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为今后制定疟疾防治规划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徐闻县1990~2002年疟疾疫情、个案调查及历史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2年徐闻县疟疾年均发病率为10.6l/10万(841/7920 726),1997年后发病率明显大幅度下降,均控制在0.5/10万以内。1990~1992年出现局部爆发流行,活动性疫点多达26个,疫点都是民工较多的村庄和外来民工较多的工地。疟疾病例有明显的区域性、职业性;以青壮年男性发病为主,全年均有发病,但有明显高峰期。疟疾以间日疟为主占98.57%(829/841),输入恶性疟3例,未分型9例,输入病例以海南为主。微小按蚊密度低但依然存在。疟疾普遍存在漏报现象。结论:徐闻县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必须做好重点地区民工的疟史调查、治疗及个人防护工作,加强流行季节对疑似疟原虫检查,并通过培训、宣传等手段提高疟疾控制能力和增强群众疟防意识,同时要尽快建立“早期诊断、迅速治疗和减少人蚊接触”的疟防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区1950~2005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  雷新耀  王戬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190-1192
目的 总结和分析西安市1950~2005年疟疾流行资料,为今后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历年疫情报告和专题调查;应用常用统计方法处理数据.结果 56年累计报告66 200例,死亡3例,病死率为0.45/万,在法定传染病中构成比由上世纪50、60年代8.69%、12.22%,下降到90年代和近年的0.01%和0.03%.报告病例以50年代(33.98%)和60年代(57.01%)最多,占总数的90.99%,1957和1960年发生地方性流行发病53 720例,占总数81.15%,流行分别持续6年和5年,1957年达高峰(136.27/万).1980年后发病均<0.5/万,达到卫生部控制标准.结论 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已取得控制疟疾发病的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和分析防城港市辖区55年疟疾防治工作成果和流行态势,为今后疟疾防治和巩固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防城港市辖区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和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5年的反复防治,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3年的1600/万降至2008年的0,但期间有不同程度的反复,2005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对于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同时根据本地实际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就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今后加强流动人口监测管理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6年的发热病人血检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疟疾流行因素间的关系。结果6年血检38824人,阳性1836例,阳性率4.73%,年均发病率191.37/10万;其中间日疟1330例、恶性疟471例、未分型35例;当地感染发病300例,占16.34%;外出感染输入发病1536例,占83.66%。结论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发病数逐年上升,造成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民工外出感染发病,提示只有加强疟疾监测,对外出务工者实施预防服药和做好休止期根治,才能有效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陵水县疟疾流行态势和防控效果,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陵水县2009年疟疾流行资料,分析抗疟措施效果。结果 2009年全县采取了包括春季杀虫剂浸泡蚊帐、春秋两季对象服药及重点村队高危人群集体预防服药、病例检查、现症病人规范治疗、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居民带虫调查、疫点查处等在内和综合性措施,疟疾发病655例,发病率为189.67/10万,其中上山感染占99.69%,与上年度比,增加287例,发病率上升51.34%。结论 2009年陵水县采取的综合性控制措施有力,疟疾发病上升与疫情报告质量提高和山林区居民上山感染增加有关,应加强控制上山感染和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 570例,发病率为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为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6例(间日疟54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疟疾发病的2.97%,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2.58%,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7.42%。6-9月,疟疾发病数占全年病例的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的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率在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结论 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病例呈上升趋势,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2002~2004年疟疾流行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云南省近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云南省2002~2004年疾病流行情况分析。结果2002~2004年云南省16个地州在123个县内报告疟疾病例39692例,占全省传染病总数的14·42%,3年的疟疾年发病率分别为2·70/万,3·53/万和2·86/万。发病率3年均排在各县前10位的是西盟、瑞丽、陇川、盈江、腾冲和勐腊。发病率5/万以上县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以下,发病数则占全省的80%以上。25个边境县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8564例,占全省发病数的71·96%,报告恶性疟7037例,占全省恶性疟数的80·85%。当地至国外回归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0·23%,外来流动人口为8·53%。外来流动人口的居民带虫率(5·15%)明显高于疫点居民(2·10%)及当地居民(0·65%)。结论云南省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各重点疟区尤其是边境地区应加大疟疾控制工作力度,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制定切实可行的疟疾控制措施,同时还要加强边境疟疾联防并探索和选择适合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元江县 1996~ 2 0 0 0年的疟疾形势 ,为制定遏制疟疾计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  1996~ 2 0 0 0年全县共报告疟疾病例 40 85例 ,占全县传染病总数的 61.48% ,平均年发病率 43.83/万 ,比“八五”期间下降 36.94% ,而恶性疟病例却比“八五”期间上升了 2 14 .47% ( 667/ 311)。全县 15个乡镇农场中 ,发病率前 5位者依次为红光农场、甘庄农场、东峨乡、红桥农场和元江农场 ,共发病 15 80例 ,占总发病数的38.68%。结论 元江县的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 ,建议在 2 0 0 1~ 2 0 0 3年的遏制疟疾行动中继续采取分层防治措施 ,并在 5个重点乡镇农场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抗疟活动和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9.
