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选10具新鲜湿润胸腰段标本,分别采用前路及后路内固定,测试正常椎体及固定后的相邻椎体、椎间盘、小关节突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侧屈等情况下的载荷-应变关系、应力强度的变化。结果:应用脊柱内固定后邻近椎体、椎间盘、周围韧带及小关突应力增加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认为坚强的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会对邻近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价脊柱通用固定系统(USS)复位固定,后路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对32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椎管减压,并用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对不稳滑移椎体进行复位固定,同时行Cage椎体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融合,植骨仅用减压时切下的松质骨.结果 术后随访8个月至3年3个月,平均2年2个月,腰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腰椎滑脱完全复位.复查X线片显示,椎间隙高度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术后4~5个月均达骨性愈合.无钉棒松动、折断、复位丢失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USS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Cage椎体间和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能够提供腰椎牢固固定,Cage能有效维持椎间隙高度,椎体间及后外侧融合率高,从而也改善疗效.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评价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对腰椎滑脱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的21例腰椎滑脱患者.结果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5个月.下腰痛症状完全消失者19例.所有患者术中行X线检查发现滑脱椎体完全复位,术后随访复位无变化.结论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与固定作用,是治疗腰椎滑脱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椎弓根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隙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该院9例胸腰段骨折(L1)病例.对使用TRSH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患者术前摄片(前屈20度,后伸80度),并且和正常组同节段的椎间隙高度进行比较。结果 在该实验组所研究的9例患者中,在前屈状况下,内固定组与正常组相比,邻近椎间隙的高度下降幅度明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同样在后伸状况下,内固定组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正常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脊柱内固定术后,固定节段内的刚度增加,活动幅度明显下降或消失,导致脊柱节段活动度将发生重分配,固定节段的活动会转移到其他的运动节段,因而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大。这种系积效应的增加容易促使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加重,这在生物力学中也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7.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内固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Paul Harrington为矫正脊柱侧弯和维持矫形研制了第一种后路内固定系统即Harrington系统(哈氏棒),并于1962年报道了临床应用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节段性脊柱内固定”理论的产生,环行Luque内固定系统曾一度风靡全球;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CD(Cotrel-Dubousset)内固定系统。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至于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已经成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8.
尽管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从介绍到广泛推广经历了重重困难 ,但最终大大推动了脊柱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进程。现就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历史、生物力学机制、固定原理和适应症、应用优势、与植骨融合相关的问题、术后并发症、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及期待解决的问题作一综述。1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历史1 891年Hadra对颈椎骨折和结核性脊柱炎病人首次使用铁丝进行内固定 ,以后king在退变性腰椎疾病中使用了经椎间小关节螺钉。 1 949年Michele及Krueger描述了椎弓根的解剖 ,并且使用螺钉从后路经椎弓根进入椎体。 1 95 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7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功能活动评分、腰痛程度评分以及X线影像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经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后,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Christian评分明显提高,可达(6.78±1.59)分,Denis骨折分型A型比率明显下降,仅为12.50%,E型比率明显提高,可达16.67%,X线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椎体后缘高度差异均明显改善,分别为(7.28±1.96)°、(89.68±10.27)%和(92.19±8.4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腰椎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骨折的愈合,可通过扩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关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文献进行回顾,提示其病理变化以小关节肥大增生、椎管狭窄最为多见;融合术后病变部位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而加行内固定术后,下文相邻节段发生率增高。病变原因主要是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所受压力增加及节段运动模式改变而致退变。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为X线检查。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术式以减压、融合为主。 相似文献
12.
通用型脊柱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Qiu GX Li SG Weng XS Tian Y Lin J Wang YP Zhang JG Jin J Zhao H Shen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40-2044
目的 通过对自行设计的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 (GSS)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和初步临床应用 ,评价其效果。方法 采用医用钛合金制成GSS植入物 ,用不锈钢制成专用工具。以新鲜尸体脊柱标本为材料 ,首先进行螺钉拔出试验 ,并分别与CCD ,SOCON ,TSRH和Diapason螺钉进行对比。随后将GSS与SOCON安装于脊柱滑脱标本后进行系统稳定性生物力学测试 ;最后将GSS用于 1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不稳患者 ,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生物力学测试证实GSS与SOCON和CCD比较 ,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是 1131N± 2 5 5N、10 34N± 2 6 2N、886N± 15 3N。GSS螺钉拔出力最大 ;系统稳定性与SOCON相似 ;翻修试验结果亦为GSS作用最佳。 16例接受后路GSS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 6个月 (11 5~ 14 5个月 ) ,术后 1月及末次随访时X线平片显示滑椎均完全复位 ,所有患者术前临床症状均消失 ,滑脱复位满意且无丢失 ,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与植入物或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GSS独特的螺钉设计 ,可提供坚强的椎体锚固作用和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用于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脊柱融合和内固定技术的进步,脊柱前路手术已作为脊柱疾患的常规治疗方法而逐渐普及,侧前方钢板和钉棒系统内固定技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椎体形态的变异,常有螺钉误人椎管或椎间隙,更多的是螺钉位置不当,导致不能充分发挥内固定的作用。本文对胸腰椎侧前方内固定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应用T1ρ-MRI技术定量评价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术(PLIF)与棘突间动态固定术(wallis)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并分析退变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L4/5退变性失稳患者42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和Wallis组,分别为22例和20例。通过T1ρ-MRI技术以及拍摄X线片,测量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T1ρ值、椎间盘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变化,并通过JOA评分及腰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效果。终末评估时间设为术后24个月。【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Wallis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少于PLI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两组ODI、JOA评分改善率以及L3/4节段影像学退变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两组L3/4椎间盘T1ρ值末次随访均存在下降趋势,且PLIF变化值明显大于Wall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PLIF术式相比,棘突间动态固定(Wallis)具有出血少、用时短等优点,且可显著延缓上位相邻节段椎间盘髓核中PG退变趋势,但两者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可提供坚强的脊柱稳定性,有利于脊柱的骨性融合,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滑脱等脊柱疾患的治疗,主要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安全简便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亦屡见文献报告。现结合文献将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所涉及的有关并发症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其原因,提高认识,减少和防止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结核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Luque或Dick技术后路内固定法治疗18例脊柱结核,获得满意效果。术后患者能早期离床活动,随诊1~5年,无1例复发和形成后突畸形。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不同节段腰椎内固定后对下位相邻节段退变加速发生过程的影响。方法 60具绵羊腰段脊柱标本:取腰1椎体-骶5,以椎弓根螺钉固定,依据固定节段的不同分为完整对照组(未固定)、L6~L7单节段固定组、L5~L7短节段固定组、L3~L7长节段固定组。本实验为自身对照实验,在6N·m(牛顿·米)力矩加载下进行生物力学测定,比较各组在椎弓根螺钉进行不同节段固定下腰7骶1节段的变化。结果施加内固定后,下方相邻节段在屈伸方向上的活动度、椎间盘压力都明显增加,增加幅度随着固定范围的增大而增大,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定节段越长,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下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Steffee钢板内固定系统的复位机制及不足之处。方法:临床28例Steffee手术。术中采用头足位纵向对抗牵引,徒手按压脊柱及反复交叉调整钢板弧度,充分利用此内固定系统的螺旋提拔力与螺旋压力达到理想的复位。同时对28例手术前后脊柱骨折脱位和滑脱程度的恢复以及椎体间、后缘高度,Cobb’s角度进行变化观察探索。结果:发现28例脊柱骨折脱位及滑脱的复位优良率达85.72%,椎体前缘高度平均 相似文献