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斡旋升降姜老认为,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脾升则健,胃降  相似文献   

2.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3.
<正>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斡旋食物,化生气血,为人体浮沉升降之枢纽。脾升,肝肾亦升,致水木不郁:胃降,心肺亦降,致金火不滞。就其纳谷、运化、升降、出入,生理功能之神妙,全在阴阳变化之中,实为暗合天地之道也。一、脾胃阴阳的对立与统一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阴属柔主升,阳为刚主降;降则纳谷,升则运化;升者为阳,阴中之阳升;降者为阴,阳中之阴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营  相似文献   

4.
冯向荣  金钊  王倩  严然  祝捷 《河南中医》2020,40(3):348-350
虽然肿瘤最直观的异常是肿块的形成,但不是某一种病理产物的简单堆积,只有亢盛的火热邪气才会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故肿瘤的病理本质属火,此火具有内伤性、郁滞性和虚损性,为阴火。阴火为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导致的内生火热邪气。若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脾胃系统为体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及通畅的排泄道路,则细胞生成有序,功能正常。若脾胃内伤,升降失常,则细胞内外废物堆积,增殖异常。阴火导致肿瘤发生,肿瘤的治疗亦应着眼于阴火。补中升阳散火法是李东垣针对阴火创立的治法,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等,可起到健运脾胃,升举阳气,使郁滞之火逐渐消散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脾胃居于中央为后天之本,升发万物,在人体向有中州之称。脾胃一腔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纳一化,一表一里,因而形成制约、互用、协调、合和的密切平衡关系,共同完成后天的受纳运化培育濡养的功能。只有脾胃纳化健运功能正常,后天之气才能不断地充养先天,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由于脾胃健运才能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的正  相似文献   

6.
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具有补益脾胃、清泻阴火、升举清阳之功,此方的创立宗旨,重在顾护脾胃元气,体现了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升所致之复发性口疮、顽固性血尿等症效果显著,本文选取了相关案例,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李杲阴火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查阅、整理与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医家对“阴火”本质的研究,主要有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病因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产生的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病机方面,主要有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两种观点。症状方面,医家大多认为阴火为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治法方面,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临床方面,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通过探讨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达到丰富李杲学术内涵、拓展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升散法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珍  彭力 《中医药信息》1990,7(6):47-47,46
李东垣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善用升散之法,在广集氏用方的专著《兰室秘藏》中,对所载内、外、妇、儿、五官各科,21门病证的治疗方剂中,无不参有升散之法,可见其应用之广,理解之深,现仅就其配伍升散法的意义与运用探讨如下。一升发脾胃清阳东垣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立论,创“内伤”学说,在论述病机中强调“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乃生寒热”及“脾胃气虚,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对饥饿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之身重懒倦,头目弦晕,不思饮食,睡卧不安,及气虚发热、中气下陷等证,在用参、芪、二术补益脾胃的基础上,配合升麻、柴胡等升散药物,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二者相须为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治疗脾胃病,以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上乘为主要病机,以益气,升阳,泻火为主要治法,在临床用药上重视升清除浊,顺乎脾胃生理功能,处方用药长于加减变通。  相似文献   

1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1],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精髓的代表方之一。全方由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将补脾胃中气、升脾胃清阳、泻上冲之阴火三法相结合,是治疗脾胃内伤、元气虚衰、阳气不升、阴火上乘所致“脾虚阴火证”之代表方。笔者应用本方辨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而获良效,现将三则验案及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胡老善于调理脾胃,尤其强调治病求本,重视全身的气机升降。而脾胃升降,又为脏腑气血升降的枢纽。关系到整个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脾升,精气才能上升;胃降,糟粕才能下行。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升降之机紊  相似文献   

15.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生 《四川中医》2002,20(12):76-76
补中益气汤主要功用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临床亦可用于“阴火以乘土位”的口臭,“阳不交阴”之失眠,同时也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的前额冷痛、呃逆之证。说明只要病机吻合,合理加减配伍,一方可治多病。  相似文献   

17.
基于燮理五脏并消风宣窍法探究儿童慢性鼻窦炎的临床因机证治。结合“清阳清窍”学说及五脏辨证,认为鼻渊病位在鼻,又与五脏清升浊降之病机密切相关,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证审机,辨证论治,其一为燮理五脏,重清阳升散之源泉,着眼于五脏不足或枢机不利之处,和合五脏;其二为脏时同调,以四时六气为根本,关注小儿脏腑娇嫩,使饮食运动不失其度,合于四时以御外风;其三为消风宣窍,祛伏风、化痰浊以成清升浊降,“消风”重在引经、疏散以升清阳,“宣窍”重在治痰、祛湿以化浊阴,从而切实改善患儿鼻塞、流脓涕等不适,使其复归于清升浊降畅然往复,五脏合和,九窍通利。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贤斌  葛小苏  张锦祥  孙良生  颜芳 《新中医》2014,46(11):237-23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而据临床所见,疾病无论外感内伤,无不由阴阳反作、升降逆乱所致,而其中,脾胃位居中土,乃升清降浊之枢纽,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在人体的气机升降中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1]。临证中,若能善于运用斡旋中土之法——升脾之清阳,降胃之浊阴,往往能使诸多疾病迎刃而解。兹举数例,以证之于同道。1病案举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李东垣“阴火理论”可探知,脾胃亏虚,元气不足,阴火内生,上冲于心,即可发为心悸,治疗可以补脾胃、升清阳及泻阴火为要,予补中益气汤治疗,为临床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