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血小板参数是评估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程度的重要常规检测项目,临床常用反映血小板形态的参数有平均血小板容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分析这些参数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病情预估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异型血小板输注用于双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救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德达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53例双抗治疗后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输注同型血小板,25例输注异型血小板。采用血小板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评估血小板输注数量的变化,血栓弹力图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同型组患者输注红细胞量,血浆量和血小板量分别是(3.8±1.8)、(5.7±2.4)、(1.8±0.4)U,与异型组(4.1±2.1)、(6.3±2.2)、(1.8±0.4)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术后胆红素和血红蛋白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异型血小板组1h和24h CCI分别是[(19.6±4.4)、(8.8±2.8)/ml],显著低于输注同型组的结果[(23.5±4.3)、(15.8±3.4)/ml,P<0.01]。血小板输注前后,异型血小板输注组的最大血栓振幅(MA)、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酰基甘油激酶(AGK)在血小板活化中的作用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分别提取野生型小鼠(WT)和AgkG126E点突变(AGK激酶活性丧失)小鼠(PM)的血小板。将等体积、等浓度的WT或PM小鼠的血小板放入聚集仪,分别利用3种刺激剂(α-Thrombin、ADP、U46619)刺激,检测每种刺激剂作用下相应的血小板聚集水平;每管聚集曲线达到最大稳定值后,加入等体积的ATP荧光检测剂,检测相应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释放的ATP水平。分别在静息态WT或PM小鼠血小板(不加α-Thrombin刺激)、活化态WT或PM小鼠血小板(加入α-Thrombin刺激)中加入等量荧光偶联的纤维蛋白原(Fg),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的Fg结合水平。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静息态(不加刺激剂)和活化态(加入α-Thrombin、ADP、U46619刺激)WT或PM小鼠血小板中关键信号通路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刺激剂作用于血小板后,PM小鼠血小板的聚集程度、ATP释放水平及Fg结合能力均明显低于WT小鼠的血小板(P均<0.01)。与WT小鼠相比,PM小鼠的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张力蛋白同源...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后,随之触发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造成血栓形成。在这一病理过程中血小板的激活是启动因素,抗血小板治疗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目前抗血小板药主要分4类:①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阿司匹林);⑦增高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的药物(贝前列素、西洛他唑等);  相似文献   

5.
多部位出血伴血小板聚集缺陷,特征为临床轻重不等的皮肤黏膜出血和(或)月经过多,血小板计数和凝血象正常;血小板形态无异常。血小板对二磷酸腺苷(AD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胶原和肾上腺素等诱导的聚集反应出现不等程度的缺陷。我们对这些患者的血小板纤...  相似文献   

6.
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培堂  陈贝健 《山东医药》2010,50(33):90-90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引起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氯吡格雷可与血小板表面二磷酸腺苷(ADP)受体结合,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我们观察了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和进口氯吡格雷(波立维)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以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和血小板粘附、聚集、血小板等第3因子有效性检测,观察紫外光照射对淋巴细胞免疫原性和反应性以及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影响。经紫外线照射后(照射血小板后),止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实验结果提示,紫外光照射是一种可用于预防血小板输注引起的HLA同种致敏反应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8.
网织血小板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织血小板;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r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减少原因归为两类: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网织血小板(RP)是新近从骨髓中释放入外周血中的血小板,RP数目反映了人体血小板的更新速度、血小板生成能力。2002年11月-2004年6月我们检测50例健康人、48例ITP病人和其中30例获完全缓解ITP及35例急性白血病(AL)、25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外周血的RP%和绝对计数,旨在初步探讨RP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振华 《内科》2013,(5):459-460
目的探讨咖啡酸片对尿毒症出血患者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引起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例,观察组患者口服咖啡酸片,0.2g/次,3;K/d,不予常规止血药;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止血药治疗,如维生素K、止血凝酶等,疗程4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每周进行1次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检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咖啡酸片可改善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可提高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对尿毒症出血患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血细胞计数仪和电镜对50例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慢重肝)患者进行了血小板分析三项参数和超微结构改变的对比观察研究。结果发现慢重肝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PLT及MPV与PCT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血小板形态不规则、活化聚集。颗粒释放以及退化衰变等变化。上述改变可能与慢重肝时体内血小板激活所致血小板退行性变及骨髓巨核细胞系统成熟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患者血小板4项指标的测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肝病患者血小板功能与肝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采用日本东亚SysmexF-800型血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了150例肝炎肝硬化(LC)、150例重型肝炎、11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07例慢性肝炎和50例健康成人的血小板功能4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显示:肝炎肝硬化组和重型肝炎组患者的PLT和PCT值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特别是两组中的明显出血者降低更显著。提示血小板的4项指标除问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外,对评估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出血倾向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脾大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70例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回顾性分析行脾切除术前后血小板、肝功能、骨髓涂片等结果。结果按Child-Pugh分级的A、B、C三组肝硬化患者中,切脾后血小板回升到正常的比例分别是97.6%(40/41)、79.2%(19/24)和60%(3/5);肝功能分级与术后的血小板数量恢复相关,肝功能损害越轻,血小板恢复越理想(P〈0.05);血小板恢复高低与术前骨髓增生情况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脾切除术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亢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有效方法,术前肝功能整体评价可以帮助预测切脾后血小板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相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入住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217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74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43例,选取无冠心病的老老年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即分别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等血小板参数并进行比较,冠心病患者不需停服抗血小板药物.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DW值和P-LCR值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LT、MPV、Pct三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入院时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对长期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鉴别,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进展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15.
