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18例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进行了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结果表明,患儿红细胞C_3b受体数目减少,红细胞膜上粘附免疫复合物的数量增加,说明肾小球肾炎病人血清中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故cic易沉积肾小球基底膜等组织,激活补体引起肾损伤。  相似文献   

2.
胸腺肽对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明胸腺肽对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对31份样本在无胸腺肽或有不同浓度胸腺肽存在下的花环率进行检测,观察胸腺肽是否可影响红细胞的免疫粘附活性。结果:对照组花环率为21.42±2.21%,实验组花环率因胸腺肽浓度不同而不同。当胸腺肽浓度分别为10或50μg/ml0.01)。结论:一定浓度的胸腺肽可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而当胸腺肽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研讨IgA肾病红细胞免疫状态及其意义。方法 46例经肾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IgA肾病,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红细胞膜表面CD35活性水平。结果 随着病变加重,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也明显,IgA肾病CD35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血清肌酐、系膜增殖程度、肾小球硬化呈正相关性(r=0.552,P<0.05,r=0.561,P<0.05,r=0.637,P<0.01,)。结论 红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是影响IgA肾病进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了解处于中心城区居民保健需求。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妇科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超声检查,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妇科健康状况普查。结果平均绝经年龄50.15岁,妇科患病前三位的疾病是阴道炎、宫颈糜烂、子宫肌瘤。围绝经期症状前三位是骨关节痛、疲乏、失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正处于社会、家庭、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中,健康问题多,社区医生应开展针对个体的健康咨询门诊和综合性健康群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围绝经期妇女顺利渡过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取环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中心30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取环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信息、具体取环过程与取环结局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其取环的临床特点。结果 300例患者进行取环术之后,有270例妇女顺利取出宫内节育器,所占比重为90%,30例取环困难,所占比重为10%;影响取环顺利与否的因素包括是否定期进行体检、年龄、宫颈萎缩程度、绝经年限以及放环时间。结论对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妇女取环效果进行影响的因素多种多样,为了将取环困难度降低,应该尽早取环。  相似文献   

6.
八珍汤对红细胞免疫功能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八珍汤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观察小白鼠随年龄增长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古方八珍汤对老龄小白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①老龄小白鼠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显著低于低龄者(P<0.01),而老龄小白鼠的循环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R)则明显高于低龄者(P<0.01)。②老龄小白鼠服用八珍汤(20g/kg)后的RBC.C3bRR明显高于服药前水平(P<0.01),而服药后的RBC.ICRR则明显低于药前水平(P<0.01)。结论:①随着年龄的增长,红细胞免疫功能呈明显低下状态,②古方八珍汤具有一定增强老龄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80例围绝经期妇女和绝经期取环妇女,研究分析取环结局、取环过程以及基础信息,总结归纳取环特点。结果围绝经期与绝经期妇女取环困难以及取环顺利情况在绝经时间、年龄、糜烂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家庭住址、孕次、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妇女取环过程中绝经期限、年龄、糜烂程度、等都是主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提醒取环妇女定期进行体检,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在妇女绝经之后尽早取出节育器,尽可能提升取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围绝经期妇女的护理干预,以减轻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用药指导、饮食指导、预防等护理干预。结果 55例围绝经期患者均能认识到绝经是女性正常生理过程,接受了医生的指导,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结论应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事患者更年期症状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如何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提高女性思想认识、保健知识储备,使之以平和的心态正确面对绝经期出现的各种不适与问题,同时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以转移注意力,拓展视野,此外,围绝经期的女性要定期进行妇科健康体检,对疾病及早发现及早防治。结果接受健康教育的围绝经期女性能顺利度过围绝经期,并保持良好的心态。结论了解与掌握围绝经期女性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应用具备科学性的健康教育及方式,能保证围绝经期女性安全且心情愉悦地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一年内的时期。此期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分泌逐渐减少,因而约有2/8的妇女不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而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围绝经期综合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内分泌、躯体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1~10年,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重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生殖健康调查,为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提供依据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性激素水平、血脂变化与冠心病(Coronargheart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选择35例绝经后女性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33例健康绝经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促卵泡激素(FSH)、催乳素(PRL)、促黄体生成素(L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绝经后女性CHD患者E2水平较对照组Ⅱ月显降低(P〈0.05),血脂四项中TC、TG和LDL—C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和P〈0.01),而HDL—C则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绝经后女性CHD患者血脂升高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它们共同参与绝经后CHD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冠心病风险评估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广东省工人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外同期选取健康受检者100名为对照组,测定2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RDW、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各项指标。从性别层面分析,整理研究对象吸烟史、收缩压、胆固醇、年龄进行Framingham危险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亚组、双支病变亚组、三支病变亚组,比较3亚组平均红细胞体积、RDW及白细胞计数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及RDW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层面分析,整理研究对象吸烟史、收缩压、胆固醇、年龄进行Framingham危险评分,显示观察组评分结果为(9.82±4.16)分高于对照组的(6.52±2.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心病患者60例中单支病变亚组26例,双支病变亚组19例,三支病变亚组15例,不同病变支数红细胞体积、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亚组RDW高于其他2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RDW不存在相关性,但RDW与白细胞计数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呈正相关(r=0.129、0.216,P<0.05)。实施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RDW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DW用于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和诊断中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L-精氨酸对体外循环中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L-精氨酸(L-Arg)对体外循环(CPB)中红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杂种犬12条,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L-精氨酸组(B组),每组6条。两组动物均模拟临床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B组于转机前静脉内注入L-Arg100mg/kg后,再持续静滴L-Arg10mg.kg^-1.min^-1至体外循环结束。分别于转前,并循5min,阻断15,45min,开放15,30min取静脉血测血浆一氧化氮(NO)代谢产物(NO^-2,NO^-3)、丙二醛(MDA)、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结果:转机5min后的各时间段,B组的NO^-2、NO^-3水平显著高于A组,而血浆MDA及FHB水平显著低于C组。结论:L-精氨酸可使体外循环中血浆一氧化氮浓度明显增高,并使MDA、FHB浓度明显降低,因而能有效地保护CPB中红细胞。  相似文献   

