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面颈部瘢痕中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烧伤致面颈部瘢痕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6),对照组给予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EGF,观察两组扩张时间、皮肤扩张率、即时回缩率、羟脯氨酸(OHP)含量、Ⅰ/Ⅲ型胶原比值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扩张完成时间和即时回缩率分别为(32.97±5.11)d和(24.07±4.21)%,明显低于对照组(45.20±6.39)d和(37.40±6.1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扩张率为(140.11±10.47)%,明显高于对照组(85.20±13.2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OHP含量为(3.82±0.31)g/(mg·prot),明显高于对照组(2.10±0.42)g/(mg·prot),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Ⅲ型胶原比值为2.03±0.21,明显低于对照组2.82±0.4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均全部成活,效果较好。结论面颈部瘢痕整形中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和rhEGF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缩短扩张时间,减少软组织即时回缩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与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联合治疗体表瘢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皮肤扩张术中的应用效果与临床可行性。方法35例患者共76个扩张器,随机分为治疗组(40个扩张器)与对照组(36个扩张器)。治疗组在常规扩张的同时,扩张囊内注入rhEGF,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扩张。测量两组扩张致额定容量所需的时间。皮肤扩张率及软组织即时回缩率,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养皮期我们在30例治疗组扩张皮肤的表面涂布不同厚度的贝复新(rhEGF凝胶),并与未涂药物的皮肤作比较,以观察对皮辩即时回缩率的影响,并进行胶原含量,Ⅰ/Ⅲ型胶原比率(%)的测定和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注水时同时加入rhEGF能使扩张器扩张至额定容量的时间明显缩短,即时回缩率较对照组减少,皮肤扩张率则明显增加。治疗组胶原纤雏柬粗而密,Ⅰ/Ⅲ型胶原比例降低。皮肤表面涂一定厚度(≥0.5mm)的贝复新,可有效减轻皮辩的即时回缩率。结论注水时同时给用rhEGF能缩短注水时闻,促进皮肤扩张,降低皮辩回缩率。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外涂一定厚度的贝复新则可降低皮瓣的即时回缩率。  相似文献   

3.
汪涛  林遐  刘大海  张蕊 《西南军医》2008,10(4):61-6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在扩张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2例患者共埋置78个扩张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自身对照,治疗组在常规扩张的同时于扩张器内注入rHEGF,对照组仅常规扩张。测量两组扩张率、即时回缩率。结果治疗组扩张至额定容量的时间、即时回缩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扩张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rhEGF能促进皮肤扩张,降低皮瓣回缩率,提高皮瓣质量,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躯干、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及重建外形、功能,一般采用常规扩张法,其周期比较长(6~8周),并发症较多,二期皮瓣纤维包膜较厚,影响皮瓣质量.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于2000年采用持续恒压扩张同时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硫糖铝,进行动物实验获得成功.2001年6月-2008年12月临床应用24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皮肤伸展术对猪创周皮瓣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皮肤伸展术对猪创周皮肤所形成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在 4只猪的胸背部制成6cm× 1 0cm矩形创口 ,采用皮肤伸展术于伤后 5~ 6天用 4号丝线缝合关闭创口。分别于缝合后 2周和 3周在距愈合线两侧 4cm和 1 0cm处分别形成 4cm× 1 0cm的矩形皮瓣 ,蒂部在背侧。靠近愈合线者为实验组 ,远者为对照组 ,同时以另 1头猪的正常皮肤处作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三者之间皮瓣成活长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皮肤伸展术虽然能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 ,但在伴有皮肤创口的情况下 ,并不能使伸展后的皮肤组织所形成皮瓣的成活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6.
