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标准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能力以及适用性,为修订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兰州市资料,以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超重、肥胖BMI筛查分类参考标准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WHO/NCHS标准I、OTF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约登指数)、一致性(Kappa值),分析2种国际标准在兰州市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结果超重检出率是IOTF标准>WGOC标准>WHO标准;肥胖检出率是WGOC标准>WHO标准>IOTF标准。在超重肥胖筛查能力方面,WHO/NCHS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指数,与WGOC标准的一致性也最好。从界值点看,WGOC标准和WHO/NCHSI、OTF最大的不同出现在16~18岁阶段。结论 WHO/NCHS标准更适合于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筛查,但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分布及超重和肥胖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状况及人体质量指数值分布情况,为学生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深圳市2所小学7~12岁学龄儿童3 008名作为观察对象,以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颁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值分类标准”,对深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状况进行筛查。结果与WGOC采用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相比,深圳市学龄儿童BMI值P85和P95相对较高。以WGOC标准筛查,深圳市学龄男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7.6%和12.3%,女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8.1%和6.1%。结论采用WGOC标准能较准确地筛查学龄儿童超重和肥胖。深圳市学龄儿童肥胖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杭州市7~18岁儿童青少年体质指数(BMI)分布、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方法抽取21536名杭州城区17所小学和12所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颁布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体质指数筛查分类标准”作为参考标准,对学龄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质指数研究。结果杭州市男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P85)和肥胖(P95)普遍要高于WGOC标准;女性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7—10岁组要稍高于WGOC标准,大于10岁各年龄组的超重BMI值都要低于WGOC标准;而肥胖(P醅)各年龄组的值均低于WGOC标准。各年龄组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男生平均高达23.5%和10.0%,女生也有14.0%和4.9%。结论杭州市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水平较高,尤其是男性学龄青少年,应尽快将超重和肥胖的防治列入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展适宜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健康观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上海市0~18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百分位及超重肥胖界值点。【方法】①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收集上海市区0~19岁儿童96104人(男48790,女47314)的性别、出生年月及1999~2002年身高和体重测量资料;②应用偏度-中位数-变异系数法(λ-median-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LMS法)建立上海市0~18岁儿童BMI百分位;③根据国际肥胖工作小组(IOTF)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建议,建立在18岁时通过25和30及24和28kg/m^2的百分位曲线,分别作为2~18岁各年龄段超重和肥胖界值点标准。【结果】应用LMS方法获得了0~18岁男女童体质指数百分位曲线,它随年龄有大幅度的变化。出生时男女BMI中位数分别为13.7和13.4kg/m^2,以后迅速上升,至6个月时出现一个高峰,之后持续下降,男童在5.5岁为15.7kg/m^2,女童在6岁为15.4kg/m^2,之后重新上升,至18岁时分别达21.3和20.2kg/m^2。18岁时通过25及30kg/m^2的百分位曲线男为P82.0和P96.5女为P93.0和P99.2;通过24及28kg/m^2的百分位曲线男为P75.3和P93.3,女为P89.1和P98.2。这些特殊的百分位曲线分别提供了2~18岁不同年龄及性别超重和肥胖的界值点标准。【结论】按IOTF及WGOC建议,首次建立了上海市2~18岁BMI超重和肥胖两套界值点标准。  相似文献   

5.
分析成都市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预测该地区超重肥胖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各2所7~15岁儿童青少年有效数据2 144份.测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结果 根据WGOC标准和IOTF标准,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68%,12.92%和6.53%,3.17%.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分别为10~12岁和7~9岁,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均为10~12岁.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相似文献   

6.
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分布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的分布特征,为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大连市区1635名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诊断超重与肥胖。结果大连市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年龄越大BMI值越大;男生不同年龄、女生不同年龄BMI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同一年龄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BMI值进行Z检验,结果表明除7岁、9岁年龄组外,其他年龄段男女生BMI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BMI值均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肥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的规律性,女生肥胖率在9岁后逐年下降,而超重率在10岁后却逐年上升。结论应重视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发生情况,探讨BMI不同参照标准在儿童超重、肥胖筛查的应用.方法 随机整群抽样调查64 038名儿童的身高、体重,按WHO 2006年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值,体重达身高标准体重≥10%为超重、≥20%为肥胖,剔除伴肥胖的遗传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并分别采用WHO与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超重、肥胖BMI参照值对同一人群计算超重、肥胖检出率.结果 按WHO身高标准体重值宁波市7岁以下儿童超重和单纯性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25%和2.88%,其中男童分别为4.45%和3.01%,女童分别为3.86%和2.56%,男童与女童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6岁时男童分别达到11.84%和9.68%、女童分别达到10.14%和9.46%.不同年龄组和性别超重/肥胖比在1.15~1.94:1之间.调查人群BMI的P85、P95均低于WHO与IOTF标准中"超重"、"肥胖"的BMI判断界值,使用WHO与IOTF推荐的BMI参照值宁波市7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72%、2.83%和6.11%、0.55%.结论 儿童早期是预防日后肥胖的关键时期,男童是预防和控制肥胖发生、发展的重点人群,应将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工作列入儿童保健服务之中,建议尽快建立适合中国7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筛查的BMI参考值.  相似文献   

8.
