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良册  吴立红  龚艳菲  林建强 《浙江医学》2010,32(10):1527-1529
足下垂和足内翻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如何重建和改善他们的行走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康复治疗中的难题.踝足矫形器(AFO)是纠正脑卒中患者偏瘫足内翻、步态的常用康复治疗器具.约60%偏瘫患者在出院时需要使用AFO来改善其步行能力[1].AFO对偏瘫足内翻患者虽有一定的矫治作用,但在步行的速度及稳定性方面并没有发挥到最好功能.本研究通过对我科使用AFO和改良型AFO治疗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使用改良型AFO对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进行上述治疗的站立和行走训练中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经6周治疗后,其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动态式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常规康复治疗)与研究组(踝足矫形器早期使用+常规康复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步态及步行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和参照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Berg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能够显著改善其步态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天伟  张红霞 《宁夏医学杂志》2014,36(11):1072-1073
目的 观察站立位重心控制训练治疗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步行的影响.方法 将72例中风病伴有足内翻(患侧)的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康复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用针刺治疗,对治疗前后的肌张力评分和步行速度、健侧跨步长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在改善肌张力、步行速度和跨步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1、2.82、4.28,P<0.05).结论 站立位重心控制练习能提高中风病足内翻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 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首要目标是恢复步行能力,其中身体重心和骨盆的异常运动是影响步态恢复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计划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脑卒中患者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步行速度和躯体运动的变化,探讨踝足矫形器对躯体运动和步行能力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20例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慢性单侧偏瘫患者,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测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的最大步行速度及躯体运动学参数。 结果 佩戴踝足矫形器前后最大步行速度、身体重心垂直和侧方运动、骨盆前后倾斜和旋转运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步行能力分级显著提高,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能力的提高与身体重心运动和骨盆旋转运动改善显著相关(P<0.01)。 结论 佩戴踝足矫形器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体运动的稳定性并且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7.
正脑卒中偏瘫在行走过程中会因偏瘫侧下肢没有廓清能力而使身体失去平衡。有研究认为,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态时的控制力[1],能在行走周期中的摆动相(非稳态中)通过控制人体核心肌群让患者更好的廓清患足,提高行走质量。而患侧下肢踝背屈不足也是造成下肢廓清能力下降的一个诱因,生物反馈疗法能让患者更直观的获得踝背屈的运动和感觉传入并不断强化踝背屈。本文观察核心肌群训练联合踝背屈的生物反馈疗法对偏瘫患者步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的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0例自愿参加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和B组(治疗组),两组均为40人,A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运动康复训练治疗,B组(治疗组)在运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针灸治疗。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足下垂侧踝关节跖屈时小腿后主要肌群(主要为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大小,运用改良Lovett肌力测定法评定足下垂侧小腿前主要肌群(主要为胫前肌)肌力,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用Carr-shepherd步行评定量表评定患者步行能力,运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研究结果:两组均能不同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症状,改善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针灸结合康复运动训练治疗更有助于脑卒中恢复期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效果优于单纯运动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疏经通督推拿治疗联合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121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技术为主的治疗,佩戴踝足矫形器;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疏经通督推拿治疗,佩戴踝足矫形器,2组患者均进行8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躯干下肢运动功能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MWS)、步态时间-空间参数及时相参数,以及步行过程中膝关节屈伸角度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2组患者观察指标的变化,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 疏经通督推拿联合背屈踝足矫形器可以纠正膝过伸,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状况下步行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需具备站立平衡≥3级;能够支持75%以上自身体质量,且患肢具有主动屈伸功能的以上3个条件时才选择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观察组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采用平衡量表(BBS )、运动功能量表(FM A )、功能性步行量表(FAC )进行功能分级评价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BS、FM A、FAC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Ⅰ级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步行训练,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褚延利  孟淑杰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2):1184-1186
目的 观察早期坐站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步行能力恢复的疗效.方法 将6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组(A组) 30例、偏瘫肢体训练组(B组)31例.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估其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用Berg平衡量表判定平衡障碍程度并结合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组治疗后效果优于B组(P<0.05).结论 早期坐站平衡训练联合偏瘫肢体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在脑卒中的康复治疗中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针灸点穴结合运动疗法促进中风后足内翻的恢复,降低致残率。方法对符合中风后足内翻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针灸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运用针灸点穴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能有效改善足内翻程度,降低致残率。结论有针对性的采用放松小腿三头肌,并加强对足背屈肌群的刺激,使患者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得以改善,治疗患者足内翻症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秀琪  何红 《大家健康》2016,(2):124-12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步行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社区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GYKF-Ⅰ型步行训练矫正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佩戴踝足矫形支具、绷带进行辅助步行训练。训练30 min/次,2次/d,每周5d,疗程6周。比较两组训练前后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步宽及上下楼梯时间等。结果 6周末,试验组各项步行功能参数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对照组步行速度、步长、步宽、上下楼梯时间均较训练前改善(均P<0.05);两组10 m自然步行时间、步行速度、步长、上下楼梯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步行训练矫正仪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在脑损伤后偏瘫足内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8月_2016年2月期间该院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损伤后偏瘫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常规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质量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79.23±12.17﹚%、Fugl-Meyer评分(24.72±8.4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峰力矩:屈肌(81.26±19.25﹚N.m、伸肌(22.85±10.56) N.m、峰力矩与体质量比:屈肌(114.22±40.25)%、伸肌(31.26±10.25)%、总功:屈肌(213.65±30.25﹚J、伸肌(47.58±19.56)J、平均峰力矩:屈肌(82.66±23.14)N.m、伸肌(19.26±7.14)N.m、单次最大功:屈肌(51.24±13.24﹚J、伸肌(14.41±3.56)J指标水平均略低于健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后偏瘫足内翻康复治疗中应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8"字绷带对偏瘫患者步态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Bobath技术为主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日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训练方法,并在步行训练时使用弹力绷带20分钟。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最大步行速度分别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步行功能、最大步行速度,同时采取足印法、摄像分析法对受试者进步态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使用"8"字绷带后,静止时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改善,由之前的平均-8.91±6.11°增至5.23±4.11°,足外翻角度平均由-15.22±5.12°增至2.52±2.34°。步行周期中摆动相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提高,触地初期踝关节背屈足跟着地。跨步长、步速明显提高,其中跨步长由0.47±0.18m增加至0.59±0.12m,步速由0.61±0.1,3m/s增加至0.78±0.08m/s。治疗后,2组患者Barthel指数、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最大步行速度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8"字绷带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踝足关节下垂、内翻的程度从而改善步态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对利用矫形踝关节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常规康复,观察组利用矫形踝关节托辅助康复,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穿戴矫形踝关节托后身体左右稳定系数、患肢前后稳定系数明显优于穿戴前;观察组康复后下肢运动功能得分、最大步行速度、步长以及步频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矫形踝关节托能够提高脑损伤致足下垂及足内翻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脑卒中后偏瘫足下垂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3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均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胫前肌肌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胫前肌肌力、步行能力、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好转,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提高患者步行能力,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肌力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肌力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3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等速训练组、等张训练组,分别在入组时、治疗1个月后采用BET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评定患侧下肢肌力,采用二维BIODEX型步态分析仪测量患者的步幅、步行速度。结果①2组偏瘫患者治疗后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无显著性差异。②2组偏瘫患者治疗后步速、步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速训练与等张训练均可以改善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但疗效无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