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老年组中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X^2=49.07,P〈0.01);有效率(X^2=5.03,P〈0.05)、优良率(X^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年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预后影响。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564例脊髓型颈椎病,其中老年患者191例,占33.9%,非老年患者373例。术后随访2~10年,平均5年3个月。结果 老年组中发育性椎管狭窄(χ~2=4.78,P<0.05)、合并退变性椎管狭窄高于非老年组(χ~2=49.07,P<0.01),有效率(χ~2=5.03,P<0.05)、优良率(χ~2=6.5,P<0.05)低于非老年组。结论 老年人脊髓型颈椎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老年肾移植的临床特点(附7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5例老年患者肾移植的临床资料,以同期行肾移植的160例非老年成人患者为对照组。结果:老年组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50.7%)和死亡率(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0.0%和0,P〈0.01)。老年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12.5%,P〈0.05)。老年组1年人存活率为90.6%,显著低于对照组(98.1%,P〈0.05);1年肾存活率为90.6%,低于对照组(96.3%)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肾移植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老年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应使用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和脂代谢特点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糖、脂代谢特点。方法 对52例老年甲亢患者(老年组)、68例非老年甲亢患者(非老年组)及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血脂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S-TSH)水平测定。结果 老年组、非老年组的FT3、FT4、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FR水平明显降低(P〈0.001),而TG、TC、LDL及血糖水平高于非老年组(P均〈0.05);老年组糖耐量异常为57.7%。非老年组为39.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结论 甲亢可影响糖、脂代谢,FT3、FT4水平及糖、脂代谢异常程度与甲亢患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5.
青年与老年直肠癌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与老年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差异。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自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收治40岁以下直肠癌患者138例(青年组),65岁以上者163例(老年组),对这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结果青年组Ⅲ期直肠癌患者比例(53.6%,74/138)明显高于老年组(34.3%,55/163);P=0.001;青年组中黏液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患者比例(28.2%,39/138)也高于老年组(10.4%,17/163)P〈0.001。青年组和老年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和6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按照TNM分期进一步分析显示.同期别两组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P=-0.001)和淋巴结转移(P〈0.05)是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与老年直肠癌相比,青年直肠癌患者的病期较晚、肿瘤分化程度较低,影响其预后;但相同病期者生存率相似。早期诊疗是提高直肠癌总体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 lfailure,ARF)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临床符合ARF诊断标准的患者,收集其病史、治疗经过及治疗过程中所检测的hs-CRP数值;同时取健康的52例患者,检测其hs-CRP数值作为对照。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hration,HDF)治疗。结果①老年组治愈3例,好转6例,未愈17例,死亡25例。非老年组治愈8例,好转11例,未愈21例,死亡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s-CRP检测值比较,正常健康人群组hs-CRP平均值为(5.1±2.76)mg/L,治疗前老年组、非老年组与正常健康人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男)、年龄(老年)、高水平hs-CRP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一周内HDF为保护性因素。结论高水平hs-CRP检测值为影响ARF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有效降低hs-CRP检测值,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能增加ARF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总结116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9.7%;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x^2=1.46,r=0.035,P〉0.05)和肿瘤部位(x^2=3.86,r=0.012,P〉0.05)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年龄(x^2=13.1,r=0.064,P〈0.05)、肿瘤大小(x^2=77.161,r=0.245,P〈0.01)、大体类型(x^2=144.831,r=0.341,P〈0.01)、组织学类型(x^2=128.310,r=0.318,P〈0.01)、分化程度(x^2=120.418,r=0.319,P〈0.01)及浸润深度(x^2=227.287,r=0.434,P〈0.0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的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按密切程度依次递减为:浸润深度、大体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术前血清癌胚抗原水平与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x^2=509.599,r=0.661,P〈0.01)。结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术前血清CEA水平的上升提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体尾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胰体尾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和术后生存时间,并与同期451例胰头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胰体尾恶性肿瘤和胰头癌相比,有以下特点:(1)疼痛多见(0.74:0.41,x^2=37.035,P〈0.01)而黄疸少见(0.04:0.75,x^2=155.509,P〈0.01);(2)总胆红素水平(F=105.341,P〈0.01)、麸丙酮酸转氨胯(SGPT)(F=89.351,P〈0.01)低而白蛋白水平高(F=26.642,P〈0.01);(3)CEA阳性率较高(0.40:0.24,x^2=6.148,P=0.046)、CA199阳性率较低(0.57:0.86,x^2=24.132,P〈0.01);(4)同时性肝脏(0.30:0.17,x^2=9.003,P〈0.01)及总体远处转移率(0.38:0.20,x^2=14.266,P〈0.01)显著高于胰头癌;(5)无转移胰体尾恶性肿瘤和胰头癌切除术后的中位生存期均为15个月,无差异(x^2=0.29,P=0.59);有转移的胰体尾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7个月)和未切除的胰体尾恶性肿瘤(6个月)(x^2=0.22,P=0.64)及未切除的胰头癌(5个月)(x^2=0.91,P=0.34)比较无显著差异。