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诊断和治疗小儿小肠重复畸形的价值。方法 对9例术前疑似肠重复畸形病儿经腹腔镜探查,确诊病灶后经脐部10mm Trocar切口提出肠管,在腹外行重复畸形肠管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结果 9例病儿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20min,平均80min;术后5-6天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是诊断和治疗小肠重复畸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小肠重复畸形多发生于回肠末段,往往累及一小段回肠。典型的重复畸型是正常肠管与重复肠管有共同的血管供应及共同的壁,因此在治疗上应连同正常肠管一并切除,但不适用于长段的重复畸型,为的是保存小肠长度避免产生短肠综合症。过去处理长段重复畸形的方法是: 1.尽量切除重复肠管的肠壁,保留完整的共同壁,烧灼剩余的粘膜。 2.于重复肠管上行多数切口,力求切除重复肠腔内的全部粘膜。特别是异位胃粘膜,以避免发生溃疡,出血或穿孔。作者于1977年4月收治1例复发便血小儿,术中见重复肠管长102cm,近端距屈氏韧  相似文献   

3.
男,56岁,住院号19568。因左侧阴囊内有可复性肿块3~4年,于1986年11月23日入院。入院前6小时突然剧烈咳嗽,肿物再次脱至阴囊,局部疼痛难忍,自行用手回纳未遂。伴恶心,无呕吐,亦无腹痛。在当地卫生站治疗无效,转送来我院急诊。经检查,诊断为左侧腹股沟疝嵌顿,入院施行急诊手术。切开疝囊后,见疝内容物为小肠肠管,颜色正常,血运良好。松解内环口后检查,发现腹内连接疝囊内两个肠袢间一段长约80cm的肠管变黑,刺激肠管无蠕动,已呈坏死状态。该段肠系膜有轻度粘连,部分肠系膜较正常稍短。坏死肠段距回盲部约100cm左右。其它未见异常。手术切除坏死肠段作对端肠吻合,加疝囊高位结扎修补术。手术经过顺利。术后切口一期  相似文献   

4.
阑尾结核临床甚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误、漏诊率高。近年来我院误诊2例,后经病理确诊,现报道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18岁,学生。1996年元月因腹痛、腹胀第一次住院,诊断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出院。1996年9月30日又因腹痛、腹胀第二次住院。经检查诊断肠梗阻,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少量渗出液,大网膜小肠肠管表面均有弥漫性黄色粟粒结节,距回盲部70 cm处小肠壁纤维粘连带与横结肠粘连,致使该处小肠肠管梗阻,肠管血运不佳。切除该处小肠约20 cm,常规端端吻合肠管。阑尾表面见少量黄色粟粒结节,常规切除…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因阑尾切除术后反复出现腹痛、腹胀伴呕吐二月,再发加重三十分钟急诊入院。患者二月前因患化脓性阑尾炎在外院行了阑尾切除术,术后第九天出现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排气便转入我院,以“早期粘连性肠梗阻”收住。经禁食、胃肠减压、对症支持治疗,腹痛、腹胀缓解,气、便通畅出院。出院后二月内曾反复三次出现上述症状在我科治疗。本次入院后仍给予上述治疗,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行了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积500ml稀薄脓液,大网膜与回盲部结肠粘连但未形成梗阻,距回盲部约40cm处回肠近端套叠入远端,套入之肠袢约20cm,套入袢与鞘相互粘连致密,水肿、肠腔狭窄,近端小肠扩张积液。术中分离部分粘连,因套叠部分肠管狭窄、水肿难以复位,故行近端小肠减压套叠部分肠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冲洗腹腔,常规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6.
重复肠管是少见的畸形,我院曾遇到一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7岁,1979年3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三天前吃冷食后,腹部阵发性疼痛加剧,呕吐频繁,吐胃内容物及胆汁。腹胀、不排便不排气,呼吸困难,急送我院。入院检查:体温、血压正常,腹部极度膨隆,有移动性浊音。全腹有压痛,反眺痛不明显。肠鸣音消失。化验:白细胞4500中性75%,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入院后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正中切口,入腹后见距回盲部25厘米处之回肠分为二支在距回盲部10厘米处二支肠管又汇合为一支。然后接续盲肠。二支肠管均系正常小肠形态。上支具有肠系膜;下支缺如,色泽较暗。二支肠管在两端互相通连。二支肠管之间形成内疝孔,部分小肠由此进入为肠梗阻原因。手术将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李××,男性,36岁,住院号5742。因突然发生剧烈腹痛七小时之久于1977年6月25日凌晨三时入院,诊断为绞窄性肠梗阻。经各种抗休克治疗后,于6月25日八时在中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大量血件腹水,肠袢高度膨胀、呈黑紫色,小肠下段系膜血管亦为黑紫色,其根部有栓塞一处,距回盲瓣约60cm 处的回肠上有一长7cm 左右坏死的憩室,余未见异常。切除包括憩室在内的全部坏死肠袢约3.5米剩下空肠近二米多,将距回盲瓣约40cm 处正常回肠断端与正常空肠断端行端端  相似文献   

