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LL)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例经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LL行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随访1~3年,依据动脉化疗栓塞前后肝内病灶强化程度、DSA表现及生存期评估疗效。结果单发转移瘤3例、多发5例。治疗后临床症评价,显效6例,有效2例 影像学疗效评价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8、4/8和3/8。结论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50例大肠癌肝转移经肝动脉长时间灌注5-Fu化疗的病人,在化疗前和化疗后每隔3个月做一次CT扫描和血管造影,持续一年。观察肝动脉灌流变异的进展和转移瘤变化的关系。化疗前所有50例肝转移瘤的肝动脉灌流均正常。化疗半年后30例(60%)出现灌流异常,24倒灌流减低(轻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告一例肝细胞癌,经肝动脉栓塞后并发了气肿性胆囊炎。患者经超声发现肝肿瘤,又经肝动脉造影证实肿瘤位于肝右叶前上部,采取肝动脉栓塞术治疗。用20mg丝裂霉素C与1~3mm的明胶海绵颗粒混合后注入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肝右动脉分枝。术后发烧,3天后CT检查发现胆囊内和胆囊壁有积气,肿瘤为低密度影像,但是肿瘤内无明显气体。一月后腹平片和超声随访胆囊内仍有气体存在。50天后CT复查,胆囊萎缩,其内仍有气体存在。2月后气体完全消失。肝肿瘤治疗性栓塞效  相似文献   

5.
作者复习了92例经组织学证实的胆管癌病人肝实质变化的CT表现。男38例,女54例,平均年龄55.1岁。周围型胆管癌41例,肝门型51例。检查方法为平扫后作团注增强动态及延迟CT,由三位放射科医师阅片,观察肝实质在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及肝形态和体积的改变。20例还作了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借以确定门静脉血供的异常。另有14例作了MRI检查。作者发现,团注增强CT上,58.8%的肝门型及39%的周围型其癌肿周围肝实质表现为肝叶或段明显强化,而平扫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周围型胆管癌均可见肿块,而肝门型仅58.8%显示癌灶。肝内胆管扩张至肝门、伴有或不伴有周围肝实质明显强化和/或肝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肝脏转移性平滑肌肉瘤(MLL)的CT表现及特点,以提高对MLL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MLL的CT表现及临床特征.CT扫描包括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部分病例行延迟期扫描.结果 MLL平扫均为低密度,2例增强扫描出现"牛眼征",符合典型转移瘤表现.较小的MLL增强后动脉期周边明显强化,中央液化坏死无强化.较大的MLL表现为囊实性,肿瘤实质强化明显,血供丰富,部分在延迟期密度仍较背景肝为稍高或等密度.1例术前误诊为肝血管瘤及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NH).可伴有其他部位转移,5例均未发现门静脉癌栓.结论 在肝脏富血供的占位病变中,有原发病史、无特殊肿瘤标志物、无肝炎病史、特别是CT表现特点,应考虑到MLL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碘油门静脉造影以往多采用剖腹门脉置管来实现。笔者对18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脾静脉灌注碘油的方法,完成门静脉造影,造影全部成功。术后没有发生脾破裂,脾出血及明显肝功能损害;18例肝肿瘤(直径1~18 cm)平片和 CT 扫描,瘤内及瘤周没有发现碘油沉积。笔者推测这是瘤内、瘤周的门脉分支高压或存在离肝血流的结果;本法有3例3 cm 以下的小结节灶检测数比常规 CT多,提示本法的敏感性可能与动门脉 CT 相似,从平片和 CT 观察瘤内及瘤周并没有象肝动脉灌注碘油那样有碘油充盈,而是呈充盈缺损,相反,正常肝组织分布碘油,这使得笔者对门脉置管化疗栓塞治疗肝癌的作用产生疑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肝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后局限性脂肪肝影像学特征.方法 4例肝癌患者术前均经超声、CT检查确定无脂肪肝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进行超声、CT检查并行经皮肝穿刺活检检测脂肪肝情况.结果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CT、B超显示肝右下叶局限性低密度区其内可见密度较高肝静脉影像,增强后病变区强化不明显,动脉走行自然.腹部超声显示呈细腻回声增强兼后部回声衰减;血管造影显示右下叶肝动脉走行自然,动脉期未见血管增粗、迂曲或抱球征象,实质期也末见肿瘤染色现象.病理证实为肝脂肪变性.结论 了解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并发局限性脂肪肝原因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肝癌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9.