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感染麻风分枝杆菌后发病与否和临床表型取决于宿主的遗传素质,目前通过候选基因研究、全基因组连锁研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等方法发现多个麻风易感基因,为实现麻风病的一级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当前定位于不同染色体的易感基因进行分类综述。  相似文献   

2.
在 Costa Riea 曾观察到有一种结节性结核样型麻风,本病初次报告于1976年,至今已知的已有55例,他们在利比利亚城的几个郊区组成一个中心,散在于15个家族中,平均每组为3.67个病例,主要发生于男性(占63.64%)其性别之比,男:女为1.75:1,在年龄方面:最年幼的为18个月龄,年龄最大的为58岁,多数病例常起病于15岁以前,  相似文献   

3.
从致敏淋巴细胞提取的 Lawrance 氏转移因子(简称 LTF)及核糖核酸(简称 RNA)能使未致敏的淋巴细胞转变为免疫状态,从而恢复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力。由于瘤型麻风患者有细胞免疫缺陷,故作者用从致敏健康供体的淋巴细胞提取的 LTF及 RNA 试图将瘤型麻风转变为结核样型麻风。4名对麻风菌素、结核菌素(精制蛋白衍化物)、弓浆菌素(Toxoplasmin)、荚膜组织胞浆菌素过敏的健康人采静脉血500毫升,各分离得10~9个淋巴细胞,然后从淋巴细胞提取 LTF 及 RNA,使用前分别悬于5毫升蒸馏水中供一次肌肉注射。8名在用磺胺或氨苯砜治疗的纯瘤型患者分2组,每组4名,分别注  相似文献   

4.
瘤型麻风病人在继续接受DDS治疗的时候,而出现复发(由于耐DDS麻风菌株的出现)。他们的复发损害保持瘤型麻风(LL或BL)的特征,包括组织样或过度活动那些阶段。同样,这些病人平时确实接受多年DDS治疗获得成功,停止治疗后而复发。然而,我们观察到后一类型的少数病人,在停止治疗后,复发时为结核样型损害,临床和组织学分类为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将描述这些病例,并将讨论所发现的  相似文献   

5.
已经显示遗传因素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或反应型的明显个体差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鉴定对麻风的易感性或抵抗力的遗传标记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能早期鉴别易患麻风的个体,有助于评价预防麻风的计划,对诊断、治疗和预后也有贡献.鉴定基因也许能提供研究这些基因产物和麻风菌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获得更多的麻风免疫病理学的见解.HLA系统的产物可能在对传染原的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可以测试HLA抗原以寻找遗传标记.以往,对HLA-A-B-C抗原与麻风或  相似文献   

6.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所致,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近年来,由于各地人口流入加大,其中难免有未能诊断的麻风患者进入,我们近期发现1例结核样型麻风。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5岁。因左足踝关节处红斑3个月.于2006年7月至北京仁和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3个月前左足背碰伤.皮肤有小的伤口。其后2d双足常在污水中浸泡,1周后左踝关节处出现小的红斑,不痒不痛,呈环状,逐渐扩大。曾外用皮炎平软膏,皮损无改善。1个月后左足背感觉逐渐减退.皮肤干燥.出汗减少。患者为四川农村来京务工人员,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麻风患者,否认近1年有麻风患者接触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踝关节伸侧可见一15cm×8cm环状红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59岁.因面颈部红色斑片无痒痛半年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颈部出现红色斑片,不痛不痒,后逐渐扩大,曾多次就诊于本村卫生室及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均诊断不明,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半个月前到当地皮防站就诊,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9岁,教师,已婚,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人。左小腿出现淡红色斑或浅白色斑伴麻木、不出汗1年余。患者于2010年5月初,左小腿前出现约1拇指甲大红斑,不痛不痒,并渐向周围增大,出现麻木不适和局部不出汗。近1月来左上臂、左胸前及右大腿外侧相继出现类似皮疹,同样有感觉迟钝,无畏寒发热、关节痛等症状。患者近2年来有高血压病史,家族无同类病史,偶有接触邻居麻风患者。体检:体重70 kg,BP 140/95 mmHg,营养良好,神志清楚,心、肺、肝、脾均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左小腿胫前和内侧大片淡红色斑片,内上方有小片卫星状环形红斑,3处皮疹中央轻度萎缩,温、痛、触觉大部分丧失(图1)。左大腿为小片环状红色斑块,中央萎缩呈浅色区(图2),左上臂屈侧及右胸前有境界清楚的浅色斑,表面有鳞屑,如铜元大,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左腓总神经中度均匀粗大,质地较硬,有轻度压痛,右腓总神经轻度均匀粗大,质地较软,无压痛,双眉外侧眉毛稀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6.68×109/L,N 75.2%,L 23.2%,M 0.90%。 ESR 6 mm/h,尿常规正常;肝肾功无明显异常;ANA、dsDNA等均阴性。双侧眶上颧颊部、左大腿、左小腿、胸前等皮疹处组织液抗酸染色均未发现抗酸杆菌,小腿部组织病理:表皮部分萎缩,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附件周围有一处局灶性上皮细胞肉芽肿,其中组织细胞部分空泡化,中央有单个不典型郎格汉斯细胞(图3、4),周围包绕的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抗酸染色阴性,诊断结核样型麻风。给予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9岁。因面颈部红色斑片无痒痛半年余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颈部出现红色斑片,不痛不痒,后逐渐扩大,曾多次就诊于本村卫生室及县人民医院皮肤科,均诊断不明,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半个月前到当地皮防站就诊,怀疑麻风,转诊至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11.
12.
1病例摘要患者何××,女,24岁,主诉左上下肢麻木伴痛觉减退2-3月。近月曾在某诊断中心做病理检查,报告为表皮萎缩,未见泡沫样细胞,抗酸染色阴性。其母患麻风,在其2-3岁时,母亲去世。一般体格检查无异常。皮肤专科检查:左上臂左小腿、左膝上分别可见一约6 cm×10 cm、15 cm×10  相似文献   