8.
王在武  密辉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71-1271
<正> 1 临床资料 例1,男,25岁。因下腹部外伤后腹痛并漫及全腹1h,腹穿抽出不凝血。急症取右下腹经腹直肌探查切口手术。术中见:腹壁挫伤重,皮下、肌肉组织均有挫伤出血。小肠距回盲部10cm处有长约15cm的肠及肠系膜挫裂伤,肠管血运差。肠系膜血管有活动性出血。腹腔内积血500mL。行血运差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后5d切口线结处有淡黄色渗液,拆除2针皮肤缝线见皮下各层均液化坏死裂开。急行减张缝合。术中见:肠管水肿增粗,肠管与肠管、肠管与腹壁已形成粘连,未见肠梗阻及肠瘘。分离肠管与切口周围腹壁粘连时,将肠吻合口分破1小口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男,45岁,腰部剧痛伴右下肢放射痛三月入院。九年前曾因肠梗阻、升结肠旁内疝行大部回肠——回盲部切除术、小肠结肠端端吻合术。术中见回肠、回盲部至乙状结肠内有数十枚约1.0×1.0cm~3.0×3.0cm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报告:息肉由粘膜上皮组织构成,与周围腺体分界清楚,成乳头状,生长似乳头状上皮,可见  相似文献   

10.
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肠广泛性切除或旷置,剩余小肠不能适应机体代谢需要,出现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综合征。正常成人小肠长度约600cm,通常认为,当剩余小肠〈200cm时,病人会出现短肠综合征的症状,但是,大量切除小肠后,肠道由于修复作用,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需的肠管长度有所缩短,有研究发现,小肠长度仅有50cm但是保留回盲瓣和结肠的病人,经自然代偿后,也能经口服饮食维持机体所需的营养。由于病患的个体差异,其营养状态不仅取决于剩余肠管的长度,还取决于年龄、小肠切除的范围和部位、回盲瓣和结肠保留与否、残存小肠的功能状态、肠切除后距第一次治疗时间的长短等。因此,仅仅以剩余肠管的长度来定义短肠综合征可能有不恰当之处。  相似文献   

