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23岁,左肘部疼痛,活动受限1h入院。患者1h前摔倒伤及左肘部,伤后左肘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到门诊就医。拍左肘X线片,以“左桡骨小头脱位”收入院。查体:左肘部无明显肿胀,肘后方皮擦伤,肘关节桡侧轻压痛,可触及向左肘前方突出的挠骨小头。左肘关节被动活动伸5°,屈120°,旋转功能旋前70°,旋后70°,关节屈伸活动及旋转时桡骨小头偶有弹响。  相似文献   

2.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61岁,双膝疼痛、活动受限10余年,加重6年。就诊时双膝于负重活动情况下即出现剧烈疼痛,仅能维持基本室内生活活动,完全不能上下楼梯,连续步行距离小于10米。近6年来双膝逐渐出现屈曲畸形,不能伸直,以左侧明显。无伴高热、畏寒、盗汗、手指晨僵、疼痛等病史。在外院按“风湿性关节炎”予“止痛药、中药药膏外敷”(具体不祥)等处理无效。查体:肥胖体形,双膝屈曲挛缩畸形,左膝伴120外翻畸形,扪诊双侧髌骨内缘向外越过下肢轴线,屈伸膝活动时无复位趋向,压迫髌骨可诱发双侧髌下疼痛,左膝活动度:110°(屈);30°(伸);右膝活动度:1000(屈)与150(伸),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阴性,测量Q角左侧:250,右侧:220,双下肢肌力、感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性,16岁,因外伤致左肘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h入院。查体见:左上肢强迫于屈肘位,肘关节轻度肿胀,肘后三角形态正常,鹰嘴压痛明显,骨擦音(-),左上肢纵向叩击痛(+),左肘关节屈伸45°~90°,左桡动脉搏动正常,左前臂及左手皮肤感觉正常。前后位X线片示左尺骨鹰嘴中部有一平行鹰嘴矢状面的骨折线,骨折线延续致冠状突基底部,骨折端沿冠状面分离约1.1mm;侧位X线片示肘关节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假体设计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旨在使严重膝关节疾患者缓解疼痛并改善功能水平。在衡量TKA术后功能的众多因素中,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一直是一个须着重考虑的问题,同时也是绝大多数膝关节评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TKA术后膝关节105°~110°的屈曲度即可以满足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绝大多数文献报道的术后远期屈曲度也保持在100°~115°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小儿创伤性肘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17例小儿患者采用内服中药、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按摩、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等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结果随访3—6个月,肘关节屈伸范围〉110°者15例,90°~110°者2例,伸直位全部达到0。位(术前肘关节活动范围≤30°者3例,30°-60°者12例,60°-90°者2例)。结论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肘关节僵硬的几种方法的优点,与以前的文献报道相比较,中药熏洗、手法按摩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程亚博  杨顺 《中国骨伤》2022,35(6):566-571
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固定治疗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固定治疗11例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患者,男8例,女3例;年龄23~42岁;骨折按照Fernandez分型均为Ⅳ型。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活动度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腕部疼痛情况,并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12~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时间4~6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0~3分。掌倾角0°~15°,尺偏角15°~21°,腕关节屈伸活动度110°~162°,前臂旋转活动度165°~178°。Cooney腕关节综合评分为70~95分,优8例,良2例,可1例。术后无骨关节炎发生及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桡骨远端Fernandez Ⅳ型骨折,采用腕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切开复位腕掌侧韧带骨性重建有效的复位固定治疗,术后给予康复指导系统功能恢复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 患者王某,男,29岁,车祸致左膝关节肿胀、疼痛,不能站立2h,于2009年2月27日入院。入院查体:急性痛苦面容,左膝关节明显肿胀,伸直位,关节后方可见紫色淤血斑,关节周围压痛,关节屈伸明显受限。患膝浮髌试验阳性,胫骨后沉征、后抽屉试验阳性;左下肢末梢感觉及血运良好。X线片示左膝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范卫民  李翔  刘锋  王青 《中华骨科杂志》2007,27(10):739-742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对21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男12例,女9例;年龄45-72岁,平均64.6岁。患者均于受伤后2周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使用单极人工肱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68个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男36个,女32个;年龄41-58岁,平均47.9岁;均无骨性疾病。