13.
由于HLA-D和HLA-DR位点较之HLA-A,-B或-C位点更接近于假定的免疫反应基因,以及由于HLA-D或HLA-DR位点抗原较之能被测定的HLA-A,-B或-C抗原对于一个特殊的疾病表现出更密切的联系,推测麻风病可能亦与HLA-D和HLA-DR抗原有关,故作本题研究.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1岁,左臂麻木性红斑4年,泛发躯干四肢4个月。外院疑似麻风但多次多部位查菌阴性,结合病史及详细体检最终确诊为结核样型麻风伴I型麻风反应。给予MDT联合化疗,泼尼松等治疗后病情控制稳定。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21岁。因左侧面颊部红斑伴麻木8个月于1998年2月27日就诊。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侧颞部出现一拇指肚大小的淡红斑,偶有轻度痒感,未引起注意。1~2个月后红斑逐渐发展扩大至前额、眼周及颊部,患处自觉麻木不适。在红斑出现不久,颈左侧耳下方及左眼眶上相继出现二条粗大较硬的条索状隆起,触之疼痛。患者曾多次就诊于外院内科和皮肤科,先后被诊为“面部皮炎”、“颈部淋巴结炎”、“颈部血管硬化”、“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等,给予外涂皮炎平霜、氢万油,口服氧氟沙星及静滴青霉素等多种治疗,病情一直未见好转。患者生于福建省,1年半前参军…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45岁,农民。1986年5月偶然发现左大腿内侧一小红斑,因无痛痒未加注意。1986年10月生一男孩后红斑渐大并出现麻木。1986年11月20日就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壮,村中一瘤型麻风患者曾常到家作客。左股内侧见一12×8 cm 大的深红色斑块,椭圆形,境界清楚,触痛觉消失。查菌(-)。左腓总神经Ⅱ度粗大,质硬,压痛。皮损活检见表皮萎缩,真皮中有上皮样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灶。抗酸染色(-)。诊断为结核样型麻风,用 DDS 及 B663治疗9个月,皮损变平,干燥脱屑,腓总神经无压痛,1987年7月在脐周及双肘关节伸面相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62岁.主诉: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起皮疹伴轻度瘙痒8年。  相似文献   

18.
19.
极型结核样型麻风(TT)大多数是无菌的,原因可能TT是唯一没有瘤型麻风的免疫缺陷.这就使人想起麻风遗传的研究,在家系研究中观察到结核样型(主要是TT)有HLA优势遗传的特性和HLA-DR_2标记,这在其他型类麻风中并未发现.本研究考虑及此,应用一种鼠抗人HLA-DR抗体,对各型类麻风进行免疫过氧化酶的研究.由此发现的抗原为HLA-DR,此物被认为是等同于啮齿类动物的Ⅰa抗原.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三次观察到在结核样型麻风病人反应时有溃烂的皮肤损害。为了证明溃烂的皮肤损害与血管炎的存在有关,近来对同样的病人作了研究。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为真正的血管炎,相似于路西奥氏(Lucio’s)瘤型麻风。同时作者在其他的急性结核样型麻风(Acute tuberculoid leprosy)中证明血液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