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疾病的动态增强MRI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 ,并探讨动态强化特征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对 5 7例乳腺疾病患者行动态增强MRI。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计数。比较良恶性病变的最大强化率、信号强度达峰值时间、最大相对强化速率、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 (SI Time曲线 )类型及MVD ,并进一步分析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的关系。结果  5 7例共计 6 1个病灶 ,恶性33个 ,良性 2 8个。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强化参数、SI Time曲线类型及MVD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恶性病变多呈早期快速显著强化 ,良性病变多呈延迟缓慢强化或不强化。恶性病变微血管丰富 ,良性病变微血管稀少。动态强化参数及SI Time曲线类型与MVD及其分级显著相关 (P <0 .0 5 ) ;“周边强化征”与病灶周边微血管丰富、中央微血管稀少有关。结论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动态增强MRI特征与MVD及其分布密切相关 ,可用来估计乳腺肿瘤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肿瘤MR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肿瘤血管分级与微血管密度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术前对70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术后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并分析其与磁共振显示的肿瘤血管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组织的血管分级以Ⅱ~Ⅲ级为主,良性肿瘤以Ⅰ~Ⅱ级为主,把Ⅱ~Ⅲ级与0~Ⅰ级肿瘤的术后病理标本以CD105 和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的血管形态分级可用于判断乳腺肿瘤血管生成的活性,可作为术前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肿瘤动态增强MRI的强化模式及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58例乳腺肿瘤患者,共66个病灶(恶性49个、良性17个).行动态增强MRI扫描,评价最大强化斜率(Slopemax)、峰值强化率(Emax)、峰值时间(Tmax)、增强后1~5min的强化率等指标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良、恶性肿瘤间的差别.除2例皮纤维肉瘤,病理标本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微血管计数,采用相关分析评价其与上述强化指标及强化曲线类型的相关性.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组间的Slopemax、Emax、Tmax、E(1-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差别也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01),Slopemax、Emax、Tmax、E(1-4)及时间-信号强度类型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P<0.05).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强化模式的差别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可以根据不同的强化模式进行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2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行术前磁共振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并对其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其微血管密度,分析乳腺癌灌注成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26例浸润性导管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最大信号强度丢失率及T2*弛豫率(△R2*Peak)与肿瘤微血管密度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 0.695,P=0.003;r=0.689,P=0.003).结论 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相关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是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静脉注射小分子质量的钆螯合物通过T1WI 及T2*WI 技术来无创地反映肿瘤组织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如灌注异常,微血管的高通透性等),从而了解前列腺肿瘤血管的生成及微血管密度情况.就DCE-MRI 与前列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MRI测量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大小,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DC的42例病人的MRI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1岁,平均(51.68±10.24)岁。用MRI测量肿瘤病灶的大小,具体参数包括肿瘤长径、短径、长短径比率和最大截面面积,通过手术标本检测肿瘤MVD,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大小和MVD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肿瘤大小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组织学Ⅲ级IDC肿瘤长短径比高于组织学Ⅰ~Ⅱ级(P<0.05),肿瘤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及MVD在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Ⅰ~Ⅱ级肿瘤长径、短径及最大截面面积分别与MVD呈正相关(分别为r=0.440,P=0.008;r=0.572,P<0.001;r=0.579,P<0.001),其中肿瘤最大截面面积与MVD间的正相关关系最明显,而肿瘤长短径比与MVD无相关性(r=0.023,P=0.896)。组织学Ⅲ级IDC肿瘤的最大截面面积、肿瘤长径、长短径比、短径与MVD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809,P=0.002;r=-0.783,P=0.003;r=-0.694,P=0.012;r=-0.596,P=0.041),其中最大截面面积与MVD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结论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IDC大小与MVD相关性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IDC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活性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前多采用免疫组化染色血管内皮进行肿瘤内微血管计数的方法进行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通过动态增强MRI的信号特征来定量分析肿瘤内的血管生成情况,可同时获取解剖及某些生理资料。