分别测量肱骨头后倾角和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9年。X线片显示,肱骨头假体位置均满意,2例术后假体近端周围即出现透亮带,但临床无松动迹象。16例患者无疼痛,4例偶感肩部疼痛,1例时常伴肩部疼痛。所有患者上肢肌力均基本正常,日常活动无困难。按Neer评分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86%。评价为可的3例中,2例患者上举受限,经理疗和功能锻炼后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肩部上举疼痛,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结合理疗后疼痛好转,对日常生活和睡眠无明显影响。无肩部感染、肩关节不稳、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国人肱骨近端骨标本的肱骨头后倾角,左侧26.59°±1.36°,右侧26.85°±1.61°;肱骨头最高点至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左侧(6.63+1.13)mm,右侧(6.80+1.02)mm。结论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大结节和肩袖的重建是术后关节功能好坏的重要因素。将假体安放于恰当的位置(人工肱骨头的最高点至肱骨大结节最高点的垂直距离应为6-8mm,人工肱骨头的后倾角应在30°-35°)及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Scarf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carf截骨治疗拇外翻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拇外翻患者25例40足,其中23例36足获得随访,男2例2足,女21例34足;年龄28~70岁,平均56岁。手术均采用Scarf截骨,术中2枚螺钉固定。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拇外翻相关的各角度的X线测量值,并结合AOFAS和VAS评分观察疗效。术前、术后的各组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拇外翻角和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38.0°±22.0°和16.0°±4.6°改善到术后的14.0°±6.1°和7.8°±2.9°,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从23.0°±15.0°矫正为7.7°±5.1°。末次随访时拇外翻角为15.0°±5.7°,第一、二跖骨间角为8.8°±4.1°,第一跖骨远端关节面角为5.9°±3.8°。患者随访10-57个月,平均32个月。AOFAS评分从术前(46±17)分改善为(85±11)分,VAS评分从(7.4±2.3)分改善为(3.3±1.9)分。术后拇僵硬2例,最内侧皮神经损伤1例,转移性跖骨痛1例。结论Scarf截骨具有较好的自身稳定性,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可作为中、重度拇外翻矫形手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2003年以来采用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治疗踇外翻畸形300例共542只足,不做内固定。对所有患者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OFAS)蹲趾-跖趾-趾间评分标准进行临床评估,并结合影像学诊断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AOFAS总平均分为89.4±10.2分。影像学评估,术后踇外翻角(HVA)为12.8°±5.8°(4°~22°),较术前34.6°±9.6°(18°~68°)改善22°±8.4°;第一二跖骨间角(IMA)为7.6°±1.8(6°~11°),较术前14.3°±3.2°(11°~21°)改善6.7°±2.4°,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542只患足,498只对术后疗效满意,满意率91.5%。结论:小切口第一跖骨远端截骨术矫正踇外翻,临床效果可靠,不需内固定,手术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 32岁,左膝活动受限 31年,疼痛 4年,加重 2年. 1岁时因左小腿多次化脓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式不详.懂事起左膝屈伸受限,近 4年来站立、行走较长时间后出现左膝疼痛、伴肿胀、局部发热,休息后可缓解. 2年前曾突发左小腿疼痛,不能行走,在当地拟"左胫骨骨髓炎"予抗生素治疗 2周症状缓解.此后左膝负重后疼痛进行性加重而更换工作岗位.查体:左膝稍内翻、屈曲畸形,无红肿、压痛,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阴性,左膝关节活动度: 90°(屈) 20°(伸),下肢肌力、感觉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第一跖楔关节融合重建足横弓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合并第一跖楔关节过度活动、足横弓塌陷的拇外翻患者23例32足,均为女性;年龄46-72岁,平均(60.3±9.3)岁。第一跖骨头下压、外移及旋后并与失稳的第一跖楔关节融合,融合关节采用AO“T”形钢板固定。拇外翻畸形采用改良McBride软组织手术矫形。术后石膏固定6周,随后部分负重2周。结果20例患者28足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显示第一跖楔关节均获得良好融合。拇外翻角从术前的平均51°±12°减小到术后的平均22°±6°;第一、二跖骨间角从术前的平均15°±5°减小到术后的平均9°±4°。患者主观评价,优15足,良9足,可4足,优良率为85.7%。患者前足底疼痛均有明显好转,4足有不同程度的第一跖趾关节疼痛,1足足中部不适,取内固定后消失。结论第一跖楔关节融合治疗拇外翻合并第一跖楔关节不稳能很好地纠正足横弓的塌陷、第一跖骨内翻畸形,对恢复第一跖骨头的负重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有效提高融合部位的稳定,利于前足的早期负重。  相似文献   

13.