赵春松 《医学动物防制》2002,18(11):615-617
目的 :对陇川县 1991年~ 2 0 0 1年疟疾疫情及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了解陇川疟疾流行趋势 ,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陇川县疟疾发病率波动幅度较大 ,11年间平均发病率仍高达2 4 1.4 8/ 1 0万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疟疾病例平均每年递减 2 .32 % ;间日疟和恶性疟比例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 ,间日疟比例自 4 1.4 8%上升至 5 7.32 % ,平均每年递增 3.2 9% ,恶性疟比例自 5 3.7%下降至 38.6 2 % ,平均每年递减 3.2 4 % ;发热血检阳性率自 4 .0 0 %下降至 3.14 %。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元江县1996~200O年疟疾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元江县1996~2000年的疟疾形势,为制定遏制疟疾计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描述.结果1996~2000年全县共报告疟疾病例4085例,占全县传染病总数的61.48%,平均年发病率43.83/万,比"八五"期间下降36.94%,而恶性疟病例却比"八五"期间上升了214.47%(667/311).全县15个乡镇农场中,发病率前5位者依次为红光农场、甘庄农场、东峨乡、红桥农场和元江农场,共发病1 580例,占总发病数的38.68%.结论元江县的疟疾流行态势依然严峻,建议在2001~2003年的遏制疟疾行动中继续采取分层防治措施,并在5个重点乡镇农场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抗疟活动和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东梅县1951~2003年52年来疟疾防治效果.总结经验,为制订防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51~2003年梅县人口资料、疫情报告及有关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梅县疟疾年发病率低,从20世纪50年代的4 618.58/10万下降到1996~2003年的0.06/10万,降低99.99%,80年代起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结论52年来梅县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成绩,近几年来只发现流动人口带来的输入性病例,但仍不能放松对疟疾的进一步防治.  相似文献   

12.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十五)防治规划期间疟疾控制及监测情况,为“十一五”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控制及各种监测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率下降分别为7.8%、9.92%、34.51%、34.10%和30.34%;发热病人血栓140273例,居民带虫检查29099人,荧光抗体检测8858人,媒介监测3281户,其阳性率比“九五”分别下降70.64%、80.0%、66.06%和84.26%。休止期根冶13013人,病例治疗2514例,预防性服药67629人,假定性治疗66807人。辛硫磷室内滞留喷洒55.5吨,灭蚊5205村次。结论 在疟疾高发区应用辛硫磷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的控制疟疾的流行,逐年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天津市2006~2008年梅毒流行趋势,对今后的预防控制提出建议。方法对天津市梅毒疫情数据和人群血清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梅毒报告病例由2006年的1694例增长到2008年的3221例,年均增长37.89%。报告病例中以一期、二期及隐性梅毒为主。人群血清学监测未见梅毒感染率有增长趋势。男男同性性接触者和暗娼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6.98%和7.1%。结论天津市梅毒流行处于平稳状态。性病病例报告实行网络直报后,使得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增强。监测数据提示,急需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广泛的梅毒筛查和治疗,以有效降低相关人群的感染率,进而控制梅毒的流行,促进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河南省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为当地昀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河南省2005年的疟疾疫情报告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河南省200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 30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36/万,较2004年2 019例上升14.12%.18个市中有8个市疫情上升,其他10个市疫情与去年持平或下降,发病主要集中在商丘、信阳和南阳3个市,发病2 018例,占全省发病总数的88.00%.其中商丘市发病上升317.62%,其所辖的水城市发病710例,占商丘市发病的88.09%,占全省发病的30.82%.信阳市发病336例,下降45.89%.夏秋季节为主要流行季节,7~10月发病数占疟疾病例总数的77.47%(1 785/2 304),8月发病达到高峰,占26.39%(608/2304).1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14.80%(341/2 304).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69:1(1 447/857).农民和学尘为主要发病群体,分别占发病总数的73.65%(1697/2 304)和15.41%(355/2 304). 结论河南省疟疾疫情处于不稳定状态,局部疫情回升明显,应当加强各项防治措施稳定疫情,防止局部爆发流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肥西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肥西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60多年的积极防治,肥西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最高的23 372.30/10万,2014年降至0.82/10万,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肥西县已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陕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陕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内陆其他疟疾低流行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陕县1952-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部《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和河南省卫生厅《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陕县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3年发病率为491.11/10万,1971年最为严重,发病率为822.23/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消除疟疾3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陕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措施保障到位,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设置疟原虫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检,2010-2015年共血检23 277人次.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6/10万以下,发生的6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陕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定安县疟疾疫情及发热病人血检情况,为消除疟疾项目的实施和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及单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疟疾发病率高、中、低三个水平,在每类乡镇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抽到的乡镇再随机抽取3个自然村为调查点调查居民带虫率和村级疟疾病例报告情况。结果全县3个乡镇共计采血1 505人,镜检1 505人,发现带虫阳性(间日疟)2例,居民带虫率为0.13%;共调查9个行政村诊所,发现疟疾病人(包括疑似病人)18例,在从村级报告到乡镇人数有9例,一周内上报的病例9例,一周内上报的疟疾病例的报告率为50%。结论定安县居民带虫率及疟疾病例一周内报告的比例均达到目标要求,但是村级诊所的医务人员整体医疗知识和能力不高,不易很好地发现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11年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为调整疟疾防治对策和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0~ 2011年疟疾疫情、疟疾调查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广西检出疟疾患者2406例,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91/10万下降至2011年0.21/10万.其中,2001~2008年发病率下降3.30%~43.75%,2009~ 2011年发病率上升11.11%~ 61.54%.监测12年,检出本地感染疟疾患者312例,占全自治区疟疾患者总人数12.97%(312/2406);检出输入性疟疾2 094例,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人数87.03%(2094/2406).结论 广西本地感染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治疗传染源是控制输入性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州县50余年疟疾流行过程,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州县1950.2009年疟疾疫情、防治监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50多年的反复防治,全州县疟疾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5年的72.2/万降到1980~1989年的1.05/万,1990至200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和消灭疟疾标准。结论疟疾防治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加强领导,采取因时因地制宜的防控措施,就能把疟疾发病控制在很低水平,最后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