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梅  张海燕 《中外医疗》2012,31(30):174-17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探讨ACVD的心电图特征和产生原因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选择该院选择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间在急性期做心电图(ECG)检查的20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析比较患者24 h内经颅脑CT定性、定位检查,同时描记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6例ACVD患者中:心电图异常173例,异常率83.90%。其中A组115例,占66.47%,B组58例,占3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P〈0.05)心电图异常包括ST-T波改变、T波改变、Q-T延长、异常Q波、心律失常;20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经治疗好转及痊愈出院189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20例,其中心电图正常者死亡7例,占35.00%,心电图异常者死亡13例,占6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心电图改变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也可作为急性脑血管病判定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单服利培酮治疗者与联合苯海索者的心电图表现情况。方法对160例服用利培酮治疗与182例服用利培酮与苯海索治疗者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单服利培酮治疗组,心电图正常65例占40.63%,异常94例占58.75%,利培酮与苯海索治疗组,心电图正常42例占23.07%。心电图异常140例占76.92%。两者心电图异常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ST—T异常,Q-T间期延长,T波异常,U渡异常。服用利培酮与苯海索组Q-T间期延长49例占35%比单用利培酮组Q?T间期延长17例占17.89%明显增多。两组间有明显常异(P〈0.05)。结论两组间心电图异常有明显差异(P〈O.05)。特别是利培酮加用苯海索治疗组比单用利培酮治疗组在Q_T间期延长发生率明显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利培酮治疗与加用苯海索治疗中都应定期复查心电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竭(ALHF)患者的预后评价。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就诊的ALHF患者176例,在急性发作,6h内及首检后24、72h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并计算其首检后24、72h的变化率。依据患者出院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6)、预后不良组(n=59)和死亡组(n=31),分析三组患者各时点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及变化率,以评价其预测作用。结果预后良好组首检后24、72h的QRS波时限、Q—TC间期较急性发作6h内下降,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组内各时点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首检后24h的Q—TC间期及首检后72h的QaS波时限、Q—TC间期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死亡组的RATEQ—RS垒、RATEQ-RS3、RATEQ-Tc2、RATEQ-Tc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与死亡组的RATEQ-RS2、RATEQ-RS3、RATEQ-T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TEQ-Tc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点的QRS波时限、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变化率能较好的预测AL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与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210例经头颅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心电图异常128例(占60.95%),主要表现为T波,ST段的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病死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心电图改变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AVCD)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8例ACVD患者入院时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其中出血组(CH)48例,缺血组(CI)60例。结果 AVCD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59.3%,其中CH组70.8%,CI组50%,其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及各种心律失常。结论 AVCD患者CH组合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I组,两者相比有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6.
吕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83-284
目的:了解通心络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对93例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A组)和对照组(B组)。通心络胶囊组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合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1次心电图。对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均出现心电图异常,A组9例,占20.93%;B组19例,占38%,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中以氯丙嗪和甲硫达嗪引起的心电图异常率高。(2)两组均以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为最高,以后逐渐减少。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041,P〈0.05)。(3)两组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A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4例;B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16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2.615,P〈0.01)。两组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期外收缩几率接近。(4)两组抗精神病药剂量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以氯丙嗪效价折算。两组相比,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600mg/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剂量〉600mg/天时,A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通心络胶囊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而且在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T波或Q—T延长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从而使临床医师便于大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7.
