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呼伦贝尔市1956~2003年布氏菌病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呼伦贝尔市是布氏菌病(简称布病)严重流行地区,从1959~1966年布病在全市局部地区呈暴发流行状态,1961年和1963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发病率分别达68.85/10万和72.20/10万,牧区发病率高达117.46/10万,农区、城市和林区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43.6/10万、13.78/10万和6.98/10万。1967~1989年发病率显著下降,进入90年代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1995年以后,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是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老疫区,50~60年代为布病严重流行期,经防治80年代疫情控制在最低水平,90年代疫情又出现回升。在内蒙古布病疫情的起落中,布氏菌流行株的种型存在偏移已有报道,现将疫情起落中布氏菌流行株的毒力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是布氏菌病(简称布病)老病区。50~60年代是发病的高峰期,全区101个旗县中94个为布病疫区。经过多年的防治,到80年代人间发病已大大减少。但进入90年代布病在一些地区又开始流行,为控制内蒙古人间布病流行范围(以旗县为单位),以预测未来布病的发生和发展,对1990~1999年间查出的布病新发病人的地域分布做了统计及分析。1材料来源 各布病监测点上查出的新发病人。2结果与分析 1990~1999年间通过全区监测点的监测,查出的新发病人有940例(表1),分布在8个盟(市)28个旗(县、市、区…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人间布氏菌病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河南省布氏菌病流行因素,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河南省1981~2003年布氏菌病发病情况、流行特征和疫情活跃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981~2003年全省检出新发布氏菌病人1895例,年发病率(0.001~0.2)/10万;病例散布在72个县(市、区),其中偶发县有56个,散发县有10个,高发县有6个;80年代病例较少,90年代缓慢增加,2000年以后大幅度增加。发病时间以2.7月较多,发病人群以饲养放牧等农村人口为主。结论 河南省自90年代以来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活跃,疫情回升的原因与有关部门重视不够、财政投人不足、病畜难以淘汰、人群缺乏免疫保护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布氏菌病全国监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布病疫情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特别是2000年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部分省(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发和流行.我国曾经于1990年在农业部、卫生部共同领导下,在全国14个省(区)开展监测工作,设监测点15个.2005年中国疾控中心重新组织制定了<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截止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区均开展了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呼伦贝尔市作为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历史疫区,自20世纪50~90年代布病发病呈波浪状上升,呈现高-低-高的态势[1,2]。进入21世纪,尤其在2005年局部地区布病呈爆发流行,发病率达104.03/10万,发病率创全市历史最高水平。为探讨21世纪第一个10年间人间布病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进一步改进防治措施,对全市2001~2010年布病流行态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1疫情概况内蒙古是布鲁杆菌病(布病)历史流行高发地区,全区97个旗(县)有过不同程度的流行。20世纪50~60年代,全区布病流行较为严重,最高年新发病人数达5 174例,70年代后疫情逐年下降,到80年代最低年新发病人数仅3例,人间布病发病降到了最低程度。进入90年代后,人间布病疫情逐年回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到2011年,全区人间布病病例报告数达  相似文献   

8.
我国布氏菌病(简称布病)人间疫情以20世纪50、60年代最为严重,于1957~1963年、1969~1971年出现两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1.17/10万~1.77/10万和1.20/10万~1.23/10万之间。疫区范围波及全国28个省(区)。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多年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至“八五”规划末期,布病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过去有人、畜疫情的省(市、区)已有8个省(市、区)的布病疫情达到我国规定的控制标准,有1031个疫区县达到基本控制和稳定控制区标准,占疫区县数的76.04%。  相似文献   

9.
齐齐哈尔市是我省布氏菌病 (布病 )发病重病区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该市发病情况 ,为布病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现将齐齐合尔市 1995— 2 0 0 0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 1995—2 0 0 0年疫情报告。1.2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方法。2 结果与分析1995— 2 0 0 0年齐齐哈尔市 ,全市人口 2 80万多 ,共发生布病 2 40例 ,发病率为 0 .73/10万 ,发病较高的年代为1996 (1.0 1/10万 )、1998(1.16 /10万 )和 2 0 0 0年 (1.16 /10万 )。全年各月均有发生 ,其中发病例数最高的月份为 …  相似文献   

