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目前仍多采用内镜检查诊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联合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食管癌高发区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普查中发现的31例食管鳞状细胞原位癌、23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1例食管鳞状上皮中等不典型增生行EMR,应用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2、6、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2004~2007年间共55例患者成功行EMR,治疗成功率为100%;(2)并发症: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经内镜下治疗或保守治疗均成功止血;无一例穿孔、狭窄等并发症发生;(3)随访:本组55例中,19例原位癌和1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半年随访时行内镜下活检,其中有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7例中度不典型增生和6例轻度不典型增生,均内镜下APC治疗。平均随访21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透明帽法内镜下粘膜切除联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是干预食管癌的发生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手术,研究组则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对照组为(139.32±22.31)mL,研究组为(81.06±17.16)mL;手术时间:对照组为(104.59±22.46)min,研究组为(78.27±15.82)min;平均住院天数:对照组为(18.3±2.6)d,研究组为(8.7±2.2)d;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达26.7%(16/60),研究组为3.3%(2/60).对比两组患者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选择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方案相比于传统手术更具有更显著的疗效,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进步及微创技术的发展,现 已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内镜下早期 食管癌切除术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山东省肥城市系食管 癌高发区之一。2001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院设立食管癌研究 所。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我们对全市城乡35-69 岁人群进行胃镜普查,共检查胃镜13 126人次,共检出食管 癌41例,其中早期食管癌(原位癌)25例,癌前病变3例, 我科应用透明帽法对此28例病人实施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33例经普通胃镜、超声胃镜及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行Lugol碘染色观察病变范围,全麻下行EMBM术,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胃镜,评估患者疗效。结果:33例患者的35处病灶均成功切除,完全切除率为100%,术后病检:轻度不典型增生2例,中度不典型增生8例,重度不典型增生16例,早期食管鳞癌7例;病检符合率为81.8%(27/33)。有7例患者出现胸痛,其中2例行内镜下止血,无1例出现穿孔、感染、梗阻等并发症。术后2周创面已无渗出,术后4周创面完全愈合形成瘢痕,术后随访618月,患者无复发。结论:EMBM操作简便、用时短,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的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两组分别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PLP)及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WHOQOL-BERF)进行两组之间护理效果的比较。结果:121例早期食管癌行ESD术患者均手术成功。常规护理组HAMA与HAMD、HPLP及WHOQOL-BERF在常规护理前后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干预组HAMA与HAMD、HPLP及WHOQOL-BERF护理干预前后在心理状况、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生活质量等方面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行ESD术早期食管癌患者的心理状况、健康行为、生活质量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胃镜下粘膜切除术诊治高发区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胃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诊治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1月至2008年11月胃镜下行EMR治疗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碘染色后病变粘膜呈淡染区或不着色区患者67例,单纯活检病理发现早期癌6例,EMR组织标本证实为癌者9例。单纯活检癌检出率8.95%,EMR组织癌检出率13.34%;单纯活检病理与EMR组织病理对照相符者46例,占70.15%,不相符者占29.85%。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3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EMR操作简单、安全,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内镜粘膜切除治疗癌前病变和早期食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在我国开展外科和放射治疗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努力钻研,使食管癌治疗技术在全国范围迅速普及和提高。挽救了大批食管癌病人生命或延长了生存时间。但目前的问题仍然是就诊病人几乎全部是中晚期。食管切除和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在25%和10%左右,不能令人乐观。人们期待着痛苦小,效果好的治疗方法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下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方法,并依据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确定其诊断。方法自2003~2007年我们对38例食管粘膜下肿瘤进行了内镜下切除,对位于粘膜肌层的肿瘤进行圈套电切或电铲除的方法切除,对超声胃镜确定位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做内镜下粘膜下层剥离术(ESD)切除,并对切下的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通过连续切片进行CD34、CD117、Vimentin、Desmin染色方法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术后3个月随访胃镜检查。结果位于粘膜肌层的26例肿瘤,平均直径为15ram(10~35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7min(3~31min);位于固有肌层的1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0mm(12~32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10min(96~145min),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发,进行第二次ESD手术。免疫组化结果:本组38例CD34为100%阴性,CD117为100%阴性,Vimentin为81.6%阴性;Desmin为100%阳性(++~+++),均确定为平滑肌瘤。结论消化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进行食管粘膜下肿瘤切除术,包括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0.