无转移时胰体尾肿瘤切除术后的生存显著优于有转移时切除术后(x^2=21.63,P〈0.01)。结论与胰头癌相比胰体尾恶性肿瘤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肝转移。出现远处转移后的胰体尾切除不能延长生存期。远处转移的防治是改善胰体尾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模式下,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综合治疗策略在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差异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6月~12月期间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肛肠外科专业组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分析比较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之间应用综合治疗策略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在术前指标中,老年组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其中老年组术前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构成比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5),其余术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术中指标的差异在2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指标中,老年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术后拔除胃管、尿管和引流管的时间和非老年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老年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经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化疗相关并发症方面,2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老年患者可能术前基础情况更差、治疗难度更大,但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的综合治疗策略并不会导致老年组患者手术治疗的延误,而且手术干预过程中的术式选择也并不会受到影响,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满意。因此在老年群体中应用该策略是具有一定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的。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超声与血管造影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差异。方法对3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全脑DSA检查,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脑梗死患者235例;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n=54)、中年组(n=137)和老年组(n=149)。结果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梗死组颈动脉狭窄高于TIA组(P〈0.05);超声与DSA检查均发现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检查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狭窄与DSA相比,狭窄、闭塞及总体符合率分别为89.39%、80.85%、87.1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联合应用DS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性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72例,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37例,采用间歇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单纯治疗组35例,采用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前列腺体积变化情况、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值改变、肿瘤控制率、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等方面。结果:随访5~118个月,平均56个月。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治疗组比较,临床症状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80,P=0.036);前列腺体积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53,P=0.000);血清PsA〈0.2μg/L者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182,P=0.000);1年、3年、5年和8年PSA无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3年均无死亡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8,P=0.023);8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61,P=0.024);早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内分泌治疗联合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PSA水平,提高疾病控制率及患者生存率,降低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纯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40岁以下青年人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有完整病理学分期资料的胃癌159例,按年龄分为≤40岁组(31例)和40岁以上组(128例),比较两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40岁组有淋巴结转移者26例(83.9%);40岁以上组有淋巴结转移者80例(6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病人之间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率及N2、N3站淋巴结的转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0岁组总体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40岁以上组为3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根治术的中位生存时间≤40岁组为34个月,40岁以上组为3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0岁以下青年胃癌病人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多,转移率高,病理学分期晚,预后差;提高诊断率,进行标准化的胃癌根治术是提高青年胃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复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胚胎移植数量、质量对不同年龄阶段妇女IVF-ET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 772个行第二次IVF-ET的取卵周期,按年龄分三组(35周岁、35~37周岁和≥38周岁),以移植胚胎数量不同分为两组(A组,移植2个胚胎;B组,移植3个胚胎);再根据移植优质胚胎的个数将A组分别细分为A0、A1和A2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和2),同法B组分为B0、B1、B2和B3组(优质胚胎移植数分别为0、1、2和3)。比较临床妊娠率、多胎发生率等多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35周岁组:A组和B组临床妊娠率无显著差异(49.4%vs.42.5%,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75.3%vs.55.6%,P0.05),而3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0%vs.9.8%,P0.05),其中B2组和B3组的单胎妊娠率低于A2组(P0.05),而3胎妊娠率高于A2组(P0.05)。(2)35~37周岁组:A、B两组的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单胎妊娠率显著高于B组(86.7%vs.54.8%,P0.05),双胎妊娠率显著低于B组(6.7%vs.35.7%,P0.05);A0组无胚胎种植,B0组获得11.1%种植率和29.2%妊娠率(P0.05);A1组无双胎妊娠发生,但B1组双胎妊娠率为45.5%(P0.05);B2组双胎率显著高于A2组(53.3%vs.11.1%,P0.05)。