10.
布氏菌病 (简称布病 ) ,在我区有很长的流行史。自 70年代全区推广以畜间菌苗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以来 ,逐步控制了布病的流行。 80年代全区进行人畜间疫情监测防制效果的考核 ,1989年全区达到了国家布病控制区标准。但由于各种因素 ,在我区还存在着许多未治愈的慢性病患者 ,同时也存在着职业人群受布氏菌感染的威胁。现对我区 1990— 1998年布病特殊人群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检测对象 为我区部分职业人员及门诊疑似布病人员 ,男 6 35人 ,女2 34人。1.2 实验方法 布氏菌试管抗原由中国预防医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疫情,探讨不同时期影响疫情的可能因素,为制订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布鲁杆菌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52-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监测数据和已发表文献中相关数据,对布鲁杆菌病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分布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952-2007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出现2次布鲁杆菌病流行高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第1次发病高峰,范围波及全区12盟(市),其中1961年发病率最高,达55.28/10万;病例职业构成中牧民最高,占72.9%;2000年后出现第2次发病高峰,其中2005年发病率最高,达38.44/10万,以中、东部地区最为严重;病例职业构成中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分别占51.9%和28.7%.结论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牲畜交易频繁,使得内蒙古自治区布鲁杆菌病疫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上升,2004-2007年达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7年内蒙古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面积不断扩大,流行强度逐年增加。目前全区12个盟(市)中有11个盟(市)均有新发病例报告,102个旗(县、区)中有85个旗(县、区)有新发病例报告。总的流行趋势是:中东部地区流行严重,西部地区呈散发状态。季节流行曲线呈单峰型,流行高峰多数年份集中在4-6月份。发病年龄以25-50岁的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与布病的流行强度有关,低发年份男女性别比接近3∶1 高发年份男女性别比接近2∶1。职业以农民占50%以上 牧民占25%-30%左右。另外家务及待业(2.93%)、学生(2.70%)、工人(2.18%)、散居儿童、民工和商务人员(1%以下)等职业的发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阐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布状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监测方案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即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2005-2011年新疆兵团布病发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1年新疆兵团共报告布病病例797例,男女比例为2.78:1,暴发疫情23起,除建工师和十二师外12个师均有报告,分布于87个团场,占全部团场总数的54%。布病平均发病率为5.16/10万,其中10个师发病率高于1/10万,发病率前五位的师分别是农十师为45.07/10万、农九师为18.68/10万、农二师为15.49/10万、农一师为7.72/10万、农六师为3.72/10万。结论 新疆兵团的布病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为有效控制布病疫情,需要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成立防治工作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疫情监测和综合性防控工作,及时对人间和畜间疫情监测结果进行通报和处置,从源头遏制布病疫情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法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点,探究布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设计布鲁氏菌病调查问卷,对布病重点人群一般情况、防护知识和防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13.0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问卷,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选择符合病例对照研究的对象,使用SAS 9.4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纳入病例组有152名,对照组有456名。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年内有过牲畜饲养行为的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性是没有饲养行为的3.119倍(95%CI:1.50~6.48,P<0.01);打扫圈舍的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性是不打扫圈舍人群的0.658倍(95%CI:0.44~0.99,P<0.05);而有接羔行为的人群感染布病危险性是没有接羔行为人群的1.684倍(95%CI:1.18~2.41,P<0.01)。结论 饲养牲畜、不清理圈舍和接羔等行为是布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饲养牲畜人员应提高对防护装备的使用率,并改变无防护措施接羔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疫情与流动人口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疫情现状,为制定预防艾滋病进一步传播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描述性分析2003-2005年全国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监测点数据和部分地区现场调查数据。结果2003-2005年全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中,户籍为外省的分别占总报告数的14.6%、9.5%和17.7%。西藏、北京、浙江、上海、内蒙古、青海、江苏、天津、宁夏等地报告的外来病例,占本省(市)总报告人数的比例超过50%,最高达87%。山西、山东2省外来妇女中HIV检出率分别为1.1%和0.6%,2省外来妇女感染者的配偶和子女均发现阳性感染者。结论流动人口中艾滋病疫情不容忽视,在部分省份,流动人口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主要来源,须要及时加强流动人口艾滋病检测和干预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并对其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8-2017年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进行流行特征分析;采用传统生物学鉴定和BCSP31-PCR、AMOS-PCR、MLVA-16进行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鉴定和分型,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福建省2008-2017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均发病率0.11/10万;疫情波及福建省8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7%,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27/10万);男女比为2.50:1,农牧民占50.7%。40株布鲁氏菌分离株分子检测结果与传统分型基本相符,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绝大多数(87.5%); MLVA-16分型将其分为羊种和猪种2个种群,35株羊种菌分为28种基因型,5株猪种菌分为4种基因型,其中26种基因型为单分离株,6种基因型为共享基因型(共14株,35.0%)。同国内147株布鲁氏菌进行聚类分析显示,福建省菌株与广东和内蒙古地区存在4种共享基因型,均为羊种菌,其他部分菌株与外省菌株存在着较近的遗传距离,主要集中在panel 2B上,仅存在1~3个位点的差异。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福建省布鲁氏菌MLVA-16分型显示高度基因多态性,提示MLVA-16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可以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白银区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形势,做好全面防控工作。方法统计白银区2005~2011年布病在人间、畜间发病及监测数据,并结合开展的防治工作进行分析。结果白银区2005~2011年人间布病血清学检测平均阳性率为2.17%;新发现血清学阳性19例,新发阳性率0.93%。结论白银区布病疫情波动,人畜间传染源存在,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布病监测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情况,为锡林郭勒盟布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布病疫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锡林郭勒盟曾有过布病流行,之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以后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253.44/10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252.6/10万),2009年为493.72/10万,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193.21/10万。结论尽管近3年锡林郭勒盟布病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处在高水平状态,布病疫情情况仍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9.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十堰市1995~2010年报告的乙脑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1995~2010年累计报告乙脑909例,死亡31例,年均发病率为1.69/10万,死亡率为0.06/10万;乙脑病例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集中于每年的7~8月。结果表明,十堰市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总体呈下降趋势。预防乙脑用采取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5-2016年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布鲁氏菌病发病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喀什地区布病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6年喀什地区报告的布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共报告布病767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Z=29.49,P<0.001)。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5-8月份;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81:1,各年龄均有发病,最小发病年龄5月龄,最大发病年龄85岁,中位数为39岁,职业分布以农牧民所占比例最高;2005-2016年报告年平均发病率前五位的县(市)为麦盖提县、岳普湖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楚县和喀什市,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县(市)依次为麦盖提县、巴楚县、岳普湖县、喀什市和伽师县。结论 喀什地区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2012-2016年发病率明显升高,需进一步分析喀什地区布病疫情升高原因,进一步加强喀什地区布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