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673例经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肠系膜上动脉)间接门脉造影及腹腔动脉或肝总动脉造影,再行肝动脉内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结果合并动静脉瘘者有151例(22.4%),其中动门静脉瘘127例,动肝静脉瘘有15例,混合型有9例;131例(86.8%)动静脉瘘患者施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栓塞治疗,20例因动静脉瘘口不能有效栓塞和/或合并门静脉主干瘤栓而行单纯灌注化疗。结论DSA影像是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肝癌动静脉瘘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肝脓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价值(附20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 /和三期 (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 )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 2 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 /和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 ,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 2 5s开始扫描 ,门静脉期是 65s开始扫描 ,延迟是 5min开始扫描 ,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 8~ 10s。结果  ( 1)动脉期表现 :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 ,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 2 )门静脉期表现 :a、环靶征 ;b、环状征 ;C、花瓣征 ;d、分房状征。 ( 3)延迟期表现 :病灶缩小或不变 ,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 ,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肝动脉栓塞后进行瘤体内注射博莱霉素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9例少血供性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肝动脉栓塞结合经皮经肝瘤体内药物注射治疗情况.对于CT/MRI明确诊断的肝海绵状血管瘤(直径>5 cm),且CT增强扫描时仅有点状或少许斑片状强化而大部分无强化且延迟扫描时仍然如此表现的9例患者,先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术,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10 m1)与博莱霉素(8 mg)混悬剂,实际用量为5~10 ml.栓塞后4 d开始行经皮经肝瘤体内穿刺多点注射博莱霉素8~16 mg,间隔3~4 d再次注射,连续2~3次,1个月后复查CT,以后3、6个月及1年不定期复查CT.结果 9例患者DSA上所见血管瘤染色与CT增强扫描表现一致,碘油沉积呈散在点状分布,治疗后1个月瘤体均明显缩小,以后继续缩小,1年后复查基本稳定不再缩小.2例患者出现急性胆囊炎,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出现栓塞后胆汁瘤,随访观察未进一步进展,未作特殊处理.结论 经肝动脉栓塞联合瘤体内博莱霉素注射治疗少血供性肝血管瘤是简便、安全并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瘤是肝内或肝外门静脉局限性瘤样扩张,较为少见。我院在521例间接门静脉造影时,发现2例肝内门静脉瘤。病例1:男,58岁,3月前,因饮酒后出现右上腹钝痛,便血,伴呕吐、腹泻,每日10次左右,在外院作B超、MRI发现肝占位性病变,行介入治疗1次(化疗+栓塞,用药不详)现食欲好转,大小便正常,但仍腹胀不适,来我院就医。B超诊断:肝右叶肝癌、门静脉癌栓、肝硬化、脾大。CT扫描示肝右叶20mm,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均匀强化明显(图1)。血管造影示:肝右叶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门静脉左支瘤样扩张,肝左小动脉瘤(图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胆囊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回顾原发性肝、胆囊神经内分泌癌(PHGNC)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方法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长期腹泻4例,药物难以控制,其中伴腹痛2例;肿瘤出血,导致肝破裂1例。超声检查5例,CT检查4例,肝动脉造影检查3例。肿瘤发生在肝脏3例,发生在肝脏及胆囊1例,发生在胆囊1例。手术证实3例、活检及尸检证实各1例。结果 肝内多发肿瘤3例,单发肿瘤1例。超声表现:肝内不均匀强回声肿块2例,不均匀低回声肿块1例,内有一些小液化区,瘤体彩色血流丰富;肝内以囊性为主的巨大囊实性肿块1例;1例胆囊肿瘤表现为胆囊壁隆起性结节,无特异性征象。CT表现:肝脏内不均匀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瘤内有一些小液化区。