鼻咽净对受照射小鼠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观察了鼻咽净对受照射小鼠的防护作用。一、材料和方法  1 仪器和药物 :采用Phoenzx60 Coγ射线照射治疗机。鼻咽净按传统方法煎煮 ,制成水煎剂备用 ,小鼠给药剂量按体表面积换算 ,给予临床等效剂量。2 实验方法 :昆明种小白鼠由江西医用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体重 (1 8~ 2 2 )g,雌雄兼用。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 )、单纯照射组 (Ⅱ组 )、照射加鼻咽净保护组 (Ⅲ组 ) 3个组别。Ⅰ组、Ⅱ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 2 0ml (kg·d) ,Ⅲ组灌服鼻咽净水煎剂 2 0ml (kg·d) ,3d后全身60 Coγ射线一次性照射 7 5Gy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水蛭素对静脉淤血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8只健康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1个对照组(A组:注射生理盐水组)和2个治疗组(B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C组:重组水蛭素治疗组),每组6只.在左耳背部设计3 cm×6 cm的含耳中央血管、神经为蒂(蒂宽1 cm)的轴型皮瓣,于蒂部结扎并切断耳中央静脉和神经,并结扎其他旁支静脉,创面用5-0丝线结扎止血,制成以耳中央动脉为唯一血供,1cm宽的蒂部为唯一静脉回流途径的静脉淤血皮瓣模型.治疗组在术后立即分别给予皮瓣下多点、均匀注射水蛭素(1U/1 ml/皮瓣)或低分子肝素(0.5 mg/1 mL/皮瓣),对照组同法给予等量(1 ml)生理盐水,皮瓣用5-0丝线原位缝合.术后观察皮瓣表面毛发脱落、血肿形成情况和皮瓣存活率,利用组织学观察毛细血管血栓形成情况以及中性粒细胞附壁及红细胞聚集情况和免疫组化检测皮瓣内VEGF蛋白的含量.结果 ①肉眼观察:皮瓣形成后所有皮瓣均肿胀明显,远端淤血形成,颜色暗红,对照组颜色明显深于治疗组,水蛭素治疗组1例(1/6),肝素治疗组2例(2/6),生理盐水对照组4例(4/6)出现明显的血肿.②各组皮瓣存活率:低分子肝素及重组水蛭素治疗组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92.33±1.67)%与(94.83±1.91)%,均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的(77.93±1.18)%高,有显著差异(P<0.01),重组水蛭素治疗组与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的皮瓣存活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③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治疗组皮下毛细血管内血栓形成及红细胞聚集情况均比对照组轻,重组水蛭素治疗组皮瓣中VEGF表达较其他两组增多.结论 重组水蛭素的应用可明显改善皮瓣的静脉淤血,促进皮瓣血管生成,提高皮瓣的成活率,并可避免发生肝素应用过程中的血小板减少症等严重并发症,可代替肝素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内注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粒对局部缺血心肌区促血管生成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12只健康杂种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bFGF组)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每组6只.分别结扎所有犬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下0.5 cm处;同时,bFGF组中的犬在缺血心肌区5个位点注射包含100 μl bFGF缓释微粒的生理盐水1 ml,而生理盐水组中的犬按相同方法 在相同部位注射包含明胶水凝胶的生理盐水1 ml.在处死所有犬之前采用MR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处死后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Western-blotting法分别测定心肌缺血区血管数量和bF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术后14天,bFGF组的LVEF比生理盐水组明显高(bFGF组 0.47±0.02,生理盐水组 0.43±0.02;P=0.017),bFGF组的微血管密度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增高(生理盐水组163±11,bFGF组189±16;P=0.008),bFGF组的蛋白条带比生理盐水组蛋白条带清晰. 结论 实验表明在缺血心肌应用bFGF缓释微粒体,能够明显提高左心室功能和促进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局部动脉内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改善兔部分缺血的血管重建、血液灌流和肢体功能的功效。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2 7只 ,外科结扎右股动脉各主要分支 ,制成右后肢部分缺血模型。每只兔子的左后肢作为非缺血对照组。 2 7只兔子随机分成 3组 ,动脉内灌注bFGF组 (n =9) ,静脉内灌注bFGF组 (n =9)和动脉内灌注生理盐水组 (n =9)。在动物模型制备当即及术后 8、15d分别给药或生理盐水 1次 ,每次经动脉或静脉内给予bFGF的量为 10 μg(4ml) ,或静脉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各治疗组间以及组内缺血与非缺血肢体间的差异由以下指标评价 :①术后2 2d缺血区肌肉组织的血管断面数 (VSC)、血管断面面积 (VSS)和血管断面周长 (VSP)的测算 ;②缺血肢体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的测定 ;③缺血肢体的功能和营养的观察。各组间的统计差异使用单侧检验的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 动脉内灌注bFGF组的VSC、VSS及VSP值较静脉内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组显著增高 (P <0 .0 1)。术后 2 2d ,所有动脉内灌注bFGF组缺血肢体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新毛生长、功能及外观均接近正常 ;而生理盐水组的肢体缺血性表现、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肢体功能却无明显改善。静脉内给药组的各项评价指标与生理盐水组无统计学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会阴部二维超声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进行诊断及初步分度评估。方法经会阴部二维超声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UI-Ⅰ组25例及SUI-Ⅱ组22例)及女性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2例)进行检查。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参照水平,矢状切面静息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观察并记录膀胱颈口(bladder neck,BN)的形态及BN活动度,Valsalva动作下的BSD与静息状态下BSD的差值。结果 1对照组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BN均处于闭合状态;SUI-I组静息状态下BN的闭合良好,而Valsalva状态下22/25例(88.0%)的患者出现BN扩张;SUI-II组静息状态下BN的处于闭合状态,Valsalva状态下19/22例(86.4%)患者出现BN扩张,二组的BN扩张均呈"漏斗"样改变,即膀胱颈"漏斗"化。SUI-I组、SUI-II组BN扩张率均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UI-I度组与SUI-II度组的膀胱颈扩张率并无统计学差异;2SUI-Ⅰ组、SUI-Ⅱ组及对照组三组间BN移动度比较,由大到小依次是SUI-ⅡSUI-Ⅰ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会阴二维超声可观察女性SUI患者前盆腔的盆底解剖结构,且Valsalva状态下BN颈呈漏斗扩张状态即可诊断SUI,BN移动度可以用于对其进行SUI-Ⅰ及SUI-Ⅱ初步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血管形成的作用,为bFGF应用于改善组织血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家兔背部皮管模型的组织内分别应用bFGF(实验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利用组织学、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bFGF在活体组织中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情况,并作定量指标检测.结果给药组(bFGF)皮管内毛细血管增生明显,各项定量指标数值均高于对照组,而高剂量bFGF组的新生血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亦优于低剂量bFGF组.结论bFGF可促进活体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对改善局部组织血运,提高组织移植的成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源性bFG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方法:6O只SD大鼠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各30只,钳夹损伤右侧坐骨神经后每日分别给予bFGF和生理盐水,术后行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计量分析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纤维密度、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bFGF能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3.