俞荣耀  庞清江 《中国骨伤》2024,37(5):476-481
目的:探讨临床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后倾情况为临床手术和改善疾病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非移位型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165例临床资料,男48例,女117例;年龄53~89(71.5±8.5)岁;GardenⅠ型97例,Ⅱ型68例。在术前髋关节矢状位或轴位CT片上,将股骨头半径线与股骨颈中线形成的夹角作为股骨头后倾角α,测量股骨头后倾角大小。并将测量数据分成6组:α<0°、0°<α<5°、5° ≤ α<10°、10° ≤ α<15°、15° ≤ α<20°、α ≥ 20°,比较不同范围后倾角的发生情况。分析比较165例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将65岁作为分界点,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骨折发生情况。根据术前后倾角大小分为后倾角<20°组135例和后倾角 ≥ 20°组3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结果:165例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中,发生股骨头后倾143例(86.7%),其中,后倾0°<α<5°36例(21.8%),5° ≤ α<10°40例(24.2%);10° ≤ α<15°27例(16.4%),15° ≤ α<20°10例(6.1%),后倾角α ≥ 20°30例(18.2%),其中最大后倾角为42.7°。165例患者中,女性骨折占比高于男性,且相比男性,女性在65岁前更易发生骨折。但性别、年龄和Garden分型(Ⅰ、Ⅱ型)不是股骨颈骨折术前股骨头后倾角>20°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发生股骨头后倾的比率较高,其中发生严重后倾,即股骨头后倾角 ≥ 20°可达18.2%。对于行闭合复位内固定的患者,需要尽可能将骨折断端复位以降低发生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风险。为了预防股骨颈骨折的发生,要特别重视对于女性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Garden分型Ⅰ、Ⅱ型患者,术前评估后倾角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28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体9例,4个椎体8例,5个椎体7例,6个及6个以上椎体4例。患者均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体重减轻19例,胸背部显著疼痛25例,腰骶部疼痛3例。血沉58~126mm/h,平均73.7mm/h,合并椎旁脓肿19例,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27&#176;-108。,平均61.5&#176;,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7例,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7例,C级8例,D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钉棒或钩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胸椎后凸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177;0.7h,平均出血890&#177;130ml。术中1例由于T4椎弓根较小无法置钉而改用钩棒系统固定。1例发生胸膜撕破,行术中缝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行纵隔引流14d后愈合;1例左下肢回流不畅,给予抬高患肢,被动肢体活动,2周后好转;2例患者腹部皮肤出现麻木疼痛,给予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物西乐葆121服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早期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7d后脱机好转,肺功能正常。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无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所有患者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消失;24例胸背部疼痛及3例腰骶部疼痛者症状消失,1例背部疼痛患者半年后自行缓解。随访11~22个月,平均17-3个月。1~2个月后血沉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未见结核复发,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周时后凸Cobb角21&#176;~33&#176;,平均24.7&#176;,末次随访时为24&#176;~35&#176;,平均26.3&#176;,无1例出现椎旁脓肿复发。神经功能除A级2例、B级1例无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效果好,能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患者,苗某,男,43岁,主诉左膝疼痛3年由门诊以“左膝肿物待查,疑关节滑膜肉瘤病、骨化性肌炎”收入院。于3年前出现双膝疼痛,以左膝为重,关节肿胀,有积液,近1年来发现左膝后侧有肿物生成,日渐增大,膝关节屈伸活动无明显受限,平日走路时膝关节无疼痛,负重行走时左膝关节疼痛,且左  相似文献   

16.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手法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飞 《骨科动态》2007,3(3):148-152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初期对部分屈曲角度不能超过90°的患者可能须进行麻醉下的手法松解,以改善关节活动度。本目的是评价全膝置换术后手法松解的治疗效果。方法:90例患者(113膝)因术后平均10周时患膝屈曲角度≤90。而进行了手法松解。分别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之前、手术、手法松解前、手法松解后即刻以及术后6个月、1年、3年、5年以量角器测量膝关节的屈曲角度。黑:90例患者中81例(90%)在手法松解后膝关节屈曲角度获得改善。膝关节平均屈曲角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102°,中皮肤缝合后111°,手法松解前70°。术后5年随访时膝关节屈曲角度较手法松解前平均提高35°(p〈0.0001,配对t检)。术后12周之内进行手法松解的患者与术后12周之后进行手法松解的患者相比,平均屈膝角度的改善程度无显著差,最终仍进行手法松解的患者其术前膝关节协会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未进行手法松解的患者(更痛,p=0.0027)。结论手法松解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角度。术前疼痛明显的患者术后更趋向于须手法松解。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Ⅲ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临时内撑开在严重脊柱侧凸矫形中的辅助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ACOB  M.  BUCHOWSKI  RISHI  BHATNAGAR  DAVID  L.  SKAGGS  PAUL  D.  SPONSELLER  仉建国 《骨科动态》2007,3(1):22-27