11.
1病例介绍例1:杨某,女,7岁,于2000年8月15日以肠梗阻手术。术中见回肠顺时针扭转180°。复位后发现距回盲部15cm处有一段5cm长的肠管发黑塌陷,肠管边缘动脉搏动消失。V形切断肠系膜后切除坏死肠管端吻合。术后第7天患儿出现持续性腹痛,以右下腹为重,并有压痛、反跳痛。腹腔穿刺抽出含内容物液体。急诊剖腹探查,发同吻合全部断裂,远端回肠变黑。找其原因发现次行肠切除吻合术时,误将供应远端回肠的小肠动脉和回结肠动脉回肠支切断结扎。切除远端坏死肠管,关闭回盲瓣,近端回肠经右下腹造瘘。半年后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全术,术…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的诊治与预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23例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患儿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予以总结。方法22例患儿均有反复且无明显腹部症状的下消化道出血,术前有15例用^99mTc检查,全部患儿术中切除重复的肠管及部分正常肠管后、行正常肠管端端吻合术。结果报告小肠腔内有放射性分泌物异常积存,提示肠腔内有异位胃粘膜或出血灶。结论无明显症状不明原因的下消化道反复出血、排除下消化道炎症、肿瘤、凝血机制障碍等疾病后,应考虑先天性肠道重复畸形出血的可能。该疾病可因肠道感染或胃及胰腺粘膜异位产生酸或碱性物质,腐蚀肠粘膜及血管破裂而产生大出血^99mTc检查效果良好,出血时检查阳性率高且为无创性。切除病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19岁。因便秘,左下腹隐痛伴肿块一年于1984年5月16日入院。体格检查:较消瘦,慢性病容,血压120/70mmHg,心肺正常。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左侧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肿块,稍活动,无压痛。X 线钡剂灌肠示钡剂通过顺利,结肠边缘光滑,袋形正常;左侧异常肠管内有粗大粘膜,异常肠管开口及其全貌均不明确。钡剂灌肠5天后钡餐检查: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升结肠均无器质性改变;左侧有一U 形积钡肠腔,长50cm,宽4cm,移动度差,收缩性差,近腹中线呈盲端,在降结肠近端不能与(?)曲分离,降结肠无特殊。X 线诊断为结肠重复症,开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临床及超声资料.结果 19例中,术前超声诊断正确14例,误诊3例,漏诊2例,诊断符合率为73.7%.典型囊肿型肠重复畸形两端均为盲端,囊壁显示为强-弱-强三层结构,与正常肠管壁相同,囊壁可见血流信号,囊液清晰.结论 高频超声对小儿囊肿型肠重复畸形的检出率高,特异性较强,可作为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男,28岁,2002年3月20日下午3时因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来我院诊治,腹部X光片示小肠有多发气液平面,血wbc:12.1×109/L,诊断为肠梗阻,给予保守治疗后,腹痛、腹胀、呕吐加剧,有暗红色大便排出,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腹水,考虑肠坏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cm处有一粘连带压窄回肠肠管,致粘连带压窄处以上小肠及肠系膜扭转,距屈氏韧带70cm以下至回盲部肠管坏死,切除坏死肠管后,行空肠、回盲部端侧吻合术,术后给予肠外营养、抗感染等治疗,7天后开始进流食后,患者出现腹泻,2~5次/天,大便排出量每天在2.5L以上,血总白蛋白由59g/L下降至50g/L,白蛋白由43g/L下降至32g/L,体重由62kg下降至48kg.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4天。生后4天一直无排便、排气,吃奶后呕吐,呕吐物为奶瓣及草绿色水。因患儿腹部膨胀加重,呕吐加剧,于1990年4月25日急诊入院。检查:发育营养差、早产儿特殊貌。心肺(-),腹部膨胀,尤以上腹部为著,并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叩为鼓音,肠鸣亢进,未闻气过水声。诊断:婴儿肠梗阻。在基础加局部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仅见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极度扩张,肠管长约35cm,肠管扩张约5cm。探查未见阑尾、回盲部,无升结肠和横结肠,仅在左侧结肠脾曲下见一萎瘪细小、犹如“鸡肠”约0.4cm粗的肠管,和极度扩张小肠间有二根细绳状坚硬纤维索带相连接。由于婴儿术中情况不好,探查术后关闭腹腔,患儿术后第二天全身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7.
例1,男,36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10年,不能回纳伴阵发性腹痛12h入院。体检: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X线透视示机械性肠梗阻,局麻下行左侧嵌疝松解术,术中见疝囊内为部分小肠、回盲部及阑尾,阑尾已化脓,小肠段约有40cm坏死,施行小肠部分切除端湍吻合术,阑尾切除术。 例2,男28岁。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6年,不能回纳伴阵发性腹痛10h入院。局麻下行嵌疝松解术,术中见疝内容物同例1,小肠充血,水肿、无坏死、阑尾长6.0cm,直径1.2cm,已化脓,疝环松解后行阑尾切除术。  相似文献   

18.
<正> 阑尾全部或部分重复是阑尾畸形的一种。笔者于1977年曾见一例阑尾部分重复畸形,兹报道如下: 汪××,男,36岁。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大网膜移行于右下腹,腹腔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推开网膜,见阑尾于盲肠前位,肿胀显著,切除后,荷包缝合残端。术后检查离体阑尾,全长6cm,呈鼓锤状,盲端膨大,直径约1.8cm,根部直径仅0.6cm。  相似文献   

19.
陈晨  高群  卢贤映 《安徽医学》2015,36(6):731-73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下消化道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单孔腹腔镜辅助经脐孔切口对50例下消化道出血患儿进行治疗,于脐孔置入单孔腹腔镜 Trocar,探查肠管,找到憩室或重复畸形肠段后,行憩室楔形切除术、肠重复畸形囊肿剥离或病变肠管切除及肠吻合术。结果50例患儿的手术中,48例发现小肠畸形,行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60 min;平均住院天数为5 d。术中发现并病理检查证实为梅克尔憩室45例、小肠重复畸形3例、2例未发现病变肠管。术后24 h进流质饮食,术后3天换药,切口无红肿出院。无脐疝、肠瘘及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单孔腹腔镜对因梅克尔憩室或肠重复畸形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具有诊断与治疗价值,且具有创伤小、切口隐蔽、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例1:男,68岁,系因上腹膜包块伴腹胀半年入院。查体:上腹部可触及直径约为16 cm的包块,活动度差,质中,无压痛。剖腹探查见腹膜后横结肠系膜根部有16cm×16cm×18cm包块,包绕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术中速冻切片,诊断为脂肪肉瘤。术中先行暂时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并观察30min,发现仅有1.4cm的小肠供血不良,故决定行整块瘤体及肠系膜上动静脉切除术,并行供血不良的小肠约1.4cm切除,剩余肠管端端吻合,术后痊愈出院。例2:女,54岁,因中腹部包块4月余入院。查体:中腹部可触及16cm×10cm×10cm包块、活动度差、质中。术中探查,肿块位于胰腺下沿,从横结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