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腮腺区肿物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性疾病,以良性肿瘤多见,约占80%左右,其中以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最为常见,囊肿性疾病较少,约占良性肿瘤的6%左右,包括腮腺导管囊肿、第一腮裂囊肿、表皮样囊肿、淋巴上皮囊肿等,其中淋巴上皮囊肿约占6%左右,临床较罕见,多发生于口底和腮腺区等部位,易和其他肿瘤相混淆,临床很难确诊。我科近年收治腮腺淋巴上皮囊肿3例,  相似文献   

2.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45岁。左腮腺肿块1月,渐进性增大,无发热,皮温正常。体检:左腮腺下极触及一约3cm×4cm×3cm肿块,界清,活动,无面瘫。B超:左腮腺区见39mm×25mm×30mm及18mm×13mm液性暗区。术中见2.5cm×2cm囊肿,囊内胶冻样物。镜下: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上皮下大量淋巴组织。病理诊断:左腮腺淋巴上皮囊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5例腮腺淋巴上皮囊肿病例CT、MR检查资料,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其影像特点并复习总结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病例CT主要表现为腮腺区类圆形低或高密度占位,边缘光整,边界清楚,可见低密度囊壁,增强扫描囊壁中度强化,中心裳性部分无强化.MR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晰的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囊壁呈低信号,部分病灶内可见稍短T1信号.结论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4.
5.
颈部良性淋巴上皮囊肿(BCLC)又称鳃裂囊肿,但许多学者从组织发生学、免疫化学等研究,认为不应称为鳃裂囊肿,而称BCLC较为合适。现将我院1979年~1991年经治的4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因发现左耳下区肿块4天。患者自诉在无明显诱因下于4天前发现左耳下区有一肿块,渐行增大,有轻度中通不适,在我院门诊行CT示:左侧腮腺区囊性占位,B超示:左侧颌下区混合性包块。行肿物病理穿刺,细针吸出淡黄色液体约5 mL,抽液后包块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恶性淋巴上皮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复习我科20多年来收治的16例恶性淋巴上皮病的发病、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恶性淋巴上皮病最初常与良性淋巴上皮病相混淆,若治疗不彻底可复发,甚至远处转移。结论:正确诊断恶性淋巴上皮病,彻底切除病变及周围腺体,并配合局部放疗,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10.
双侧颌下腺淋巴上皮病一例报告张蓉高巩(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蚌埠市233000)关键词淋巴上皮病;双侧;颌下腺淋巴上皮病是发生于涎腺和泪腺的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初期的口、眼、咽腔或鼻腔干燥,而且发生腮腺肿大的较多,也较...  相似文献   

11.
对14例口内洒巴上皮囊肿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口底为该囊肿的好发部位(9/14例,占64.3%),男性多于女性(2.5:1),平均年龄37.1岁;临床上常诊断为粘液腺囊肿和纤维瘤。镜下观察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及纤维囊壁存在大量淋巴组织为特点。作者就发病机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68岁,因“右颌下肿块8个月,左颌下肿块5个月,口干三个月”,于2014年2月23日收入我院。患者8个月前无意中下发现右侧颌下出现一黄豆粒大小肿块,无疼痛瘙痒等不适感觉,5个月前左侧颌下亦出现类似症状,且肿物逐渐增大,三个月前,患者自觉口干明显,现双侧颌下肿块均增大至鸡蛋大小。在外地医院做颈部彩超示:双侧颌下肿块性质待查。查体:双侧颌下区局限性隆起,皮肤无充血及破溃,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楚,无触痛。  相似文献   

13.
结节病 (也称类肉瘤病 )是发生在全身多器官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 ,而淋巴上皮病 (米枯力兹氏病 )是主要发生在涎腺的免疫性疾病。我院遇到 1例发生在腮腺、同时具有结节病和淋巴上皮病的病例。做了光、电镜观察 ,就其临床病理特点 ,鉴别诊断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 ,5 4岁 ,10年前偶然发现右耳后包块 ,约拇指大小。 5年前右上颈部、右颌下又出现多个结节。近来右耳后包块长大、界清、无疼痛。入院后行右侧腮腺肿物、右腮腺浅叶及右颌颈部淋巴结摘除术。1 2 病理检查 结节状肿物 5 5cm× 4 5cm× 1 …  相似文献   

14.
涎腺淋巴上皮病恶变多处转移一例报告常建英,卢泰祺(贵阳医学院附院肿瘤科贵阳550004)涎腺肿瘤约占口腔颌面肿瘤之19%,其中绝大多数为上皮性,主要发生于腮腺、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又称Mikulicz病,临床并不多见,恶性变更属罕见[1],称为淋巴上皮...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近十年来收治涎腺肿瘤164例,误诊18例,今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18例误诊病例中,发生于腮腺10例,颌下腺5例,舌下腺1例,其它小涎腺2例。误诊的病例中,有6例为粘液表皮样癌,4例淋巴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腺样囊性癌,1例腺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对3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好发于女性,平均年龄37.33岁。淋巴上皮瘤样癌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癌细胞,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相多见。免疫组化标记:癌细胞表达CK和EMA,EBV阳性检出率66.7%。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女性的涎腺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肿瘤的发生上与EBV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并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刘珏颖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6,8(2):143-143,173
目前,随着科学技的进步,高频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我院28例超声诊断为涎腺结石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在涎腺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淋巴上皮病是淋巴细胞浸润涎腺 ,以致腺泡组织被淋巴细胞破坏或代替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腮腺 ,临床上较少见。我科共收治淋巴上皮病 3例 ,其中恶变 1例 ,可疑恶变 1例 ,现将病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 1 :男 56岁 ,因骨折入院 ,发现双侧腮腺肿大转入口腔科。临床检查双侧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肿大 ,质中等硬度 ,无压痛 ,界限不清 ,导管口无红肿 ,无异常分泌物。临床诊断为涎腺的米古力兹病 ,局麻下摘除左颌下腺 ,病理报告为 :在弥漫性淋巴组织增生中 ,可见肌上皮细胞团 ,向围围正常腺体浸润 ,正常腺体有萎缩及破坏 ,病理诊断为良性淋巴上…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