张戈  杨成俊  张丽 《农垦医学》2010,32(6):510-512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粘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症出血14例,占29.8%,经处理后均停止出血,无1例发生穿孔。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粘膜切除治疗;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一些新型内镜诊治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目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经成为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式,其较外科手术创伤小,可保留食管的生理结构,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可整块切除病变,并提供精确的术后病理。内镜下微创治疗在不断进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多灶食管黏膜病变、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风险、如何看待活检与术后病理不一致、如何处理术后的切缘阳性、如何管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殊人群的治疗、内镜非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及何时追加手术等。本专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内镜下治疗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和术后并发症的管理策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食管早癌(EEC)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经普通内镜检查及活检确诊为EEC及癌前病变的患者6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患者术前常规行窄带成像放大内镜技术(NBI-ME)及超声内镜检查(EUS)明确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配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75例作为观察组,以前一年同期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加强围手术期配合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患满意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出院时进行护患满意度调查,观察组护患满意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中实施优质的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可增进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口服糖皮质激素对大面积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预防效果。方法 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因早期食管癌行ESTD治疗的患者(单一病灶占据食管管腔≥3/4周), 并根据入组时间分为试验组(ESTD+口服强的松)及对照组(单纯ESTD),分析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顽固性食管狭窄发生率、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率及食管狭窄发生时间。结果 共10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62.98±7.52)岁;对照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67±8.04)岁。试验组顽固性食管狭窄率低于对照组(6.25% vs. 20.75%,P<0.05);试验组非顽固性狭窄患者的平均内镜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1.85±0.27)次 vs. (3.24±0.49)次,P<0.05〕;且试验组发生食管狭窄的平均时间为术后51.06 d,晚于对照组(29.12 d,P<0.05)。结论 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减轻大面积ESTD术后食管狭窄的程度,明显减低术后顽固性食管狭窄的发生率,减少非顽固性食管狭窄患者内镜治疗的次数,可作为预防ESTD术后狭窄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内镜粘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在结直肠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6年6月-1998年2月间电子肠镜检出的34例38个病变行EMR,并比较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结果:对34例38个病变施行EMR成功37次,失败1次,成功率97.4%(37/38)。成功的37次中包括分割切除(Endoscopic Picemeal Mucosal Resecton;EPMR)9次。EPMR术中并发少量出血2例(5.4%)。病理检查发现多发息肉癌变率(100%)高于单发息肉(29.41%),P=0.001,肿瘤最大径<1.5cm腺瘤癌变率为36.37%(8/22)、≥1.5cm为73.33%(11/15),P=0.045;EMR标本与普通活检标本对早期癌的检出率分别是52%和26%(P<0.001),而且普通活检的漏检率达50%(8/16病变)。结论:内镜下大肠粘膜切除术能够对常规圈套法不能摘除的肿瘤样病灶切取活检,以达到病理学诊断定性质、定范围、定深度的理想要求,且对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优于普通活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内镜筛查了解食管癌高发区高危人群食管各级病变及食管癌的患病情况,为病因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6~2011年在食管癌高发区四川省盐亭县,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97个自然村作为筛查对象,对40~69岁的高危人群采取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进技术行筛查,并经病理学诊断确诊。结果轻、中、重度食管增生的检出率分别为5.33%(803/15 065)、1.28%(193/15 065)、0.68%(102/15 065),原位癌、黏膜内癌、浸润性癌的检出率分别为0.15%(22/15 065)、0.06%(9/15 065)、0.29%(43/15 065);食管增生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65岁之前轻、中、重度食管增生及浸润性癌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时间分布上,轻、中、重度食管增生的检出率在不同年份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托国家食管癌筛查项目,在食管癌高发区对高危人群进行癌症综合知识宣传,提高防癌意识,是保证早诊早治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黄永柱 《河北医学》2013,19(3):363-364
目的:探讨姑息切除手术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对我院行放化疗治疗的102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根据有无行姑息切除手术分为单纯放化疗组50例(对照组)、姑息切除手术联合放化疗组52例(观察组)。对比观察两组术后生存率。结果:两组术后一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年生存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4.01,P〈0.05)。结论:无法根治切除的晚期食管癌患者行姑息切除术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适当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