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胆胰结合部主要包括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Vater壶腹)、胆总管第四段(十二指肠壁内段)、胰管终末段以及围绕它们周围的括约肌复合体,其解剖、生理功能均较为复杂,相互结合紧密,是临床上较难处理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肠、胰肠同时使用磁吻合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从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磁吻合技术完成胆肠及胰肠重建。收集术前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方式、胰肠吻合时间、胆肠吻合形成时间、磁体排出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所有患者出院后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时间至2020年2月。结果 9例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术前胆道、胰管均明显增宽,直径分别为16(8~23)mm、7(6~14)mm。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7例为开腹,2例为腹腔镜。9例患者胰肠吻合使用均传统磁吻合装置,胆肠吻合5例使用传统磁吻合装置,4例使用胆肠磁吻合器。胆肠吻合时间8(5~16)min,胰肠重建的手术时间为10(8~15)min,胆肠吻合与胰肠吻合时间亦无统计学差异(t=-1.6,P>0.05)。术后1例A级胰瘘,保守治愈,无胆瘘。5例胆肠吻合形成时间18(15~33)d,9例胰肠吻合形成时间18(10~33)d。术后经过37(20~60)d,所有患者磁体均排出体外。术后随访15(3~25)个月,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经PTCD+球囊扩张治愈。结论 对于胆、胰管均扩张的恶性肿瘤行胰十二指肠时,磁吻合技术完成胆肠及胰肠重建简便、省时,术后无明显胆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3.
预防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胆瘘54例体会汕头市中心医院普外科(515031)温思齐吴骏方喜陈进新自1979年9月至1996年3月本科连续施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54例,无胰瘘、胆瘘发生,无手术死亡。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4例,男44例,女10例...  相似文献   

4.
胰胆反流(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PBR)常见于胆胰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胰酶原被胆汁激活后损伤胆管及胰管黏膜,引起急慢性炎症、结石和肿瘤等胆胰疾病。此外,胆胰合流正常的患者也存在PBR,称之为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BR),其病理改变与PBM一致。我们以胆胰管汇合部解剖为基础,综合PBR的影像学、内镜及胆汁淀粉酶等诊断标准,将PBR分为高位胆胰合流异常(high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HPBM)、低位胆胰合流异常(low 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LPBM)及OPBR三种类型,并对其定义、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为PBR的精准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胆胰结合部的解剖变异和多种病变与胰腺炎关系密切,胆胰反流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临床上对胆胰反流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技术和影像学检查,其引起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国内外对胰胆管汇合异常(PBM)、胰胆管高位汇合(HCPBD)和胆石症等多种病因下胆胰反流与胰腺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前对胆胰反流的治疗有多种手段,内镜手术的优势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摘要】隐匿性胰胆返流(OPR/OPBR)是指胰胆返流(PBR)发生在胰胆合流正常(NPBJ)患者中的一种病理过程。研究发现OPR与诸多胆道系统疾病,特别是胆囊癌关系密切。然而,OPR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常规的影像学检查也难以发现,对OPR的了解及进一步研究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OPR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胰胆分流术(endoscopic pancreaticobiliary separation,EPBS)治疗隐匿性胰胆反流(occult pancreaticobiliary reflux,OPBR)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胆石病微创外科接受EPBS治疗的31例OPB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例患者均成功行EPBS,术后胆汁淀粉酶均恢复正常,术后胆汁淀粉酶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38,66)U/L vs 1 091(276,2 400)U/L,P<0.05]。31例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胰腺炎,10例患者出现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无胆漏、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3年,3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3例出现胆总管结石复发,再次行ERCP取石;术后无胆囊结石复发,未发生胆囊癌、胆管癌。结论 EPBS是治疗OPBR的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在胆胰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聪  杨超 《消化外科》2002,1(1):46-48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胰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2例胆胰系疾病患进行MRCP检查,所有患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MRCP在胆胰系疾病中诊断准确率高,各类疾病均有较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因图像质量高,不用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无痛苦,在胆胰系疾病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胆胰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2例胆胰系疾病患者进行MRCP检查,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MRCP在胆胰系疾病中诊断准确率高,各类疾病均有较特征性表现。结论 MRCP因图像质量高,不用造影剂,无相关并发症,无痛苦,在胆胰系疾病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0.
内镜在胆胰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300100)鲁焕章胆胰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近年来占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住院疾病的第一位。胆胰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诊断治疗困难等特点,因此,提高胆胰疾病的临床诊断水平,尽可能深入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一种胆胰分流的吻合方式运用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以改良的四吻合口法行消化道重建的12例患者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行胆胰分流的重建术式后,发生2例胰漏(16.7%),1例胆漏(8.3%),2例出血(16.7%),没有出现1例胰漏合并胆漏患者,没有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改良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操作简便,遏制了胆胰液在其吻合口附近的激活,可作为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生存率的参考术式。  相似文献   

