碍复位因素,之后进行后路手术解除后方交锁与脊髓压迫并植骨固定,再进行前路植骨固定。结果:14例全部获得随访,无骨不愈合,脱位椎体复位良好,颈椎生理曲度、脱位椎间高度、颈椎的稳定性良好。术后颈部酸痛症状消失;脊髓神经功能按Francel分级,均达E级。结论:前-后-前路I期联合手术策略是一种治疗陈旧性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稳妥、安全、彻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无脊髓损伤的颈椎骨折脱位先后路行撬拨复位,或咬除交锁的关节突使其复位.再由前路进入,切除损伤的椎间组织,复位良好后植骨固定.结果采取撬拨或咬除交锁的关节突全部复位,翻身后复位欠佳再次撬拨复位.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结论对无脊髓损伤的颈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路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手术策略。方法 手术治疗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患者,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23例,双侧关节突交锁45例。所有患者先行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分为复位成功前路手术组(A组,40例)和复位失败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组(B组,28例)。结果 68例复位成功率58.8%,双侧交锁较单侧交锁复位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1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者无恢复。ASIA评分平均提高1~2级,牵引后感觉评分增加,末次随访感觉、运动评分均显著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3 d及术后3、6、12个月定期行X线检查显示椎体序列及椎间高度良好,植骨正常融合,无内置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处理椎间盘损伤并即刻消除颈椎不稳;前后联合入路可以同时处理颈椎骨折脱位和椎间盘损伤,需根据患者损伤类型,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9—2014-12诊治的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45例关节突交锁能复位者单纯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行后路切开关节突复位侧块螺钉内固定术,18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5例因严重肺部感染在术后1个月内死亡(ASIA分级均为A级),其余63例均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2例术中牵拉喉返神经,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植骨块均于术后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术后6个月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3例,B级14例,C级33例,D级12例,E级1例。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满意,应根据损伤的具体情况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以最小的创伤获得颈椎彻底有效减压、颈椎稳定性良好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全身麻醉下轴向牵引结合前路手术治疗伴有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方法对18例伴有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脱位采用全麻下轴向牵引复位结合前路手术治疗,无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伴有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了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对于四肢不完全瘫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所有脱位颈椎恢复正常序列。结论对于伴有不伴有后方结构骨折的关节突交锁的下颈椎损伤,全身麻醉下轴向牵引结合一期前路手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脱位关节突交锁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床旁快速牵引复位在治疗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中的作用,以期找到快速牵引的适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6月~2004年3月颈椎外伤致关节突脱位交锁术前行颅骨牵引快速复位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21例,单侧关节突交锁12例。常见脱位节段:C4,4 8例、C5,6 15例和C6,7 1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床旁颅骨牵引快速复位法,牵引复位成功者均采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复位失败者行颈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85.7%,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牵引复位成功率为16.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3例患者获平均21.6个月(13~36个月)随访。随访病例中植骨融合者均获骨性愈合,颈椎序列良好。结论床旁颅骨快速牵引复位法适用于双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双侧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可先行颅骨快速牵引复位,复位后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单侧颈椎关节突脱位交锁患者宜行后路切开复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2.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在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Ⅰ期联合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7例,手术均在颅骨牵引下经鼻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先采用俯卧位,植入侧块螺钉、减压、复位后,植入棒,运用“弓弦原理”,采用CD旋棒技术恢复颈椎的序列,维持并稍加大颈椎在矢状面上的生理前凸,植骨融合后拆除颅骨牵引置仰卧位,行前路椎体复位、减压、植骨及自锁钛板固定。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以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el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27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6~27个月,平均11.6个月。脱位均完全复位,无植骨不融合。损伤节段稳定,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良好重建及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5例A级、2例B级脊髓功能无恢复,Frankel分级无变化外,其余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8级,其中5例患者达到E级。[结论]颈椎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完全恢复颈椎序列,复位良好,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为一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4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1.5个月。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牢固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早期稳定,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钢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定,为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陈旧性下颈髓损伤的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2005年1月~ 2009年12月,共收治陈旧性下颈椎损伤并引起颈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的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为伤后1个月以上.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与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0例患者获得解剖复位,19例患者复位达到80%以上,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植骨完全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术后ASIA的感觉及运动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所有患者术中无神经损害加重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引起的颈脊髓损伤的治疗应按照脱位程度及脊髓损伤程度选择不同手术方案,手术治疗能够恢复颈椎的序列和高度、解除脊髓压迫,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后前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前路减压、前路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0年3月至2008年5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9-58岁,平均42岁.颈椎屈曲牵张(distraction-flexion stage,DFS)损伤3型24例,4型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及MR检查.用后前路手术减压解除绞锁,然后复位、前路融合并行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以美国国立急性脊髓损伤研究组(NASCIS)和国际截瘫学会(IMSOP)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定位标准,判断颈椎脊髓损伤的平面.ASIA分级判断脊髓恢复情况.