肝动脉造影表现:肿瘤实体部分血流丰富,瘤体明显染色;巨大囊实性肿瘤表现为瘤内无血管,周围血管受压。结论 肝神经内分泌癌影像学表现为肝内不均质肿块,内部血流丰富,肿瘤明显染色;肿瘤巨大时可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肿瘤易发生肝内转移;肿瘤预后差。胆囊神经内分泌癌表现为胆囊壁隆起性病变,无特异性征象。患者常有腹泻、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全身化疗对原发或转移性肝癌均无明显的效果。临床实践表明,化栓这一区域性治疗手段对肝癌是十分有效的。肝脏具有双重血供。门静脉为正常肝组织提供75%的血供,而肝动脉仅提供25%的血供。但肝脏恶性肿瘤的血供几乎全部来自肝动脉。Sigurdson 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作剖腹活检时,用 Fiuorodeoxyuridine(FUDR)灌注肝动脉或门静脉,结果发现,作肝动脉灌注时瘤体内FUDR 的浓度要比作门静脉灌注的高15倍。化栓治疗是在向肝动脉内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的同时对肝动脉进行栓塞。栓塞后可使瘤体缺血,不能取得营养和氧气。现知,由 ATP 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癌胆囊转移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癌胆囊转移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肾癌胆囊转移瘤均为单发,2例为实性,平扫为稍高密度,增强病灶明显强化;1例为囊实性,平扫为等低混杂密度,增强病灶呈环形明显强化;所有病灶均伴有胆囊外转移.结论 肾癌胆囊转移瘤少见,常为单发病灶及胆囊外转移,CT主要表现为稍高密度、动脉期强化明显,病灶可有囊变坏死,结合原发病史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DSA表现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 对272例已证实的肝癌患者先行DSA造影,再行肝动脉内化疗栓塞治疗.结果 合并动静脉瘘者有113例(41.5%),其中肝动脉门静脉瘘98例,肝动静脉瘘7例,混合型8例,所有动静脉瘘患者均行了1次或多次肝动脉内化疗(TAI)和/或化疗栓塞治疗(TACE). 结论 DSA影像是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直观可靠的诊断方法.对于轻中度AVS用明胶海绵阻断瘘口血流后TACE安全有效,对重度流量大的AVS,则仅行TAI.  相似文献   

18.
肝节段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节段动化疗栓塞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肝段动脉和门静脉双重栓塞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门静脉血供对肝癌的生长作用和栓塞后门静脉的血脉增及血供增加及动脉侧支循环增多是进行双重栓塞的血供基础。肝动脉和门静脉间的交通(吻合)是经肝动行双重栓塞的解剖基础。与常规肝动脉化疗栓塞相比,肝节段动脉化疗栓塞明显提高肝癌的疗效。有类似肝切除之效果而称之为“经动脉部分肝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DSA介入诊疗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后行辅助性肝动脉化疗灌注或栓塞治疗,结合6个月随访期内CT及甲胎蛋白等资料,分析肝癌术后早期各种DSA影像表现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早期DSA表现分为4类:(1)术后正常改变:27例.肝动脉及门静脉呈部分切除后改变,残肝动脉形态分布较规则,末梢血管增多并于切缘形成条片状或环形染色.(2)血管合并症:5例.并发肝动脉-门静脉瘘,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提前显影.(3)肝内肿瘤复发/转移:10例.切缘复发肝动脉末梢增多杂乱,呈团块状或串珠状肿瘤染色;肝内复发/转移表现为单个或多发结节或团块影.碘油乳剂栓塞后杂乱血管消失,碘油明显沉积.(4)可疑肝内复发/转移:3例.肝动脉末梢增多较杂乱,碘油无明显沉积.DSA诊断术后复发/转移正确率为92.8%.结论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具有多种DSA表现,可以较准确地区分术后正常改变、血管合并症及肿瘤复发转移并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CT影像表现与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分析肝门区胆管癌CT影像特征和病理基础。结果:6例CT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9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动态增强后11例有延迟强化,CT值增加15~30HU。对照CT表现与手术所见,CT显示肝脏、肝门区动脉、门静脉、胆囊、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腹膜后淋巴结浸润或转移;其它神经、脂肪受浸、腹膜种植在CT上均无明确显示。结论:肝门区胆管壁不规则增厚或软组织肿块伴肝内胆管扩张是肝门区胆管癌的CT基本影像表现,CT是检出和识别肝门区胆管癌的重要方法,但在判断肿瘤周围浸润的程度时仍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