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述《伤寒论》对"头汗出"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以证为纲总结其治法,颇多感悟,仲师对证之描述细致准确,因证而治灵活机巧,值得效法。仅“汗出”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六经中每一经,涉及条文达三十有余,有“汗自出”、“汗出多”、“大汗出”、“漐漐汗出”、“汗出恶风”、“汗出而渴”、“汗出而喘”、“汗出而厥”(以上为全身汗出)、“手足染染汗出”、“头汗出”等描述,其治因病机不同而各异。笔者仅以“头汗出”为例,略述其不同治法,以彰其旨。  相似文献   

2.
阴虚自汗、阳虚盗汗临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光明中医》2008,23(5):667-668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常见的一个病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李中梓在《医宗金鉴》一书中,对本病做了高度概括,他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曰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俱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汗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38-53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140条之多,广泛涉及表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盗汗、头汗、战汗、手足汗、黄汗、红汗、脱汗、厥汗、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伤寒论》不同部位汗出机理,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方法本文对《伤寒论》中汗出部位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在《伤寒论》中"汗证"出现的次数非常多,有的条文中作为主证,有的作为伴随症状。其中对不同部位、不同时间、不同汗量、不同转归的"汗证"均有描述。结论根据其部位汗出机理不同进行针对性治疗,反映其病机证治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对喘证有详细的阐述,许多提及喘证的条文中都有关于“有汗”“无汗”的论述,包括“太阳病麻黄汤证和小青龙汤证的无汗而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的汗出而喘、阳明病承气汤证的喘而汗出、太阳与阳明合病葛根芩连汤证的喘而汗出”,其在对喘的症状进行描述时,汗的特点显得尤为重要,如麻黄汤证无汗而喘、麻杏石甘汤证的喘伴汗出黏腻不畅、阳明病的腹满而喘伴汗出连续量多、厥阴证的微喘不休伴绝汗。文章通过对麻黄汤证、麻杏石甘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大承气汤证、葛根芩连汤证中的喘证及所伴随的不同汗出特点的论述总结出喘与汗的关系在肺和气与津之间,肺失宣降既能出现气机逆乱的喘,又可以表现出汗出异常。当气的运行出现障碍时,体内津液的输布排泄也会出现问题,喘是气机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汗出异常是津液排泄出现问题的外在表现,总的来说喘与汗是相互联系的,其内在的病机是相同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这是中医整体观念的体现,也同样给临床诊疗带来启发,当无法通过主症判断其病机时,可以通过有特点的兼症辅助判断。喘证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病证,但其病机却是复杂多样的,观察是否汗出以及汗出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判断喘之病机,从而给予及时有效的治...  相似文献   

6.
王月 《国医论坛》2011,26(1):12-13
汗证乃临床常见但西医尚缺乏理想疗法的病证,祖国医学对其病机有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常采用辨证论治手段治之,颇多良效。所谓汗证,即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自汗、盗汗及无汗,可出现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中,特别是在内伤疾病中往往成为病人的主诉。汗出无度,势必造成机体阴血的损耗,至阴损及阳,还可引起心肺等内脏功能的紊乱和障碍,故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7.
“但头汗出”在《伤寒论》条文中见于多处,笔者按证候表现归为五类。头为诸阳之会,热为阳邪,认为“但头汗出”揭示了人体内阳邪、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西医治疗汗证目前还存在无明确的诊断依据和指南的问题.中医治疗具有通过辨证论治将汗证分为不同证型,按照不同治则治疗汗证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的优势.文章总结了陈新瑜主任治疗汗证的临证经验,陈新瑜主任认为肝病汗证的患者多以肝郁脾虚、湿浊中阻证多见,故创立调肝止汗汤加减.  相似文献   

9.
盗汗即睡中出汗醒时则止 ,是汗证中常见的一种症状表现。也许因为出汗的时间多发生于夜间 ,以及在盗汗的部分病人中兼见阴虚的症状 ,故派生出中医“阴虚盗汗”这一基础理论。经过多年临床观察 ,我认为这一理论失之偏颇 ,有碍临床疗效的提高。就盗汗言并非皆阴虚 ,正如《景岳全书·汗证》中说 :“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盗汗有内伤杂病与外感时病不同性质之分。《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归纳成四种症型 :心血不足 ,阴虚内热 ,脾虚湿阻 ,邪阻半表半里。临床上以虚证为多。从病人就诊的实际状况来看 ,无论自汗、盗汗 ,当汗出…  相似文献   

10.
合谷、复溜治汗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谷、复溜治汗探析姚玉芳(安徽中医学院针灸系,合肥230038)主题词汗证/针灸疗法,穴,合谷,穴,复溜汗证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既可表现为当汗不汗,也可表现为汗出不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许多急、慢性疾病之中。针灸治疗汗证,常以合谷、复溜为主穴。本...  相似文献   