14.
许静  秦小红  薛梅 《江苏医药》2007,33(6):596-597
目的 探讨黄芪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脂质过氧化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只Wiste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和黄芪给药组,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心肌组织脂褐素(LPF)的含量、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 ICR).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D-半乳糖模型组大鼠体内血清MDA、心肌LPF含量和RBC-ICR升高,RBC-C3bRR降低(P<0.01);而给予黄芪后,D-半乳糖模型大鼠体内血清MDA和心肌LPF含量降低,RBC-C3bRR升高、RBC-ICR降低(P<0.01).结论 黄芪可以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免疫调节药激活红细胞天然免疫反应主干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测定生物免疫调节药(BIRL)对红细胞天然免疫反应主干道的激活作用.方法癌细胞(5×106·mL-1)和(或)生物免疫调节药(或0.9%氯化钠溶液)0.2 mL或0.1 mL加到新鲜枸橼酸抗凝血的全血细胞悬液0.2 mL或白细胞悬液0.2 mL和血浆0.3 mL(或0.9%氯化钠溶液0.3 mL)中,37 ℃温育1 h后观察结果,主要指标是白细胞介素-8(IL-8)(免疫酶联测定法).结果发现癌细胞或生物免疫调节药可激活血液免疫反应,但癌细胞和生物免疫调节药加到全血细胞组IL-8激活指数(1.82±0.69)明显高于癌细胞和生物免疫调节药加到白细胞组的IL-8激活指数(0.37±0.63),P<0.01,癌细胞加生物免疫调节药组IL-8激活指数(1.28±0.833)高于癌细胞未加生物免疫调节药组IL-8激活指数(0.867±0.507).结论结果表明在血液免疫反应中存在红细胞主干道路线图,生物免疫调节药能增强红细胞天然免疫反应主干道抗肿瘤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血液检验红细胞参数在贫血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4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4例作为参照组.两组均以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检验.分析观察组患者诊断结果,并比较观察组和参照组、巨幼细胞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患者的各项红细胞参数[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因素,并就红细胞输注无效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92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分析临床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92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1289次,194次为无效输注,无效输注率达到15.05%;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多次输血、多次妊娠、患有2种以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及红细胞制品的贮存时间长是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结论红细胞输注无效率较高,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红细胞输注适应症,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避免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国产血库型白细胞过滤器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取保存期在6~10d的红细胞悬液进行白细胞过滤,检测过滤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计数,观察白细胞过滤和未过滤各300例患者中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情况。结果红细胞悬液经过滤后,残余白细胞平均为4.2×106/L,白细胞清除率平均为99.95%,过滤前后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1),红细胞回收率平均为92.71%;红细胞悬液未过滤时临床发生FNHTR8.67%(26/300),白细胞过滤后,FNHTR降至0.67%(2/300);滤前及滤后1~6天内,红细胞悬液的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LDH差异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国产一次性白细胞过滤器可有效预防FNH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Contrary to the belief that the RBC is not metabolically active towards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substance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RBC contains moderate cytochrome P-450-like activity, in addition to the ability to catalyse various other transformations of a range of drugs. The list of drugs for which there is evidence of metabolism by RBC (Table 1) contains examples from several drug classes. However some major classes of drugs which are principally cleared in vivo by metabolism are missing (for example, benzodiazepines). Moreover, there is as yet no evidence for the RBC having the capacity for the more important drug conjugation reactions (glucuronidation, sulphation) although there is evidence of other conjugation reactions (methylation, acetylation, glutathione conjugation). It is conceivable that the RBC could be used as a convenient tissue to add to other metabolism screening procedures used in drug development. Already use has been made of the RBC in identifying fast and slow acetylators. Others have used RBC to identify a possible sex-based difference in drug metabolism. Hopefully, this review has stimulated interest in the ability of the RBC to metabolize drugs and this interest will result in further discov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