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超声对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78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评价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超声表现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IMT(mm) 以及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偏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的超声病理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检查有助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而且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准确率高的诊断冠心病颈动脉斑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8月焦作卫生医药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缺血性脑梗死(IC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7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颈部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及血管内径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硬斑、软斑及溃疡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左右颈动脉内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扁平斑检出率23.40%与对照组1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主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对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正常组(12例)与冠心病组(37例)共49例经食管超声(TEE)检查其胸主动脉,内膜病变根据增厚程度分为I ̄Ⅳ级,大于或等于1.3mm定为内膜斑块。结果表明主动脉粥主块对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91.9%;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均为75.0%。因此,TEE检测胸主动脉粥样硬化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  相似文献   

5.
孙永珉  王艳  赵斌 《海南医学》2013,24(22):3399-340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5例经超声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283例,占65.05%,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2例,占28.04%,颈总动脉主干30例,占6.90%,其中,软斑144例(33.10%),硬斑157例(36.09%),混合斑134例(30.80%).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可准确确定病变位置,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有助于临床判定适当和有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超声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价值,本文对120例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识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颈动脉动脉硬化斑块患者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粥样硬化斑块平均血容量(RBV)和平均血流量(RBF)。结果: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粥样硬化斑块的RBV和RBF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斑块,有显著差异(P<0.01),但低回声和混合回声两者之间没明显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可以通过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后新生血管的血流情况,为识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科学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蝶 《甘肃医药》2009,28(3):204-205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2D对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50例占41.7%;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5例占37.5%;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5例占12.5%;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0例占8.3%;65例内中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伤、可重复、有价值的实用检查方法,并且对了解用药后观察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白皓   《中国医学工程》2014,(5):58-58
目的对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58例脑梗死患者影像资料作为观察组,观察其是否存在斑块,并明确斑块大小、范围等具体情况,随即选取同期体检的5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比较两组影像学资料并对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粥样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壶腹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中膜厚度均明显大于参考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脑梗死能够尽早检出并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三维超声成像临床价值进行评价患者50例,年龄60-80岁,颈动脉内有硬斑和软斑块形成.仪器美国HP-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L11-3MHz,采用的方法自由臂方式,包括血管长轴及短轴进行扫描,然后进行三维重建.颈动脉的三维重建能够立体、全面、完整地显示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并对软、硬斑的位置、大小、形态、特征、对血流的走行进行全面、直观的立体三维观察.结果: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三维超声成像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采用配对原则选取同时期在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2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进行检查,对比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硬斑块、软斑块构成比和斑块形成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内膜增厚但是并未形成斑块者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壶腹部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诊断能够明确斑块性质,还可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就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87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A组33例,双支冠状动脉病变B组27例,三支冠状动脉病变C组27例)及正常对照组29例,平均年龄(63.90±8.89)岁,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判断斑块的稳定性,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心病各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值也随之增加.冠心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6.504,P<0.001),冠心病各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t1.2=-4.681,P12<0.001;t2.3=-3.131,P2.3=0.003).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在冠心痛组与对照组中均较高,但两组并无明显差异(P =0.511),冠心痛组中有54例患者有颈动脉斑块,其中32例的颈动脉斑块属于不稳定性斑块,而对照组中有16例患者有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只有2例为不稳定型斑块,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8).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不稳定斑块例数也随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单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不稳定性斑块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1.2=0.037,P2.3=0.028).结论 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增大及不稳定斑块数量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斑块数量无关,但与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268-1270
<正>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而导致心脑血管病变的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如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颈动脉超声作  相似文献   

14.
王秀芹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07-170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6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脑梗死86例患者中,61例患者被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约为70.93%。扁平斑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较高,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部位(BIF),且右侧发生率略低于左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类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受阻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检查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2例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行颈动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高血压患者中,31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79.49%;25例脑血管病变患者中,16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4.00%;1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5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50.00%;8例糖尿病患者中,3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斑块形成,发生率为37.50%。结果表明:高血压、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老年患者多继发颈动脉粥样斑块;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对其进行形态学评价,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老年血管性病变患者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丹丹 《黑龙江医学》2021,45(5):535-53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组成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的体检者60例组成对照组.两组均接受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两组颈动脉总干内膜中层厚度、分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检出率、斑块成形率及斑块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CDFI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D和CDFI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13例,占14.6%。45例内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超声(CDUS)与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普宁市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于入院2周内进行CDUS和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易损斑块数量检出率的差别。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 在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斑块性质评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出颈内动脉斑块的数目明显多于CDU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检出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数目明显多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US和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各有优势,临床应将二者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更好的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观察。结果:二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模糊,硬斑分叉处斑块显示不清楚,混合斑边界形态比较清晰。而三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清晰,硬斑清晰,混合斑形态显示全面。二维超声检出斑块56例,检出率为70.0%;三维超声检出斑块64例,检出率为80.0%,三维超声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意义重大,而三维超声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进行斑块检出与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采取超声检查的方式,对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的起始时间为 2017 年 12 月,截止时间为 2019 年 12 月。 选取在我院收治的 116 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 116 例健康群体作为参照组。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颈总动脉壶腹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中膜厚度等指标予以比较分析。 结果 参照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率较低,较之实验组研究对象 P<0.05;参照组研究对象颈总动脉壶腹部、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中膜厚度较低,较之实验组研究对象 P<0.05。 结论 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方面,脑梗死患者与健康群体有着明显的差异,利用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像学特征,评估患者的脑梗死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防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