张兰华  刘清  马翠玲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57-4560
目的:探讨兰州市3~12岁儿童超重、肥胖BMI正常参考值。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择兰州市区城市人口为主的4所小学和5所幼儿园3~12岁男女儿童3 200人进行体格测量。计算BMI百分位数分布,通过拟合BMI界值模型,最终确定兰州市学龄前及学龄儿童肥胖、超重BMI界值。结果:建立了兰州市3~12岁儿童超重、肥胖BMI正常参考值。按照本研究初拟界值判断,兰州市7、9、10、12岁组儿童超重问题最突出,每10人当中至少有1人超重;3~6岁儿童超重、肥胖随年龄增大而上升,其中在5岁期间增长幅度迅速增大;10岁组肥胖比例最高。结论:本研究各年龄组儿童除9岁和10岁男童超重、肥胖BMI界值在P80和P90百分位数,其余各组儿童主要集中在P85和P95百分位数。兰州市3~12岁儿童超重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男童8.57%,女童9.39%),男童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童(男童6.07%,女童4.32%),男女童在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上并不总是男童高于女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定成都市7 ~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BMI界值。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市7 ~17岁儿童青少年6 396人,测量生长发育指标,作为建立BMI界值的数据库;以身高标准体重法为参照标准,绘制成ROC曲线,从中确立最佳界值点。结果运用ROC曲线法对成都市7 ~17岁男女童超重、肥胖的BMI界值点分析, 7 ~17岁男童超重最佳界值点的灵敏度在91% ~100%之间,平均97.5%,特异度在86% ~100%之间,平均94.7%;男童肥胖最佳界值点的灵敏度在90% ~100%之间,平均97.6%,特异度在92% ~100%之间,平均97.0%。7 ~17岁女童超重最佳界值点的灵敏度在94% ~100%之间,平均97.2%,特异度在88% ~100%之间,平均95.8%;女童肥胖最佳界值点的灵敏度各年龄组均为100%,特异度在96% ~100%之间,平均98.7%。结论据ROC曲线法对成都市7 ~17岁男童超重的BMI界值点参考值分别在17.40至22.71之间,肥胖在18.69至25.02之间; 7 ~17岁女童超重的BMI参考值分别在16.77至23.58之间,肥胖在18.48至26.24之间。男女童最佳界值点不同,随年龄增大,界值升高。  相似文献   

10.
李静  罗纳  朱霖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9):1088-1091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及体质量指数(BMI)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肥胖干预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1985 -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北京市海淀区资料,根据身高和体重计算BMI,应用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超重和肥胖,比较7 ~18岁学生各年度超重与肥胖检出率,分析各百分位数BMI( P25,P50,P75,P90,P95)变化趋势.结果 1985 -2010年7~18岁男生肥胖率分别为1.0%,4.0%,6.5%,15.2%,女生分别为0.5%,2.1%,2.8%,5.2%.各年龄组男、女生超重、肥胖率以及各百分位数BMI值均随年度不断上升(P值均<0.01).1985 -2010年各百分位数BMI增长表现为男生增速高于女生,较高百分位BMI值增速高于较低百分位BMI值,各年龄组高百分位BMI值全面大幅上升.2000-2010年以来10~15岁男、女生BMI增速明显.结论 北京市海淀区1985 -2010年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以及BMI水平持续增长,10~15岁学生是下一步肥胖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2004年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水平及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04年北京市儿童代谢综合征调查总样本中21 198名2~18岁人群的体重指数数据,分别采用中国(WGOC标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2000标准)和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标准)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分类标准计算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结果北京市2~18岁儿童青少年合并超重(包括肥胖)检出率、肥胖检出率分别是18.6%和8.1%(CDC 2000标准),17.4%和5.1%(IOTF标准);根据WGOC计算的7~18岁合并超重检出率和肥胖检出率是20.9%和8.9%.学龄儿童(6~18岁)的合并超重率高于学龄前儿童(19.8%:14.8%,CDC 2000标准);学龄儿童中,男性高于女性(26.7%:16.5%,WGOC标准),城市高于农村(27.0%:15.9%,WGOC标准);学龄前儿童城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有1/5的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居国内最高水平.儿童青少年肥胖已经成为北京市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和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建议”比较静安区中小学生的肥胖状况。方法2002~2004年,静安区营养监测点7~18岁的学生,分别用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法和WGOC标准筛选肥胖、超重,比较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学生特征。结果(1)用身高标准体重、WGOC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分别为16.44%和10.51%,超重率分别为12.90%和15.31%;(2)不同年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中,用2种标准筛选出的肥胖率和超重率存在明显不一致性;有4.41%(734/16 640)的学生用身高标准体重不能进行筛选,其中男生13~17岁组占91.69%(673/734);(3)2种标准筛选的肥胖学生均表现为小学生高于中学生,男生高于女生。结论随着我国青少年发育的快速变化,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已不能客观反映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超重水平,而WGOC标准能很好地区分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学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与血脂谱的关系,验证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BMI)值分类标准》。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中小学校2293名10~18岁健康中小学生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生1124人,女生1169人,采取空腹血分离血清测定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时测量观察对象的身高及体重。结果 按照WGOC推荐的标准将人群分为BMI正常组(BMI<85百分位数)、超重组(BMI为85~95百分位数)及肥胖组(BMI≥95百分位数)。