背景:Halo头颅环牵引作为严重、复杂、僵硬的脊柱侧凸矫形的辅助治疗方法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它需要较长的住院时间,还存在相关并发症及一些禁忌证,如固定的颈椎不稳、脊柱后凸或椎管狭窄等。本文研究临时脊柱内撑开在严重脊柱侧凸矫形中的应用及其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儿童严重脊柱侧凸行临时脊柱内撑开治疗的病例10例。我们的目的是:(1)评价临时内撑开对严重脊柱侧凸的矫形是否有帮助,(2)比较该方法与头颅环牵引的并发症。术前平均侧凸104°,所有病例均先行侧凸僵硬部分的后路松解(其中6例同时行前路松解),并在脊髓监护下植入脊柱撑开内置物。10例患者中4例行一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6例行两次撑开操作(即初次手术或第一次撑开手术完成后再行第二次撑开手术)后做融合术。所有病例完成撑开操作后均行后路双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在术前、每次脊柱内撑开操作后、固定融合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均摄X线片,测量侧凸的角度以明确矫形效果。 结果: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104°。应用脊柱初次内撑开至最终融合前,侧凸平均矫形率为53%(104°-49°)[范围,39%(70°-43°)-79%(70°-15°)]。这一方法使患者获得了安全、逐步的侧凸矫形。初次手术至最终固定融合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2.4周。最终侧凸平均矫形率为80%(104°-20°)[范围,73%(131°-35°)-91%(110°10°)],无神经并发症或感染发生。 结论:临时脊柱内撑开可使严重脊柱侧凸经过脊柱融合获得最大的侧凸矫正,是治疗严重脊柱侧凸可供选择和有效的方法。 可信水平:治疗性研究,Ⅳ级。进一步可信度参见作者介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对腕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新鲜尸体前臂12侧,建立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模型,并借助腕关节动力学测试仪,模拟出腕关节的主要运动并加以测量。结果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平均屈曲60.4°,背伸44.6°,桡偏13.6°,尺偏33.3°;分别为融合前的72.34%、73.96%、57.80%和86.40%,融合前、后腕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骨-大-小多角骨融合术后腕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丧失,以桡偏活动受限最为明显,但各个方向上的活动度基本保留了术前的60%,可以满足日常活动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伴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06年4月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经椎弓根截骨治疗的46例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32例,女14例;平均年龄为(39.71±11.92)岁。胸椎(T1~T12)骨折20例,腰椎(L4~L4)骨折2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67±2.94)年。结果4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82±7.64)个月(3~34个月)随访,按照Odom标准:优27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6%。后凸Cobb角术前为37.19°±20.17°,术后为12.56°±15.44°,随访时为13.81°±15.07°,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0,P〈0.01),术后与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319)。无一例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导航辅助下经椎弓根闭合楔形截骨是一种治疗陈旧性脊柱骨折伴后凸畸形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准确置钉、实时了解截骨精确位置,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增加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切开松解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2004年7月~2006年6月对22例肘关节僵硬患者行切开松解手术治疗,术后第2天即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Mayo评分。总结分析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将患者以活动度提高度数分组,提高大于50°者为A组,提高15°-50°者为B组,提高小于15°者为C组,分析原始损伤情况、松解手术距外伤时间、术前前臂旋转活动状况等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患者外伤至肘关节松解手术时间平均为13.9个月,术前肘关节活动度平均屈80°,伸49°,前臂旋前54°,旋后57°。经平均13.1个月(4~26个月)随访,肘关节活动度平均屈108°,伸38°,前臂旋前70°,旋后69°。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63分提高至术后82分。术前前臂旋转活动度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伤至松解手术时间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包括骨性结构复位不良(3例)、骨赘及关节内索条形成(6例)、异位骨化生成(14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关节囊挛缩。结论肘关节僵硬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松解手术疗效与术前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手术距外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