在检测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就免疫组化肿瘤内微血管测定技术及动态增强MRI检测活体内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乳腺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GE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2月接受动态增强MRI检查的34例乳腺病变患者,观察患者动态增强MRI检查参数及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乳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动态增强MIR表现、MVD和VEGF表达差异,分析乳腺动态增强MIR表现与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良性病变16例,乳腺恶性病变18例,乳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患者动态增强MIR表现、MVD和VEGF表达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在早期增强率(EER)、时间-信号增强曲线(TIC)类型、MVD及VEGF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增强峰值(SImax)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动态增强MIR表现与MVD和VEGF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MVD和VEGF与TIC类型显著相关,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VD与EER显著相关,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动态增强MRI可反映乳腺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血管生成差异,对于乳腺病变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列腺癌的动态增强特征与微血管密度(MVD)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帮助. 资料与方法对32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MRI动态增强扫描,设立4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病灶的动态增强MRI的强化参数:开始时间、最大信号强度及早期强化率,获得感兴趣区的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MVD的测定,比较分析前列腺癌和BPH的动态增强参数、两者的MVD和PSA的相关关系. 结果前列腺癌的MRI动态增强的强化参数开始时间、最大信号强度及早期强化率与BPH不同(P分别<0.01、0.05、0.01).前列腺癌的MVD的测定水平高于BPH(P<0.001).前列腺癌和BPH的MRI动态增强参数中的最大信号强度和早期强化率与MVD有相关性(P<0.05或0.01).前列腺癌的血清PSA与MVD的水平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前列腺癌MRI动态增强特征、前列腺癌的MVD与PSA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MRI动态增强与PSA的测定相结合能为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乳腺肿瘤表观弥散系数与组织细胞密度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评估组织细胞密度在良恶性乳腺病变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不同中所起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乳腺病变(恶性肿瘤26例,良性病变20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并计算病变的ADC值.用Adobe Photoshop 4.0 software 软件分析乳腺病变病理切片的细胞密度.统计分析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平均ADC值为(0.9608±0.2043)×10-3mm2/s,明显小于良性病变组(1.5934±0.2084)×10-3mm2/s;P<0.001).恶性肿瘤平均细胞密度为(14.59±4.35)%,明显大于良性病变组(10.20±4.32%;P<0.05).乳腺病变ADC值与细胞密度的相关性很好(r=-0.542).结论在乳腺良恶性肿瘤ADC不同中,细胞密度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测量肿瘤ADC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但仍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Ⅷ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乳腺非增强组合序列与 MR 增强扫描(CE-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非增强 MRI 序列作为常规乳腺筛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良性92例,恶性65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的 MRI 资料,计算 T1 WI & DWI、FS T2 WI & DWI 和 CE-MRI 三种方式诊断乳腺病变的检出率、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3种方式的诊断效能,并总结乳腺恶性病变在非增强组合序列上的特征。结果:T1 WI & DWI、FS T2 WI & DWI、CE-MRI 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分别为81.53%、89.17%和94.90%,三种方法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25)。三种方法对乳腺癌的检查率为95.38%(62/65)、96.92%(63/65)和96.92%(63/65),对肿块型乳腺癌为98.31%、98.31%和98.31%,三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FS T2 WI &DWI 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5、0.898、0.836、0.911和0.929,其 RO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5,与 CE-MRI(0.92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914>0.05)。FS T2 WI 和 DWI 上乳腺恶性病变的特征:①肿块型居多,边缘多不规则,伴或不伴毛刺;②FS T2 WI 上多呈稍高或混杂信号;③诊断恶性病变的ADC 阈值=1.13×10-3 mm2/s。结论:FS T2 WI 结合 DWI 对乳腺疾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乳腺疾病筛查的 MRI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肿瘤中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水平在乳腺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2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F-Ⅷ相关抗原和bF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Weidner法进行MVD的测定.结果 32例中,bFGF阳性者18例,表达率为56.3%,阳性表达者MVD记数为41.55±14.44,肿瘤直径大于5 cm时,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结论 bFGF在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而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以做为评定乳腺癌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MR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逐渐提高,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是反映组织或病灶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的成像技术,可以无创的评价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对肿瘤血供分析,进而评估肿瘤的良恶性.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乳腺MRI灌注成像技术.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注射对比剂来研究器官、组织或病灶的微血管循环情况;二是使用对水分子微量运动特别敏感的成像序列来观察微循环灌注的情况.本文就乳腺MR灌注成像的常用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3.0T MRI动态对比增强定量参数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3.0T MRI扫描仪和16通道乳腺相控阵线圈对45例怀疑乳腺肿瘤患者进行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共发现病灶52个,其中5例为2个病灶(1例为双侧,4例为单侧),1例为3个病灶(双侧),所有2个以上病灶都取最大的病灶纳入研究.分别测量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容量转移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trans)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distribute volume per unit tissue volume,Ve).