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痛性急性心肌梗塞56例临床分析余玎玫(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内科,南昌330009)少数急性心肌梗塞(AMI),无典型的胸痛症状,仅在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病理性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等典型AMI表现,即所谓无痛性AMI。现将我院自1978年1...  相似文献   

2.
李盛涛 《实用医学杂志》1995,11(11):754-755
159例肺心病并右心衰竭临床分析安徽省和县人民医院(238200)李盛涛本文收集我院自1989年1月~1993年12月肺心病住院患者251例,其中并发右心衰竭159例(63.34%),死亡58例(23.10%),较外地报道死亡率为高,且对肺心病并发右...  相似文献   

3.
张延斌  祝惠民 《临床荟萃》2003,18(6):325-326
病理性Q波又称为坏死性Q波 ,是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心电图指标。然而并非所有的心肌坏死都表现出典型的病理性Q波 ,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只是出现一些其他不典型的变化。这些不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同样可以提示心肌坏死 ,与病理性Q波有着相同的意义 ,因此又称之为“等价性Q波”[1,2 ] 。我们系统性回顾了我院 3年多来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 ,对这种等价性Q波进行了观察。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1998年 1月至 2 0 0 1年 6月 ,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 3 3 1例 ,男性 2 2 6例 ,女性 10 5例 ,年龄 3 2~ 96岁 ,平均 (64 .7…  相似文献   

4.
通过43例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返流的定量诊断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会聚法与脉冲多普勒技术计算二尖瓣返流量的改良方法,即V=Q.Tp(其中V代表二尖瓣每搏返流量,Q为返流率,Tp为返流持续时间)。研究表明,改良法不仅克服了目前的二尖瓣返流量计算方法的缺点,而且简化了计算方法,是一种准确、可靠且实用的二尖瓣返流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回顾性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80例,其中符合有Q波心肌梗塞(QMI)156例,无Q波心肌梗塞(NQMI)24例。结果表明,QMI发病率明显高于NQMI而在发病年龄,伴发危险因素,既往冠心病病史,并发症,血清酶改变及预后QMI与NKQMI比较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t-PA及PAI活性测定在临床中的应用许学霖李倩邱丽君王淑香陈文高我院自1995年8月~1996年7月对入院3~5d内,经CT诊断的缺血性卒中80例,出血性卒中40例,冠心病24例,肺心病23例,检测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抑制物(PA...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邻苯三酚自氧化抑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比色分析法检测34例多发伤、41例脑外伤、45例脑出血、57例脑梗死、42例肺心病患者及100例健康成人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P-SOD)活性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活性及血浆过氧化脂质(P-LPO)含量和红细胞过氧化脂质(E-LPO)含量的结果表明,与各相应的对照组值相比较,各患者组的P-SOD、E-SOD平均活性均显著降低(P<0.001),P-LPO、E-LPO平均含量均显著升高(P<0.001),提示多发伤、脑外伤、脑出血及肺心病患者体内的病理性氧自由基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明显加剧,导致细胞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与Q-Tc增量在平板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立峰  赵合敏 《临床荟萃》1999,14(20):915-91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及运动前后Q-Tc变化量(△Q-Tc)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评价其在平板运动试验中的价值,方法:5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36例,女19例,采用运动平板试验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利用Q-Tc增量(△Q-Tc),△Q-Tc为运动前后Q-Tc的变化量,结果:冠心病组运动中Q-Td(73.7±17.2)ms)比正常组运动中(29.3±12.5)ms)显著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血流量测定:彩色速度显像定量超声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速度显像定量超声(CVI-Q)测量颈动脉血流量。方法:应用CVI-Q对23例正常人、15例甲亢患者、14例桥本病患者颈动脉血流量进行了测定。结果:①正常人单侧颈动脉血流量为292.34±87.73ml/min;②甲亢、桥本病患者颈动脉血流量较正常人增高(P<0.01);③甲亢、桥本病患者颈动脉血流量间无显著差异。结论:CVI-Q是一种可靠的测量颈动脉血流量的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应用体外反搏(ECP)治疗冠心病34例,进行反搏前后的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的记录分析。反搏前后改变的有PTFV_1、R波振幅、ST段、T波和Q-T间期,有效率分别为72%,52%,93.5%,64.7%,35.3%。因此,以心电图衡量体外反搏的效果,除大家公认的ST-T外,还应注意PTFV_1,Q-T间期及R波振幅。  相似文献   