皮肤扩张术在眼睑组织修复中的应用(附2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皮肤扩张术在眼睑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9年4月对21例患者采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修复眼睑软组织缺损,男9例,女12例,年龄6~48岁,平均29岁,病程6个月~23年,其中上睑软组织缺损12例,下睑软组织缺损9例。瘢痕侵犯眼睑的面积为5mm×20mm~30mm×50mm。10例因瘢痕挛缩致不同程度的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一期手术选用30~100ml的扩张器埋置于睑部临近的正常区域皮下,注水扩张3~4个月,二期应用不同大小的扩张皮瓣修复眼睑缺损创面,恢复睑缘正常位置。结果术后患者伤口均I期甲级愈合,未见并发症。1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个月~1年,平均10个月。随访患者扩张皮瓣全部成活,眼睑瘢痕均得以改善,仅1例因注水时终止治疗致扩张量不足,半年后仍有轻度的睑外翻,余患者睑缘位置正常,眼睑闭合不全得到矫正,睑外翻无复发。结论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应用于眼睑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皮肤扩张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常规及快速扩张后皮肤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豚鼠背部为扩张模型,制备样本,用拉力试验机测定扩张后即时、1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皮肤的断裂负荷、最大拉伸长度及最大钢度。结果:常规扩张或快速扩张后,皮肤的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均较正常减少,但随时间推移,向正常恢复。结论:两种扩张方法都导致皮肤内部结构损伤,弹性及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修复因烧烫伤所致的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治疗的52例因烧烫伤所致的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2~45岁,平均(22.24±9.38)岁。所有患者采用扩张器行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2个月后切除颈部瘢痕,胸三角皮瓣覆盖;1个月后断蒂,利用蒂部皮瓣修复剩余瘢痕切除松解后的创面。结果扩张器破裂1例,创面感染2例,局部血肿1例,上述情况经处理治疗均未影响到后期手术的开展。术后1例发生逆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术后14d,3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并伴轻度增生性瘢痕形成,经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颈部瘢痕松解,颈部活动范围及功能恢复正常,无再次挛缩发生。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可有效修复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解除功能活动障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动物模型模拟水母蜇伤,为进一步研究水母蜇伤防治药的药效学奠定基础。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0.1 ml生理氯化钠溶液,实验组注射0.1 ml水母毒素,均采用皮内注射。注射后分别在1、2、3、4、5、6、12、24、36、48、60、72 h观察实验区域皮肤红肿情况,并进行皮肤刺激评分。在0、12、24、36、48、60、72 h取家兔耳缘静脉血,用于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的测定。24、48、72 h时取损伤皮肤做病理切片。结果实验组家兔出现明显的皮肤刺激症状,红肿区域较大并向邻近区域放射,24 h时红肿区域面积最大,皮肤刺激最明显。观察时间范围内,实验组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值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在24 h时达最大值。对照组趋于恒定。皮肤病理学结果显示,水母毒素实验组炎症反应剧烈,可见围绕注射点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与外观观察的大面积的红肿区域相符合。结论成功建立水母蜇伤的家兔模型。  相似文献   

17.
敬梁渝 《西南军医》2010,12(4):656-657
目的探讨远位皮瓣转移在手指较大面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及固定方法的改良。方法 27例手指较大面积缺损的患者(共31指)接受远位皮瓣转移修复缺损,术后采用改良后的方法进行固定。结果除1例患者中途终止皮瓣转移改为游离植皮修复缺损外,其余病例均皮瓣转移成功,缺损得到早期修复;随访6月~1年,手指的形态和功能良好。结论在手指缺损修复中应用改良后的远位皮瓣转移和固定方法,有利于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丹参对反复高 Gz暴露致脑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选用200g左右的SD大鼠,在 Gz暴露前后分别给予腹腔注射bFGF(100μg/kg)或丹参(15μg/kg)各一次,置动物离心机离心后不同时间处死,测定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EAAs)及一氧化氮(NO)的含量和凋亡细胞数,并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的测定值比较。结果 Gz暴露组的EAAs、NO含量和凋亡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bFGF和丹参处理组的测定值明显低于 Gz暴露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结论bFGF和丹参能降低 Gz暴露后脑内EAAs和NO的含量及凋亡细胞数,对 Gz暴露所致脑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