(3)≥38周岁组:A、B两组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但B组妊娠率相对较高(23.7%vs.10.0%,P0.05)。结论年龄≥38周岁及无优质胚胎可移植的年龄35~37周岁妇女,增加移植胚胎数至3个,可能增加临床妊娠率;而对于38周岁尤其是35周岁的重复IVF-ET不育妇女,临床上有优质胚胎可移植时,移植胚胎数由3个降至2个可能并不降低临床妊娠率,但可以降低多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减压融合手术与传统减压手术治疗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2组,减压组60例采用单纯椎板间开窗减压术,减压融合组67例采用椎板切除减压及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JOA评分和VAS评分情况。结果 12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2年。JOA评分:减压组术前为13.46分±1.85分,术后2年为23.86分±1.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3.72分±1.69分,术后2年为24.60分±1.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改善率减压组为66.92%±8.03%,减压融合组为71.20%±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VAS评分:减压组为3.85分±1.05分,减压融合组为2.26分±1.54分,减压融合组低于减压组(P0.05)。椎间隙高度:减压组术前为6.4 mm±2.6 mm,术后2年为5.3 mm±1.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6.2 mm±2.9 mm,术后2年为7.1 mm±1.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程度:减压组术前为16.3%±5.2%,术后2年为15.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压融合组术前为17.3%±4.9%,术后2年为12.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压融合手术与单纯减压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相当,但术后2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较单纯减压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在肾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肾移植术后所用免疫抑制方案将18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环孢霉素A(CsA)十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B组:普乐可复(FK506)+MMF+Pred;C组:CsA+硫唑嘌呤(Aza)+Pred。术后随访18~62个月,观察3组用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5,P%0.05)。在胃肠道反应、肾移植术后糖尿病、感染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07,P〉0.05);而在肾毒性、高血压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高于A、B组;在多毛、牙龈增生、骨髓抑制、高血脂、肝毒性的发生率方面,A、B、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明显高于B组。结论: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以FK506、MMF、Pred组成的免疫抑制方案较CsA、MMF、Pred方案和CsA、Aza、Pred方案相对专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长期生存率与血清脂联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血液净化中心规律血液透析超过6个月的患者81例,随访16个月。分析其长期存活率,改良定量SGA评估法评估血透患者营养状况,测定体重指数、血红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透析充分性,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评估血清脂联素与血透患者长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维持性血透患者1年、2年、3年、5年、10年存活率分别为100%、90.12%、75.31%、38.27%、6.17%。Cox回归模型发现,年龄(r=1.088,P〈0.05)、ADPN(r=1.671,P〈0.01)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透析开始年龄≤60岁组生存率高于〉60岁组(P〈0.05)。结论:血透开始年龄、血清脂联素水平是影响维持性血透患者生存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的检测结果和分型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手术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随访7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男49例,女27例;年龄55—74岁,平均62.4岁。将术前检测SEP的波形分为5型:Ⅰ型为正常SEP,Ⅱa型为单独幅值异常,Ⅱb型为单独潜伏期异常,Ⅲ型为幅值和潜伏期同时异常,Ⅳ型为SEP消失。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的JOA评分评估临床症状和计算康复率,统计分析SEP与临床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EPⅠ型18例,Ⅱa型16例,Ⅱb型17例,Ⅲ型14例,Ⅳ型11例。SEP与术前JO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X^2=53.9,P〈0.05)。比较术后2年随访时的康复率发现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Ⅰ型和Ⅱa型、Ⅱb型和Ⅲ型、Ⅱb型和Ⅳ型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独立样本检验,P〈0.05)。结论SEP分型为临床提供客观、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准确了解脊髓的受损程度和评估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别采用椎弓根螺钉经伤椎固定与不经伤椎固定治疗的56例下腰椎骨折,其中男41例,女15例;年龄21~46岁,平均41.5岁。损伤部位:L3 27例,L4 16例,L5 13例。按AO分型:A1.2型6例,A3.1型29例,A3.2型9例,A3.3型12例。载荷评分5-8分,平均6-3分。脊髓神经损伤按ASIA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采用椎弓根螺钉不经伤椎固定27例,经伤椎固定29例,两组患者均选择性进行单节段植骨融合。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和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及椎管占位情况的变化。随访过程中过程中观察植骨融合和马尾神经恢复情况。采用Den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疼痛和工作状态的恢复差异。结果:所以患者获随访12—48个月,平均25.8个月。不经伤椎固定1例于术后3个月出现棒松动,其余未出现内松动或断裂现象。在术后Cobb角矫正、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椎管占位率恢复及最后随访时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和椎管占位保持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矫正度均存在丢失现象,不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固定组最后随访时的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Cobb角矫正度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1例(78%),经伤椎固定组植骨融合27例(93%)(P〈0.05)。在局部疼痛评分上,经伤椎固定组优于不经伤椎固定组(P〈0.05),而在工作状态的恢复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O.05)。结论:相对不经伤椎固定,经伤椎固定治疗下腰椎骨折能够获得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同时能更好的维持脊柱矫正度,是下腰椎骨折后路治疗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