11.
对78例心肌梗塞患者按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性心绞痛为缺血预适应组(IP)和无缺血预适应组(P)两组。并根据病程中有无异常Q波发生,心肌酶谱峰值均值作对照分析,结果表明,P组Q波心肌梗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IP组;心肌酶谱峰值均值IP组则明显低于P组,故认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限制了梗塞面积的扩大,非Q波心肌梗塞发生率高,心肌酶谱峰值均值偏代,临床经过相对轻缓。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合并冠心病易发生左心功能不全,其临床症状与肺心病急性期相同,极易漏诊误诊。本组报告30例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冠心病30例,探讨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和治疗水平。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我科于1997年以来共收治COPD肺心病急性发作病人90例,均符合1977年全国肺心病会议制定诊断标准,参照《现代心脏病学》肺心伴冠心的诊断指标[1],合并冠心病30例,占32-5%,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53~85岁,平均69-3±7.5岁。慢性支…  相似文献   

13.
老年肺心病并发支气管——肺念球菌病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对老年肺心病合并支气管--肺念球菌病临床特点掖中腺体的残留量应提高其诊断率及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治愈19例,死亡4例痊愈率为82.6%。结论:要重视老年肺心病事并支撖这--肺力病,因其临床及X线表现无特异性,在排除其它致病菌或致病菌的单独感染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真菌培养,主时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低钙血症引起巨大高尖T波1例孟凡翠(山东省荷泽市人民医院,荷泽274015)低血钙时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S-T段及Q-T间期延长,而T波的改变常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报告1例患者,由于低血钙所致广泛导联T波宽大而高尖的心电图改变。1病例报告患男,46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存活患者的回顾,分析梗塞后早期心绞痛(PIA)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以防止梗塞延展或再梗塞,降低AMI的死亡率。结果显示:2周内PIA的发生率为29.4%,有Q波梗塞这PIA的发生率27.4%,无Q波梗塞IA发生率50%,心功能Ⅰ ̄Ⅱ级者PIA发生率25.4%,Ⅲ ̄Ⅳ级者PIA发生率55.6%。前壁梗塞者PIA发生率23.8%,下壁梗塞者PIA发生率20%,前、  相似文献   

16.
对9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60例生存者,34例死亡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及50例正常人的心电图间期进行测量,并分析了影响AMI患者的QTd的临床因素,结果认为Q波心肌梗塞的QTd大于非Q波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d随着泵衰竭程序逐渐增大并可帮助判断泵衰的预后,AMI患者泵衰死亡者及室内颤猝死亡者的QTd均增加,其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陈旧左室下壁、右室梗塞患者右胸心电图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描记34例临床确诊患者同时间、同部位的Wilson导联(V3R-7R)和头胸(HC)导联(HV3R~7R)图形。结果  两种方法图形大致相仿、53%及59%的患者分别在V3R~7R和HV3R~7R导联均含病理Q波、多数T波倒置或平坦,ST段基本无编移。约 35%和 16%的患者分别在 V3R、 V4R和HV3R、HV4R出现 r波。 34例患者 HV6R、HV7R病理 Q波出现率达97%,T波倒置或平坦达80%。24例(71%)患者HV6R、HV7R的 QRS—T波群形态酷似下壁导联 aVF。结论 HC导联的HV6R、HV7R病理Q波有希望提供陈旧右室梗塞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老年肺心病呼吸衰竭并发碱中毒的治疗体会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医院(222100)范洁我院自1985年以来收治老年肺心病呼吸衰竭并发碱中毒30例,今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中男23例,女7例,年龄60~72岁。同步测血气和静脉血生化指标。碱中毒类...  相似文献   

19.
假性心肌梗塞三例报告湖南黄兴医院李湘非心肌梗塞性疾病可引起一过性病理性Q波,伴或不伴有ST段抬高、冠状T波等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EKG改变,被称为“假性心肌梗塞”或“伪梗死Q波”。本文报道3例。1病例例1男,67岁。黑便,纳差、胸闷4天入院。隐性冠心病...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经验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陈国伟  曹飞青 《新医学》1999,30(10):562-563
1 引 言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常有突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常伴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感。结合心电图出现异常、持久的病理性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周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血清心肌酶浓度和心肌肌钙蛋白的序列变化,诊断多无困难,但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包括临床、心电图和酶学等)则有可能导致诊断失误,由此也可引起治疗不当,现将笔者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遇到的实例谈一些体会,供临床诊断时参考。2 诊断经验2.1 年轻人也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例 1 男,20岁,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