动脉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1]。内皮破损导致的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是引起ACS等血栓事件最重要的病理过程。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ACS和(或)PCI术后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和二磷酸腺苷(ADP) P2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获益显著。然而, PCI术后血栓事件仍有发生,可能与抗血小板作用的延迟、PCI初期不能提供充分的拮抗作用及个体最大平均有效剂量的差异性有关[2]。近几年研究发现,血小板功能检测不仅可以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预测临床预后,也开始尝试指导临床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对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保存的新鲜血小板和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血小板的质量指标的动态分析,寻求血小板更适宜的冰冻保存时机,为偏型库存血小板的适时冰冻保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20份2个治疗量血小板(5.0×10^11~6.0×10^11/个),每份分为2袋,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并留样,1周后复苏留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结果:常规保存条件下,72h内各时段的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选择蛋白在采后6h已明显升高(从10.12±3.75升高到42.5±18.6),采集后72h升高90.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4在采集后不同时段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后6h与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血小板的PH值、血小板计数、PF3A与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血块收缩试验和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时段的冰冻血小板的各项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的血小板在常规保存72h内其活力优于冰冻血小板,采集后72h内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122例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12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1单位单采血小板效果的实验室观察。方法:按血小板输血史将患者分为3组,A组(首次输血者,41例);B组(重复输血者,69例);C组(频繁输血者,12例)。血小板输注1h和24h后,比较患者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结果:A组、B组、C组间CCI、P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减少症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低于血液病组。结论:单采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控制出血重要方法,尤其对首次输血者及一般重复输血者(2~10次)有效,可起到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频繁输血者(≥11次)输注血小板后疗效较低,可能与患者输血前血小板基数较低及频繁输血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有关,未来的研究需要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以更好地把握此类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 RA 患者血小板活化率及血小板中 IL-1β的表达率并探讨其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0例 RA 患者(其中22例严重活动、28例中低活动)和3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率及血小板中 IL-1β的表达水平,检测炎症活动指标 ESR、CRP,评价患者关节活动性(DAS28评分)。采用 t 检验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A 组血小板活化率(19.2±4.8)较对照组(9.0±2.9)升高(t=10.5,P=0.001),血小板中 IL-1β的表达率(41±11)较对照组(21±10)升高(t=9.01,P=0.000);RA 严重活动组血小板活化率(22±4)较中低活动组(17±4)升高(t=3.96,P=0.001),血小板中 IL-1β的表达率(45±10)较中低活动组(38±10)升高(t=2.329,P=0.024);IL-1β的表达与 ESR、CRP 和 DAS28评分呈正相关(r 值和 P 值分别是0.576,0.578,0.618和0.000,0.000,0.000)。结论 RA 患者血小板异常活化并合成IL-1β,与 RA 病情活动显著相关,可作为 RA 炎症活动的监测指标。血小板可能通过合成分泌 IL-1β在RA 中发挥致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相关关系。方法选取60例老年ACS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30例,另设对照组30例。采用全血法流式细胞术及血球计数仪对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血小板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老年ACS病人P选择素、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P〈0.05)。ACS病人P选择素浓度与MPV、PDW呈正相关(r分别为0.24、0.48,P〈0.05),与PLT呈负相关(r=-0.34,P〈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了ACS并发挥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在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中的变化及与AP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和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血小板的计数变化.SAP组进一步分为血小板降低组和血小板正常组,比较两组局部并发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以及胰腺坏死程度与血小板计数(PLT)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分析血小板与APACHEⅡ评分系统、BISAP评分系统、CT评分系统、Ranson评分系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P患者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PLT下降,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W及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患者发病前3d首次PLT计数(<100×109/L)的比例明显多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小板降低组中局部并发症患者、MODS患者及病死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P中胰腺坏死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血小板计数水平与CTSI评分标准相关性最强,其次是APACHEⅡ评分系统,而与Ranson评分系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计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AP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尤其在预测SAP局部并发症、MODS、坏死程度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