11.
张磊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管理工作七十余载,经验俱丰,德术双馨,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汗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先后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注释《产鉴》一书,并著有《张磊临证心得集》《张磊医学全书》《张磊医案医话集》等多部著作。汗证是临床常见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对张磊教授治疗自汗、盗汗、心胸汗出、下半身汗出的医案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了张磊教授治疗汗证的经验。张老认为:汗证病因病机比较复杂,阳亢、热盛、气虚、阴伤、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皆可成为病因,临床治疗时不可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说,当审证求因,当补则补,当泻则泻,贵在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介绍朱良争治疗汗证的经验。分气虚、阴虚、痰湿、瘀血汗出等证型辨证论治,同时重视汗出部位。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关于汗出证治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现探讨如下。1 汗证的病因与证治汗证有自汗和盗汗之分 ,《伤寒论》中所说的汗 ,以自汗出者为多见 ,盗汗者较少。其周身汗出、头汗出、手足氵戢然汗出、汗出而厥等等 ,虽然都以出汗为表现 ,但有其形式、部位、病因、病机的不同 ,绝不能一概而论。有太阳经证 ,风寒袭表 ,营卫不和 ,津液因阳外浮的自汗出 ;有阳明经证 ,胃热炽盛 ,蒸迫津液外泄的大汗出 ;有阳明腑实 ,肠胃燥实不通 ,津液为热所迫而外泄的手足氵戢然汗出 ;有少阳病水液内停、津液外泄和湿热郁蒸、邪不外达的头汗出 ;有少阴病阴…  相似文献   

14.
2009~2010年314例流感样疾病中医证候特征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小结 从314例病人证候特征调查分析,流感样疾病目发常见症状包括恶寒,咽干,喷嚏,咳嗽,大便异常及汗出,其次为乏力,口渴,鼻塞等。一半病人在就诊前自行服药,因此就诊时症状有所不同,常见症候群包括身痛,咯痰,咽干,鼻塞及汗出,其次为咳嗽,咽痛,小便黄赤等,说明部分病人在就诊前有化热的变化趋势。这也可能是我们在后面有关证型总结中外感风热占第一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但头汗出"症状在<伤寒论>条文中见于9处,为了探寻辨证论治的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对其病因病机对比归纳为6种证型,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阳加于阴为之汗".热为阳邪,"但头汗出"反映了人体内阳邪、阳性、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熊继柏关键词内经;汗证;病因病机;治法《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灵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中医学对汗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的积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即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关于汗证的条文有一百多条,涉及六经病和杂病,详尽论述了汗证的发生、转归、预后,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以及整体治疗的中医学精髓。笔者根据对经典的学习,认识到临床多见自汗、盗汗、头汗、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出以及黄汗等特殊类型的汗出情况,将汗证的病机分为:营卫不和、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湿热互结、肾阳虚弱、水气互结、肝阴亏虚、少阳开阖不利、火郁、阴阳两虚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型汗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疗方案,以及后世对于汗证治疗的发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8.
郭耀晨 《新中医》2023,55(15):205-209
《临证指南医案》中关于汗证的医案论述,卷三有汗门专篇,余各卷各门中多有散见,所涉病因病 机广泛,通过整理叶氏典型医案,结合汗证的阴阳虚实辨证,着重从营卫、气血、阴阳、脏腑、外感、产后等 角度分类辨析叶氏汗证相关医案。总结出叶氏在汗证治疗中善用经方,辨析阴阳,强调血汗同源,重视心肾、 脾胃,以及温热暑湿致汗和产后汗出等方面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9.
或然证一般列在主证之后,症状前标有明显的"或"字;类或然证也是疾病主证之外可能出现的病证,未列在主证之后,而是在方证后加减里体现,症状前无"或"字。这些病证与主证在病机上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主证作为疾病的特有症状,反映了疾病的主要病变原因并决定着方证治法的确立,或然证及类或然证反映了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或疾病发展进退的某一阶段中可能出现的症状,决定着主方用药的加减化裁,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提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从《伤寒论》七个或然证及类或然证可以看出,病有主证,证有主方,方有主药,药随证减,药随证加。同一症状在不同的方证中加减的药物有同有异;同一味药加在不同方证不同症状中有同有异;同一方证中加减同一味药寓意有同有异。仲景立方有是证而用是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对于每一个或然症状仲景都有其独到的用药经验,分析这些用药规律,对于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原则有着很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汗证的辨证论治多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邪热偏盛等方面论治,本文初步探讨汗证从湿论治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以期对临床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