王莉 《当代医学》2009,15(27):44-4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46例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2~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2046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有12例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及异常Q波,发生率为059%。本组12例患者的心电图ST—T无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均为正常,患者无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故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结论异常Q波多数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但不一定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脑血管病变也可引起非梗死性Q波。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电图异常的特征。方法:我院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急性脑血病80例,患者于入院后立即描记心电图并行心电监测12小时;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心肌酶谱及血电解质。结果:心电图异常65例(81.25%),主要表现为T波改变、异常Q波及心律失常。病情好转出院70例,病情恶化8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电图异常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维持治疗中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用自编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电图异常调查表》对本院长期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对入组患者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根据检测结果对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服用和未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的种类、剂量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患者599人中,其中心电异常人数229人,占38.23%。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469人,有心电异常者187(占31.22%);未服抗精神病药物者130人,有心电异常者42人(占7.0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心电异常发生率最高的为: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药物种类中以氯氮平组发生心电异常率最高70例(占40.70%),氯丙嗪组次之为86例(占39.27%),奋乃静组14例(占32.56%),利培酮组17例(占30.36%)。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心电图异常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在精神病维持治疗中对心电图的影响是很常见的,与剂量的大小无关,利培酮和奋乃静对心电图影响小于氯氮平、氯丙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人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人异常Q波148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结合临床明确诊断。结果非梗死性Q波组122例(82.4%),其中位置性Q波95例(77.9%),异常Q波19例(15.5%),酷似急性心肌梗死8例(6.6%)。Q波心肌梗死组26例(17.6%),其中ST—T抬高动态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18例(69.2%);T波倒置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30.8%)。结论老年异常Q波应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及结合临床病史全面综合分析,除外非梗死性Q波,应提示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病变部位与心电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24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于接诊或入院2-48h内行心电图(ECG)检查,1-4d内行头颅CT定性和定位。结果:240例中心电图异常者198例,占82.5%,以缺血性ST-T改变最为常见,其ECG异常改变与脑血管病病变性质无相关性(P>0.05),但各病变部位的ECG异常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有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其心电图的异常检出率与病变部位及有无意识障碍有关,与病变性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心电图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已确诊的脑血管病人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心电图异常组(96例)和心电图正常组(24例),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为16.6%(16例),心电图正常组病死率为4.2%(1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预后存在着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清  刘岐凤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53-1753,1783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临床变化特点。方法对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资料分析。结果47例急性脑卒中早期患者中,20例有心电图异常(42%),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5);心肌酶谱改变16例(34.0%),20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的16例(80%),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水平较缺血性卒中组高(P〈0.05);2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cTnT阳性者为8例,其中出血性卒中组有5例,缺血性卒中组有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丘脑基底节区病灶合并心电图异常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早期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疾病类型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10例经头颅CT证实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进行了分析,发现有心电图异常128例(占60.95%),主要表现为T波,ST段的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出血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缺血组(P<0.01),心电图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病死率差异显著(P<0.05)。表明心电图改变与脑血管病的类型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心电图(ECG)改变特点,为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诊治的8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CG特点.结果 脑出血患者组,ECG异常37例,占92.5%(37/40),ECG表现为T波倒置、ST段异常、Q-T间期出现延长,U波突出者共28例,心律失常占13.5%(5/37)、传导阻滞占5.4%、ECG正常7.5%;脑梗死患者组ECG异常39例92.9%(39/42),ECG表现为T波倒置、ST段异常、U波突出及Q-T间期延长者共26例,心律失常占23.1%(9/39)、左室肥厚劳损占10.3%(4/39)、ECG正常占7.1%.结论 ECG对诊断急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80例重型颅脑外伤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评估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情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ECC检查,比较死亡组及存活组的心电图改变。结果:8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65例有异常心电图改变,占81.3%,无明显改变者15例,占18.8%。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最常见(72.3%),其次为各类心律失常(47.7%),Q—T间期延长(27.7%),左心室高电压(13.8%)。死亡组心电图异常率及其程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ECC可作为判断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情、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青  陈丽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3):155-155
目的:研究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类型、成因及发生率。方法:4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入院、出院均描记12导联同步心电图,部分测定了心肌酶谱及动态心电图。结果:42例首次心电图记录异常发生率高达83.3%。异常心电图中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异常心电图的45.7%;T波低平或倒置次之,占异常心电图的20%。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可导致机体低氧血症.心肌组织细胞缺氧性损害,出现多种心电图改变。因此在纠正组织缺氧的同时应积极改善心肌氧供,适时纠正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霓  张竑卉  孙芸芸 《广东医学》2004,25(2):164-165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73例(100%);伴胸前导联T波倒置0.05~0.1mV或以上,以V3或V4最明显41例(56%);R渡振幅增高以V3,V4或V5为主31例(43%);胸导联病理性Q波0例;ST段压低,以V3或Vd最明显34例(46%),合并心房纤颤5例(7%)。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年来收治的20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心电图作统计分析。结果 202例患者,心电图异常约占77.2%,其中脑出血组占97.8%;脑栓塞组占31.6%;SAH组占90.9%,意识障碍者心电图异常率相比意识清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复查,51例恢复至正常,20例最终死亡。部分患者的脑血管病所引起的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是可逆的,且病情越重,并发心脏损害率越高,需恢复时间则越长,可逆性变小。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上需加强监测,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莉 《中华医护杂志》2007,4(10):893-893,892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AP)患者心电图(ECG)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72例AP患者的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ECG异常改变者199例,异常率为53.49%,ECG正常者173例(46.51%)。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ECG异常1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84例,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χ^2=90.995);ECG异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段降低和T波的改变等。结论AP常伴有ECG的异常改变,ECG监测对判断AP的病情发展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