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乳腺癌、纤维瘤和其他良性病变的组间差异,受试者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良、恶性病变的组间差异.结果 乳腺癌(n=23)的Ktrans和Ve均值分别为(10.18±2.65) min-1和7.64±1.20;良性病变(n=22)的Ktrans和Ve均值分别为(5.68±1.15)nind和8.44±2.01;良性病变中纤维瘤(n=12)的上述均值分别为(7.31±1.42) min1和11.25±2.75,其他良性病变(n=10)的上述均值分别为(3.73±0.83) min1和5.07±1.13.乳腺癌与良性病变间Ktran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4.271,P值<0.05),Ve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1.553,P值>0.05);乳腺癌、乳腺纤维瘤与其他良性病变3组间Ktrans和Ve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316和3.944,P值均<0.05).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点值,Ktrans和Ve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7.5%和8l.3%;特异度分别为55.6%和38.9%.综合2个定量参数作为联合指标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1..%(21/23),77.3% (17/22)和84.4%(38/45).结论 3.0T MRI动态对比增强定量血流动力学参数Ktrans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Ve对鉴别乳腺癌与纤维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删资料,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22个病灶形态不规则或有毛刺征。9个病灶存在癌组织坏死;MRI显示腋窝淋巴结肿大8例,检出率66.7%(8/12),内乳淋巴结肿大2例。6例病灶累及胸壁。所有病灶均不均匀强化。其中16个呈环形强化,10个见对比剂填充征;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10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Ⅰ型曲线。结论:边缘不光整、毛刺征及环状强化、冲刷型曲线强烈提示乳腺癌;MRI能较清楚的显示乳腺癌及其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及部分淋巴结情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腺癌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血管生成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37例周围型肺腺癌患者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MRI动态增强参数强化峰值(PH)、最大线性强化斜率(SS)、最大强化率(Emax)、增强后1~6min时的信号强化率(E1~6)与肺腺癌MVD的相关性,并比较VEGF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病例其MRI动态增强参数的差异。结果37例肺腺癌的MVD为68.31±19.84。MRI动态增强参数PH、SS、Emax、E1~6与肺腺癌的MVD呈正相关(P<0.001),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27,P<0.001)。26例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MVD为79.47±21.35,11例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其MVD为43.16±17.85,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I动态增强所有参数均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P<0.001)。结论肺腺癌MR动态增强参数与MVD呈正相关,VEGF表达阳性的肺腺癌其MR动态增强参数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的肺腺癌。  相似文献   

18.
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动态增强检测小乳腺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动态对比增强MR成像(DCE MRI)对小乳腺癌的检出敏感性,并评价DW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48例共70个乳腺小病灶(最大径≤2 cm)被纳入研究对象,其中恶性病灶45个,良性25个.所有患者均行DWI和DCE MRI,DCEMRI采用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绘制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DWI采用回波平面成像(EPI)序列加用全局自动校准部分并行采集(GRAPPA)技术,取2个扩散敏感因子(b)值(800、1000 s/mm2)行横断面扫描,测量病灶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2种检查方法 的诊断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DCE MRI正确诊断了40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TIC显示小乳腺癌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9%(40/45)及87.0%(40/46).DWI中,在2种b值(800、1000 s/mm2)条件下小乳腺癌平均ADC值分别为(1.153±0.192)×10-3和(1.079±0.186)×10-3 mm2/s,而良性小病灶的平均ADC值为(1.473±0.252)×10-3和(1.419±0.255)×10-3 mm2/s;同组患者在2种b值条件下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恶性2组小病灶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值取1000 s/mm2 时,根据DWI信号结合ADC值测量结果 可以正确诊断39个小乳腺癌及19个良性小病灶,其对小乳腺癌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为86.7%(39/45).DWI与DCEMRI的诊断结果 有很好的一致性,DWI联合DCE MRI可以提高检出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达93.3%(42/45))及91.3%(42/46).结论 DWI对小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ADC值的测量可以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MR动态增强观察去势兔骨质疏松腰椎的骨髓灌注变化,并与骨密度(BMD)、免疫组织化学对照。材料与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只,对照组10只)。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5、7个月分别行动态增强MRI和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EXA)检测腰椎骨髓灌注的最大增强百分比(Emax)、增强斜率(ES)和BMD,并与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对照。结果双侧卵巢切除去势法(OVX)组兔在术后7个月时腰椎BMD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后3个月和5个月两组间腰椎的Emax和ES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7个月OVX组腰椎的灌注较对照组明显下降,Emax和ES值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腰椎骨髓MVD计数平均为67.58±11.6;而OVX组的MVD计数为39.32±9.54,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OVX组兔术后7个月腰椎动态增强MRI的Emax、ES和组织的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6和0.771,P<0.05);Emax、ES和腰椎BMD之间亦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分别为0.714和0.820,P<0.05)。结论去势兔骨质疏松后腰椎骨髓的血液灌注明显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