术后每个月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骨融合后每半年摄片一次.结果 手术时间为(4.5±0.5)h,术中出血200~500ml(平均360ml),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恢复颈椎椎体的正常序列.相邻节段固定为23例,跨节段固定13例,1例为四节段固定.术后随访16~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X线及CT检查示植骨均在4-8个月内融合,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无脊髓损伤加重和ASIA分级的下降,感觉恢复7~20(平均12.7)个平面,脊髓功能平均提高一级.结论 后前路减压、解除绞锁,前路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关节突绞锁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利于保留脊髓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strategy of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in treatmen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Methods This study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37 cases of lower cervical spine fracture with bilateral joints dislocation. There were 21 males and 16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2 years (19-58). Distraction-flexion stage 3(DFS 3) were found in 24 cases and DFS 4 in 13 cases. All the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X-ray, CT and MRI and confirmed during the surgery. Decompression via posteri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 had been adapted as the surgical strategy. The NASCIS and IMSOP standard were applied to definite the level of 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The ASIA grading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the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the recovery rate. The X-ray and CT were used to observe reduction and bone fusion. Results The mean operative time was (4.5:±0.5) h, and the mean amount of blood loss was 360 ml (200-500 ml). All the incision healed. The two segments fixation was used in 23 cases, 3 segments fixation in 13 cases, and 4 segments fixation in 1 case.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2 months (16-45 months).Postoperative X-ray and CT showed that bone fus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within 4-8 months, without graft displacement, or failure of implants. Spinal cord function did not aggravate, and sensory recovery ranged from 7 to 20 levels (averaged, 12.7). The ASIA grade were improved with an average of one grade. Conclusion To treat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lower cervical spine with bilateral facet joints dislocation, the posterlor-anterior approach and anterior fixation/fusion was benefit to preservation the cervical spinal cord fun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of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16.
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重量牵引复位前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受伤至人院时间3周~6个月,平均2.5个月,人院后行颅骨牵引,逐渐增加重量,难以复位者行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8例患者均获较好的复位,其中6例获完全复位;复位牵引重量10~18kg,平均13.5kg;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按Frankel分级,除1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其余5例均有恢复,分别改善1或2级;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采用大重量颅骨牵引,难以复位者辅以小关节突切除,复位后行前路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Jin DD  Lu KW  Wang JX  Chen JT  Jiang JM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1):1303-1306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外科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颈椎压缩型骨折脱位29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7例,单侧小关节脱位3例,双侧小关节脱位15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A级21例,B级5例,C级22例,D级6例。43例采用前路手术,11例采用后路手术。结果术中均无大血管、气管、食道、脊髓意外损伤。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无一例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于术后12周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96.3%患者术后获得完全复位,术后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无丢失。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无恢复,但上肢疼痛、麻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一定恢复,平均ASIA评分提高1~2级。结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能达到良好的解剖复位,根据颈椎损伤的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经后路切开复位完成下位颈椎稳定手术的方法,以解决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复位的问题。方法 14例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6例前后路手术一次完成,后路手术切开复位,前路椎闻植骨,钛合金自锁钢板(CSIJ)内固定;其余8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择期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4例脱位颈椎全部达到解剖复位,使脊髓受压迫状态解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提高l~2级。结论 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早期切开复位是可行的,对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挽救脊髓残留的神经功能,促进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8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4.3岁.其中6例一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3例两侧关节突关节骨折伴脱位,14例双侧关节突关节骨折脱位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颈椎爆裂性骨折脱位.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损伤分级:A级18例,B级12例,c级6例,D级2例.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4~6个月,38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2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按ASIA损伤分级平均提高1~2级,18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虽无恢复,但神经根性症状,如疼痛、麻木均有一定的缓解. 结论 下颈椎骨折脱位应用颈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不仅可以坚强固定、促进植骨融合、维持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而且便于患者的护理、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是一种有效、可靠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单纯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不伴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手术方案及术后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颈部活动度恢复正常,颈肩部无疼痛;所有患者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前路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以有效达到神经组织减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