随着超重程度的增加,大多数男生及女生的TC及TG水平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HDL-C呈现降低趋势;且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或显著性(P<0.05),个别组间差异虽然没有显著性,但也是处在边缘水平。结论 研究中观察到多数年龄组BMI与血脂生化指标间存在着显著的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说明WGOC推荐的BMI分类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是早期预防中国成年期人群疾病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流行情况,为制定肥胖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6~17岁儿童青少年调查资料,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6岁儿童采用WHO 2007年推荐的分年龄性别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7~17岁儿童青少年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中的分年龄、性别的BMI超重肥胖判定标准进行判定。结果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9.6%和6.4%,其中城市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0%(男生:12.8%,女生:9.0%)和7.7%(男生:9.7%,女生:5.5%),农村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8.4%(男生:9.3%,女生:7.4%)和5.2%(男生:6.2%,女生:4.1%)。按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分,高、中和低家庭收入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分别为12.3%、10.7%和8.2%,肥胖率分别为8.6%、7.2%和5.7%。结论 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表现为城市高于农村,男生高于女生;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收入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阐明北京地区7~15岁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并为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提出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是否能够敏感区分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血压值提供交叉验证的依据。方法 2000年4~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地区5155名6~15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肥胖流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以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诊断儿童高血压,采用Person相关分析、t检验、X~2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中7~15岁4982名研究对象的资料。结果(1)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的影响后,7~15岁儿童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独立正相关[偏相关系数(r)检验P<0.0001,BMI与SBP、DBP的偏r分别为0.323 87和0.245 88;(2)SBP值、DBP值都是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3)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间高SBP率、高DBP率、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值<0.0001),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肥胖组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2.96和4.8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19.70%和24.22%。(4)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体重对SB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高血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探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预测江西县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于2013年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江西省县区5260名11~17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高、体重、血压的测量,分析儿童青少年BMI与血压的关系,绘制ROC曲线,观察曲线下面积,计算超重、肥胖界值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BMI预测高血压ROC曲线下面积男、女生(0.590、0.563)均>0.5(P=0.000);男、女生超重点和肥胖点的灵敏度(0.206、0.081;0.078、0.018)均低于ROC曲线上的理想界值点(0.551、0.433);而男、女生超重点及肥胖点的特异度(0.903、0.951;0.977、0.994)均高于ROC曲线上的理想界值点(0.592、0.668)。结论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预测江西县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了解2000-2014年上海市学龄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判别标准研制及预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4年4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中7~18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最小均方(Least Mean Square,LMS)法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儿童青少年BMI的变化趋势.结果 14年间学生BMI P85低年龄组差异比较小,随年龄增加差异逐渐增大,青春期后有减小的趋势,男生平均增加2.1百分点,女生平均增加1.3百分点.学生BMI增长主要集中在中等和高百分位数,尤其是P90后,差值逐渐增大.7~11,12~15岁男生在P5o后差值均逐渐增大,P95分别达2.0,3.2百分点,其中12岁男生从23.4 kg/m2增加到26.8 kg/m2,14岁女生从24.0 kg/m2增加到25.9 kg/m2.与WGOC标准相比,2014年男生BMI P85,P95均较高,而女生BMI P85 10岁之前高于WGOC标准,从11岁开始与WGOC标准基本相一致.2014年上海市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5.4%,9.1%,较2000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6.4,5.2百分点.结论 BMI分布高百分位的个体比低百分位个体的变化更大.在肥胖防治工作中,加强对群体BMI曲线的监测分析,对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