12.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超声内镜介入技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EUS-FNA)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B)为胆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分期提供帮助,超声引导下的胆胰管引流(EUS-BD/PD)、粒子植入为胆胰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帮助,超声引导下的腹腔神经节阻滞术(EUS-CPN)减轻了晚期胆胰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栓塞技术虽然大多数仍未应用在临床,但为胆胰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以上超声内镜介入技术在胆胰恶性肿瘤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胰部位结核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证实的6例胆胰部位结核误诊为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病人均为中青年,临床表现为黄疸、发热及腹痛.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局限性胆管狭窄伴近端肝内外胆管扩张;胆胰周围淋巴结结核病人还表现为胆胰周围实质性占位;胰腺结核病人可见胰头占位伴胰周淋巴结肿大;胆管结核病人胆管周围及十二指肠圈软组织影增多.6例术前均误诊癌肿而行手术探查由病理确诊,术后均予抗结核治疗.结果 经随访所有病例胆胰周围肿块明显缩小,黄疸、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胆胰部位结核与胆胰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在术前难以鉴别,常需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经手术或内镜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引流胆道,术后积极的抗结核治疗是治愈胆胰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胆胰部位结核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证实的6例胆胰部位结核误诊为恶性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病人均为中青年,临床表现为黄疸、发热及腹痛.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局限性胆管狭窄伴近端肝内外胆管扩张;胆胰周围淋巴结结核病人还表现为胆胰周围实质性占位;胰腺结核病人可见胰头占位伴胰周淋巴结肿大;胆管结核病人胆管周围及十二指肠圈软组织影增多.6例术前均误诊癌肿而行手术探查由病理确诊,术后均予抗结核治疗.结果 经随访所有病例胆胰周围肿块明显缩小,黄疸、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胆胰部位结核与胆胰恶性肿瘤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在术前难以鉴别,常需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经手术或内镜进行有效的支撑和引流胆道,术后积极的抗结核治疗是治愈胆胰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胆胰合流部解剖与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胆胰合流部解剖与急性胰腺炎成都军区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成都,610083)田伏洲黎冬暄作为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急性胰腺炎(AP)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胆胰合流部特殊的结构与胆石性胰腺炎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引...  相似文献   

16.
胰胆汇合部异常(APBJ)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其中胰管和胆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ERCP可见-15mm长的胆总管和主胰管的共同通道,见于90%~100%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病例(CCC),这一畸形也可见于非CCC病例。APBJ常伴胆管癌、胆总管囊肿癌或胆囊癌,其发生率可达15.6%~36.0%,放需及时诊断和处理,切除肝外胆管和胆囊(在CCC病例)或单纯切除胆囊(在非CCC病例),可防癌变的发生。诊断方法原用ERCP,有一定的并发症。近期开展的MRCP是一种非损伤检查,能显示胆胰的二维或三维形态,作者对187胆胰疾病患者进行了ERCP…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仿真胆管镜(MRVC)对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手术指导作用。方法 分析67例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资料,并作仿真内镜(VE)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或表面阴影显示(SSD)重建成像研究,MRCP采用冠状面二维快速自旋回波重T2序列薄层无间隔扫描。内镜成像利用导航软件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14例与纤维胆一管镜检查作了对照。结果 VE内镜样立体展示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腔情况,对病变状态尤其病变与胆胰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关系显示较好;结合MIP或SSD图像,准确揭示了胆胰管树的整体情况,病灶以远伴有胆胰管扩张显示尤佳,扫描前适是饮水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显示好,MRVC对胆管内或侵犯胆胰管病变的准确检出率达100%,十二指肠病变的VE显示率为40%,胆胰管汇合处,胆总管出口的VE显示率分别为31.3%(21/67)和38.8%(26/67)。结论 磁共振仿真胆管镜无创性地提供了胆胰管和十二指肠内镜解剖图像,可指导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外科术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8.
胆胰结合部外科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胰管、十二指肠结合部是消化道中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部位,胆胰结合部的名称目前尚未统一,文献报道的有胆胰肠结合部,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胆肠胰结合部,胆肠结合部以及乳头壶腹区等。  相似文献   

19.
[摘 要] 目的 探讨采用胰肠吻合口肝圆韧带包绕方法预防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肝胆二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52例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行贯穿式胰肠吻合联合肝圆韧带包绕(试验组),35例仅行贯穿式胰肠吻合(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转氨酶、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胆漏、术后出血、术后胃排空延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试验组术后BL级胰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7.6% vs 45.7%,P=0.049),在术后住院时间[(15.00±2.45)d vs (21.40±7.09)d,P=0.021]和术后胰肠引流管拔除时间[(13.89±5.53)d vs(22.40±11.03)d,P=0.049]上,试验组均短于对照组(均P < 0.05)。结论 采用胰肠吻合口肝圆韧带包绕方法可以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邦芝  郭永学 《腹部外科》2000,13(6):360-361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 ,预防胆瘘、胰瘘的方法。方法  1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均采用Child方式重建消化道 ,仔细暴露主胰管并向胰头剥离 5mm后横断。向管腔内插入相匹配的塑料管或细导尿管并用肠线荷包缝扎固定。胰液引流管在胰肠吻合口下 15cm桥袢上引出并用肠壁间断缝合包埋 5cm后引出体外。 10d后拔管 ,肝总管另戳口置T管 ,术后 15d拔管。结果  16例中无 1例发生胆瘘或/和胰瘘。仅 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 ,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采用胆汁、胰液双重外引流预防胆瘘、胰瘘效果明显 ,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